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新兴媒体 传播传统文化

2021-10-27 15:20刘小明
传媒 2021年19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刘小明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文化传播的新形式和新载体,改变了大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并影响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形态均发生了更新换代式的转变,直接影响文化的发展进程和社会进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悠久历史检验所积淀的宝贵精神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在于文化自身的蓬勃生命力,更在于精神文化如何能够被很好地传播出去。基于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上的独特优势以及它所带来的技术和战略挑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做到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文化的高效传播和延续,使中华文化继续在德育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对传统文化再续生机以及民族发展都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不断沉淀积累、吐故纳新中逐渐形成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延续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精神源泉。中华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媒介的承载来延续,媒介技术的发展变迁,革新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互联网平台上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创新了文化表达的方式。新媒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了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因此,新媒体环境下传承优秀的中华文明成果,需要把握新媒体的运行规律,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受众的文化需求,利用多元、立体的传播新方式,提升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由韩晓燕编著的《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机制研究》一书通过对新媒体和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概况的分析研究,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的优化具有较高的现实借鉴价值。

细致梳理新媒体基本特征和发展概况。该书分两部分阐述了新媒体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该书将新媒体定义为一种利用网络、数字和移动通信等新型传媒技术进行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其中新技术是载体、信息互动是关键,并具有平台化和人性化的特色。书中还客观指出“新媒体”经历了网络媒体、自媒体和移动新媒体三个阶段,这一过程是不断演进的,且还会继续朝着高效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基于此,文化传播也必须紧跟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步伐。在对新媒体发展历程的总结梳理基础上,该书将新媒体的基本特征总结为海量性、交互性、即时性、多媒体性四个特征并进行了详细分析。这些特征也是新媒体技术相较于传统媒体所具备的独特优势,表现为传播内容的丰富无限;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信息的即时传播与交流;信息传播形式的声图文兼具和多媒体融合。在新媒体表现形态上,作者根据运用技术的区别将其划分为网络、数字、移动通信及“自媒体”四种媒体形态,并分别进行了举例论证。

该书主要介绍了网络媒体形态中的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垂直网站、新闻网站、视频网站、社交网站六种具体表现形式;数字媒体形态中的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和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三种表现形式;移动通信媒体的信息彩信、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图书、手机电视五种表现形态;自媒体中以博客、微博、微信为主的三种表现形式。该书内容涉及面广而细,对各种媒体平台和网站特点介绍具体入微,可以帮助读者清晰直观地了解并运用新媒体。该书还对新媒体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主要介绍了网络媒体、自媒体、移动通信媒体三种媒体形态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作者对这三种新媒体形态进行了历时性研究,还对其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细致有序的梳理和分析,并对移动通信推进媒介融合和用户社交娱乐这一特点进行了介绍,将新媒体产生发展的前因后果和内部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进一步完善了新媒体相关理论。在这部分的论述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结构规整、脉络清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将新媒体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历程全面有序地展示出来,有助于“新媒体”这一概念在大众心中通俗化,进而促使新媒体文化传播获得突破性进展。

深入剖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范畴和内容。该书由浅入深剖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界定,具体深入研讨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典型案例。一方面,作者立足不同角度对“文化”本身的内涵和性质进行了界定。该书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范畴的人文活动,广义和狭义的“文化”概念区别在于是否包括“物质文化”,而作者则以狭义文化作为立足点展开阐述。介于不同领域对文化概念的不同阐释,作者在文化的考证、划分、构成、种类、特征、作用等方面也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表现出了文化的复杂性、多元性、人文性和抽象性。在文化的具象上,该书主要介绍了文化中的精神要素、语言和符号、规范体系、社会关系及组织、物质产品等元素,基本涵盖了文化的表现形式。在文化的特征上,该书明确提出了文化的后天性、共有性、动态性、民族性和阶级性,另外文化的作用则表现为整合、导向、维持秩序和传承等几个方面。

该书指出所谓传统文化,即一个民族在历史中形成和积淀的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精神、物质和行为的稳定形态,这种传统文化不仅是标注了群体的文化属性,更是民族存续的根基。除此之外,书中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进行了全面的追本溯源式的挖掘,自原始文化到中国古代文化再到先秦夏商周文化,这些论证皆是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价值的再阐释。

该书还颇为细致地对中华国学和文字典籍等国粹精华进行了具体介绍。内容涉及儒学为主体的传统学术文化代表、汉字发展与史书典籍的分类以及对中华文化精髓的概括总结。书中将汉字发展之悠久历史以及史书典籍之丰富类别和传世价值以朴素细致的阐述表现得淋漓尽致,尽显中华传统文化悠遠深厚和独一无二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华文化的浩瀚渊博,作者以中华传统文化中二十大国粹为代表,对我国传统文化成果和传统技艺进行了全面具体的列举和探讨,大到儒学、中医、丝绸和史书,小到围棋、书画、戏曲和剪纸,均在表达和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民族特征和深厚历史底蕴,值得被世代传承和发扬。作者在最后明确指出,中华文化的精髓追根到底还在于其中所蕴含的民族团结、民本和谐、仁义伦理、自强中庸、修齐治平和小康大同理想等民族精神文化。此间文化思想成果适用于中华民族发展的过去和未来。该部分作者站在哲学、政治、社会的角度上对中华文化进行了较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思想格局宏大、现实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