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斯管作品《丑角》技巧与情感分析

2021-10-27 01:49张梓敬
戏剧之家 2021年30期
关键词:萨克斯管呈示部丑角

张梓敬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0)

【关键字】萨克斯管作品《丑角》;萨克斯演奏;《丑角》组曲

一、作曲家简介

萨克斯管作品《丑角》(Scaramouche)又名《丑角组曲》,由法国著名作曲家达里尤斯·米约(Darius Milhaud)创作。达里尤斯·米约从小便展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他在17 岁时考入法国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师从大师杜卡等人,在音乐学院的学习经历使他拥有了系统、深厚的创作功底,并逐渐在作曲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达里尤斯·米约的创作风格也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生活感受而不断成熟与变化,米约喜爱诗歌,与当时著名的诗人克罗得成为了好友。1917 年克罗得出任法国驻巴西公使,米约作为秘书陪其一同前往,这一段独特的经历使得米约后期创作的作品中体现出较强的巴西音乐风格。1920 年,法国著名音乐评论家克莱发表音乐评论相关文章,并在文章中首次使用“六人团”的称谓将20 世纪前期法国的六位著名创作家联系起来(其六人包括达里尤斯·米约(Darius Milhaud)、奥里克(Auric)、迪雷(Duray)、奥涅格(Honegger)、普朗克(Planck)、塔勒费尔(Taifei))。

达里尤斯·米约的创作风格离不开同时期优秀艺术家的影响,更离不开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历,作为一位多产的创作者,其代表作涉及多方面多领域,如爵士风格芭蕾《屋顶上的牛》,歌剧《可怜的水手》等,12 部交响曲,管弦乐《普罗旺斯组曲》《法国组曲》,大量协奏曲及弦乐四重奏。其创作技巧深厚,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特征,在音乐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谱例1)

二、萨克斯管作品《丑角》的内容概况

萨克斯管作品《丑角》一共由三个乐章组成,三个乐章独立又富有联系,无论是调式调性布局、速度和声搭配都体现出作曲家高超的创作技巧以及强烈的艺术魅力。尽管三个乐章都采用了相同的曲式结构——复三部曲式组成,但在速度、力度、音乐语言的布局上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通过活泼、中速、巴西舞的方式呈现出快——中——快的布局模式,从而形成三部曲的创作特征。

第一乐章描述的是一个夸张、诙谐的人物角色,正如作品的名字一般,试图在音乐的音高、节奏之间栩栩如生地将一个“丑角”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来。音乐的音高高低起伏,形成戏谑的对比主题,在具有影响力的节奏下,逐渐进入下一乐章。第二乐章是二重唱的形式,在静谧空灵的音乐表达中表现出音乐的情绪内涵,作品的调式调性采用法国音乐所特有的五声调式音阶组成,具有强烈的民族风韵。第三乐章是情绪欢快活泼的桑巴舞曲,在第二乐章慢速的音乐衬托下,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整个乐章基本采用高音区来表达,在桑巴独有的轻快灵巧节奏下,形成了具有戏剧性的音乐结尾。

在作品《丑角》中,节奏就是灵魂,整首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第三乐章的巴西舞蹈节奏,通过将不同的音乐元素进行融合,整首作品作为欧洲古典主义时期萨克斯管的代表作,既具有古典气质,又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通过在调式、节奏、和声、节奏方面进行创新,形成了一首经久不衰、深受音乐爱好者喜爱的作品。

三、萨克斯管作品《丑角》的演奏技巧与情感分析

(一)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为单三部曲式,快板,4/4 拍。乐曲由明亮欢快的A 大调主题奏出,在生机勃勃的呈示部中逐渐转入属调E 大调。中间段在调式色彩的不断变化下音乐获得充分延伸,最终作品回归了A 大调主题。

呈示部(1-37 小节)在快速飞舞的音符与规整的伴奏融合的推动下,音乐具有感染力。主题节奏采用快速的十六分音型进行,但在演奏过程中不能局限于音符的对称感觉,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需要形成一种3+3+2 的特殊音乐节奏之感,从而制造出一种摇摆不定的、具有力度对比的波澜感,形成一种音乐的冲击感。呈示部的第12-13 小节(见谱例1)是整首作品的出彩之处,在大量变化音的衬托以及紧密的节奏运用下,形成了一个诡异的小丑形象之感,让整首作品呈现出一种紧张、诙谐、幽默的音乐效果。

中间段(38-72 小节)为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主题的旋律与呈示部不同,伴奏乐器与萨克斯管相互呼应,演奏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同音反复,并加上附点音符节奏,在演奏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结合演奏气息、呼吸,将遥感的感觉表达出来,形成一种动静结合的起伏之感。在萨克斯管弱节奏下,给了伴奏钢琴声部更多的发挥空间,从而使音乐织体更加丰富,音乐情感更为深化。

再现段(73-85 小节)是对呈示部的变化再现,通过对主题的再次出现加深了听众对音乐的印象,更进一步强化了丑角的人物形象。紧接着,作品在86-92 小节的尾声中结束了第一乐章。

(二)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为复三部曲式,中板,4/4 拍、6/8 拍。乐章采用二重唱的形式,音乐富有歌唱性,采用法国特有的五声调式组成,情感动人,与第一乐章不同,第二乐章呈现出静谧、沉稳的音乐曲风,带领听众陷入情感的共鸣与深思中。

呈示部(93-118 小节),乐章一开篇采用一小节的三音到主音下行跳进,以歌唱的形式展开。伴奏钢琴声乐与萨克斯声部相互呼应,通过长音节奏来进行模仿,形成一问一答的音响效果,其和声编配手法也较为简单,主要采用主、属和弦进行搭配,织体上运用复调的写作手法,仿佛是丑角在低声倾诉与表达。

中间段(119-134 小节),在这个乐段中音乐的变化较为鲜明,在调式的转换下,节奏从平稳的4/4 拍转6/8 拍,形成了一种更为流动性的音乐效果,伴奏声部也从开始的柱式和弦慢慢地转为分解和弦,音乐的情绪更为平稳,旋律流动性更强。整个乐章的高潮出现在全曲的124-141 小节,在大量装饰音以及大跨度的调度音下,将音乐的情绪推向高潮。在这首作品中运用的法国五声调式音阶与中国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较为接近,由和谐的音程关系组成,整个乐段具有亲切的中国色彩,音乐场景也极为打动人,仿佛可以看到丑角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和歌唱。

经过6 小节的连接后,进入了第二乐章的再现部(142—159 小节),这个部分通过将呈示部的主题进行对位的结合,在调式调性、情绪上进行了回归。

(三)第三乐章

(谱例2)

第三乐章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此乐章在演奏上来说,难度加大,快速节奏的半音阶对手指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呈示部(175-184 小节)节奏上多采用切分音、前十六休止等打破原有的音乐节奏,在打乱音乐的原有节奏动力基础上,使音乐的情绪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极富桑巴舞曲的音乐特点,在第二乐章音乐抒情的表达下,丑角再次出场。

中间段(185-251 小节),作曲家巧妙地将主奏乐器萨克斯管与钢琴伴奏叠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段极富特色的、两个各具特色又统一融合的复调音乐旋律线条。萨克斯管声部的旋律以波浪形进行,多采用半音阶与高低过渡音为主,还有快速穿插的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的半音阶(见谱例2)。这种旋律的写作手法营造了一种活泼的、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

再现段(262-275 小节)为呈示部的完全再现反复,通过音乐主题的重复,将精准的语言表达、细腻的情感变化恰到好处地再次呈现在观众面前。

四、小结

萨克斯管作品《丑角》成为广为流传的音乐作品与其早期现代的创作理念分不开,作品独具匠心的律动节奏、独具欧洲古典风格的音乐语言都对其艺术内涵与情感的表达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演奏上,整首作品的音乐美感与技巧也实现了较好的统一,在演奏过程中,除了对技术技巧的练习之外,笔者认为更应该根据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演奏细节做多样化的处理,从音乐的本体出发,把握好音乐线条与句式呼吸,通过自己的不断练习、对作品的不断理解,进一步了解作品的时代特征,从而实现对多元素作品融合特点和演奏技法的把握,以得到更完美的演奏体验。

猜你喜欢
萨克斯管呈示部丑角
丑角的“通知”
形态与层次在多声部写作中的运用——以我的萨克斯管四重奏《八段锦》为例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萨克斯管在民乐队中的运用
传承与引领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我国萨克斯管未来的发展思索
京剧中的丑角
丑角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