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颖 徐庆群
摘要:《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在讲好中国共产党与外国专家的故事,以及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外宣话语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本文重在探索该杂志行之有效的报道策略和传播经验,以期对今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流工作提供借鉴。杂志在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要论述、讲好外国专家中国故事方面,已积累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价值:一是策略上构建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和叙事体系;二是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凝聚以文化人的传播经验;三是拓展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能力建设的宏大图景。
关键词:《国际人才交流》 话语策略 对外传播
《国际人才交流》创刊于1989年,由科技部主管、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主办,习仲勋同志为杂志题词“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杂志作为致力于服务国际人才交流、服务国际科技合作、服务科技对外宣传的专业类综合性外宣期刊,创刊32年来,报道外国专家1500余人次,涉及医学、制造、航空、化工、工程、金融、文学等各领域;积极策划宣传和服务外国专家的内容和活动包括:中英双语栏目“我的中国故事”“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主题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位国际友人寄语中国”等。杂志在讲好中国共产党与外国专家的故事,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外宣话语体系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中国政府友谊奖及各地方友谊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各类国际奖项得主,都是在各行业各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作出突出贡献的国际人才,都是《国际人才交流》报道的对象。比如,《国际人才交流》曾经报道的4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大声疾呼的萨利姆·艾哈迈德·萨利姆、泰国王室成员访华第一人玛哈扎克里·诗琳通(泰国公主)、“外国老专家”伊莎白·柯鲁克、“中国通”让-皮埃尔·拉法兰,还有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费尔普斯、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厦门大学“不见外”教授潘维廉、美国政治经济学教授龙安志、中央电视台英语主播艾德文等。他们的中国故事是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内容。《国际人才交流》作为报道和传播外国专家和国际友人故事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经验值得研究和推广。
2021年5月3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国际人才交流》作为国家级外宣平台,通过讲述国际人才、国际友人特别是在华外国专家的中国故事,积极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在策略上构建起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形成一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外国专家队伍。
1.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2021年7月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并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概念。他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世界各国人民心之所往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人才交流》本着与世界一道携手擘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以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和宣传者为目标,聚焦外国专家群体,力图通过理解尊重“不同文明”“不同价值”“不同路径”,倡导宣传“共同价值”。例如,在《非统组织秘书长萨利姆》报道中,引导读者关注民主、自由、正义、发展等全人类共同价值,让广大读者在国际友人、外国专家与中国的“对话”中,感受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风雨沧桑中缔造的“四个自信”的强大力量,感受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铸就的磅礴力量,感受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处迸发的跨越国界、超越种族、穿越文化的恒久力量。
2.加强人文共同体的国际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健康与共、安全与共、发展与共,而且人文与共、人心相通、文化相融,构建人文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和文明纽带。让中国认识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加强人文共同体的国际传播需要构建传播领域的人文共同体,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成为世界的主流共识。《国际人才交流》作为国际传播平台,积极报道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的人文合作与交流活动。人心相通、文化相融是杂志的报道方针。例如,在《情牵华夏,延绵春暖——记泰国公主诗琳通》的报道中,读者记住了一个通过写书作画向泰国推介中国优秀文化的泰国公主。
3.秉持故事思维和微观叙事。故事思维就是用故事把事实包装起来,把情感融入故事。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讲述中国故事,在出访法国的时候,提出“新狮子论”来巧妙反驳“中国威胁论”,传递中国梦的世界价值。《国际人才交流》是国家外宣队伍中的重量力量,积极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外宣话语体系,旨在让读者在基于事实的报道中,感受人类情感中柔软却有力量的叙事。例如,在《伊莎白与中国的百年情缘》的报道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一个百岁老人的非凡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会见外国专家,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外国专家们功不可没”。《国际人才交流》积极践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要论述,聚焦外国专家群体,立足国际人才交流,服务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杂志通过一篇篇报道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历史片段,从人才认知、政策支持、人文拓展等方面,逐步构成“以文化人”的融媒体传播经验。
1.人才认知:外国专家的重要角色和贡献。外国人才和国际友人对促进中外交流合作发挥着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为国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一是中国发展和进步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好朋友。在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里的白求恩、斯诺、柯棣华,新中国成立后的阿尔希波夫等3万余名蘇联和东欧国家的专家,改革开放后来到中国工作的首位“洋厂长”德国专家格里希等。外国专家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认识。二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外国人才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把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传播到世界,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让世界对中国多一些理解和支持。三是中外友谊的传承者。在外国专家的影响下,更多人了解中国、喜爱中国,传播友谊种子,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2.政策支持: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累计达到300余万人次。人才政策也更趋制度化、科学化、体系化、高端化。一是继续为外国人来华工作专家构建良好制度环境。“一窗”受理、“一网”办理、“一号”管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构建并完善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管理服务系统。《外国人才签证制度的实施办法》不仅扩大了人才签证的发放范围,还放宽了人才签证有效期和在华停留期限。二是对来华工作外国人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将来华工作外国人分为外国高端人才(A类)、外国专业人才(B类)和其他外国人员(C类)的评价标准和分类管理,注重能力、实绩和贡献,突出市场评价和国际同行评价。三是外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不断完善。中国政府友谊奖的评审办法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其公平性进一步增强。1991—2020年,共有70余个国家的1600多名外国专家获此荣誉。四是为外国专家参与中国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咨询建议平台。杂志社自2012年开始每年不定期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发挥高端专家“智囊”作用,外国专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言献策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3.人文拓展: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近年来,随着在线教育、网络直播等领域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才通过在线方式为中国服务。2019年,《国际人才交流》与在线教育领域的独角兽企业VIPKID合作建立了“外国专家科普公益课堂”项目,已为全国各地的学校特别是偏远乡村学校、城市打工子弟学校举办公益课堂40余场。外籍教师在加强中外人文联系、扩大中国的“国际朋友圈”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蓬勃生命力,感受中国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历经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工作取得卓著成就,“中国共产党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经常性联系,‘朋友圈不断扩大”,已构建起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全球政党伙伴关系网络。《国际人才交流》从报道外国专家的视角,力图在实际工作中探索拓展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交往能力建设的宏大图景。
1.以故事为媒提高沟通力和被理解力。以外国专家为主体,开展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伟大的百年征程离不开国际社会和国际友人的理解、支持与帮助。他们的故事,以及更多外国专家为华、在华工作的故事,应当引起更多媒体和专家学者的重视。通过深入挖掘、广泛传播和大力研究中国共产党与外国专家交往的故事,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故事思维和微观叙事,讲述世界听得懂的故事,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沟通力和被理解力。
2.“筑巢引凤”提高吸引力。新时代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要求,积极引进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科技人才,同时重视引进战略科学家、科技战略家,以及有国际影响力、友华亲华的文教专家,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打造权威的人才交互平台,加强顶层设计、增加资金、人才配置,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引进人才;国家提供政策支持,为国际人才搭建事业发展的高端、优质平台;从细节入手真正解决外国专家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新朋友、团结更多好朋友,提高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吸引力。
3.以传承为根提高创新力。2018年以来,在中宣部对外推广局的支持下,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在全国建设了50余家“外国专家书屋”,配置了10万余册20多个语种的外文图书。让外国专家通过文字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同时,在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史上,党在对待国际友人和外国专家方面始终秉持着“知人善任”的优良传统。比如,著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奥地利裔理查德·傅莱,在1944年11月21日经聂荣臻介绍、彭真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党的这些优良传统应该被重视发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国际人才交流》报道的每一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外国专家都是一个丰富的叙事主体,作为国际舆论朋友圈的重要成员,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好“助手”。
《国际人才交流》的报道策略与传播经验从根本上是要进一步探索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以鲜活的话语叙事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交往能力建设的宏大图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更重要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在报道策略、传播内容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更需要及时总结和提升,为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讲好外国专家的中国故事,做出更大贡献、提供更多借鉴。
作者徐庆颖系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讲师
徐庆群系《国际人才交流》《专家工作通讯》总编辑
参考文献
[1]小小.“让我们这个星球越来越美好”——“友谊勋章”获得者的故事[J].国际人才交流,2019(11).
[2]徐庆群.讲好中国故事的外宣话语研究——以《国际人才交流》杂志为例[J].出版参考,2020(08).
【编辑: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