王效兵 袁风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同学们在高中历史学习中要能够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
一、社会形态的演变
人类社会历经不同形态,社会发展总体上呈上升态势。
【例1】 马克思在评价近代某个国家时说,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这个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解析: 本題考查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说明该国已经建立了议会制度,但议会权力很小。“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说明该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因此,该题正确答案为C。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各国要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与此相关的考点有: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三大改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罗斯福新政、苏俄(联)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
【例2】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D.放弃了经济自由
解析: 本题考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推行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新形势下需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981年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只会加剧经济的恶化,故答案为A。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主要考点有:商鞅变法中的政治制度变革、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等。
【例3】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明朝后期,商业经济发展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秩序,故答案为B。
四、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在分析历史问题时,我们要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例4】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 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墨子》中有很多关于生活中科学知识的记载,这离不开劳动人民长期的经验总结,它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选C。
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在解释某一阶段思想、文化现象发生变动的原因时,我们要从同时期的社会存在着手。主要考点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中国古代文学风格演变、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加深与时人思想变革、近现代西方文艺发展与时代变迁、两极格局下的美苏文艺作品等。
【例5】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影响。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遇惨败,五四运动由此爆发,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故《新青年》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潮。所以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发生了转变正确,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