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德国作为亚欧大陆两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稳定性力量,也是东西方的两个大国,何以保持关系的顺利发展?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优势互补,4个词,16个关键字总结过去,指导未来。
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10日晚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习近平希望德方“推动欧盟坚持正确对华政策”,默克尔则表示希望欧中投资协定“尽快顺利批准生效”。“这是一个合作的信号”,德国汉堡中国问题学者德莱赫尔表示,中国国家主席同一天分别与美国和欧洲大国德国领导人通话“意义重大”,这是中国加强国际对话合作、倡导“世界多极化”的象征,“这两通对话也为G20峰会上各方更有效地会晤提供了更大可能”。
这通电话,放在历史的维度看,意义非凡。往前回看,这已经是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与默克尔的第6次双边通话,第10次线上沟通;向后看,9月26日,德国迎来大选,默克尔不再寻求连任,已持续16年的“默克尔时代”正式落幕。
担任总理的16年中,默克尔访华次数高达12次。这样的交流频次,在中方和西方领导人的互动中,不多见。
作为亚欧大陆两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稳定性力量,也是东西方的两个大国,何以保持关系的顺利发展?习近平在通话中,用16个字说清了。
战略引领
这次通话,距离中德领导人上次线上沟通,不过两个月。习近平在通话中提到:“去年以来,我们保持频密高效交流,为中德、中欧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也体现出中德两国的高度互信。”
频密是量,高效是质,引领的是高度互信。前驻德大使史明德表示:“在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中,中德两国领导人的互访最密切,交流也最多。这将中德双方的关系引向正确轨道,为双方关系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疫情等全球危机之下,中德两个大国,展现了责任和担当。
今年2月打来的第一通电话,默克尔就表示德方愿向中方提供支持和协助。3月的第二通电话,中国说的词是铭记在心,表示对德国疫情感同身受。
中德高度互信,正是来自双方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从2014到2019年,习近平和默克尔平均每年至少见面一次。这次通话中,习近平也专门提到:“总理女士积极致力于推动德国和欧洲对华务实合作和友好交往,我对此高度赞赏。”
每次访华,除了访问北京之外,默克尔都会走访另一座中国城市,足迹几乎遍及中国大江南北。
眼见为实。默克尔与中国的感情格外不同。史明德表示:“默克尔对中德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欧洲国家领导人的变化很快,一些政治家不了解中国,对中国抱有偏见。而默克尔愿意了解中国,连任16年来,对华政策是稳定的、可预见的。”
领导人引领,彼此互信。中德找到了务实互惠的解决方案。
巨大成就
最近两次通话,习近平都提到同一个词:韧性。
习近平强调,近年来,中德关系总体保持顺利发展,各领域合作在疫情形势下展现出强大韧性,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金玲提供了一组有力的对比数据:“疫情最严峻的2020年,德美贸易总额同比下降近10%,中德之间的贸易总额却同比增加了3%。今年前8个月,中德贸易总额同比增加了19.2%。”不仅高速增长,而且相对平衡。有一个细节:中国对德国出口商品总值同比增加21.6%,中国自德国进口商品总值同比增长17.1%。
究其原因,正是习近平在通话中提到的一个关键词:优势互补。这种互补性体现在中国的市场潜力、劳动力优势与德国制造能力、技术优势互补。
现在,互补正在升级。中德的经济互补正在高端价值链中表现出更多潜力。在新能源电动车领域,中国电池制造技术成了德国新能源转型不可或缺的伙伴。
而中德的合作共赢不止于此。德国南部城市康斯坦茨的主干道上有一座具有浓厚中国古典亭台特色的公交站台,叫“苏康亭”。这座“亭子”在苏州与康斯坦茨结交为友好城市前不久建造。落成时,康斯坦茨的《南部邮报》特地为此发表了题为《坚不可摧的友谊》的文章。
两国超越了传统利益的范畴,建立的是共存互鉴的合作关系。对此,金玲分享了中德友好合作的历史原因:“从历史层面来说,德国对于战争的深刻反思以及中国对于国家遭受战争侵略的深切体会,让双方都深感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成就了中德彼此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务实合作。”
而这些,都是中德能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合作典范
习近平强调,中德关系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双方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优势互补。
4个词,16个关键字,总结过去,指导未来。史明德表示:“这16个字,指清了中德、中欧关系的根本原则和方向,同时,也是中国未来同德国和欧洲打交道所要遵循的原则和方针。”
中德务实合作,称得上大国合作典范。意义也正在凸显。
习近平在通话中特别提到:“希望德方推动欧盟坚持正确对华政策,客观看待差异,理性处理分歧,推动中欧关系持续健康发展。”
默克尔也在通话中提到:“我愿同中方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努力,推动德中、欧中双方致力于通过对话弥合差异,妥善处理分歧。”
这是对中德关系的信心,也是对大国关系的再定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朔表示:“德国之于欧洲,一直是稳定锚的角色。而中德的合作,一直是中欧合作的典范,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合作的典范。”
在通话中,中德领导人还交换了对阿富汗局势的看法。默克尔表示,希望同中方在联合国等多边框架下加强沟通协调。这句话,意有所指。王朔表示,默克尔提及联合国等多边框架,表达的正是对美国单边主义行动和只顾及自身利益的不满。
美国仓促撤军、不管不顾歐洲盟友的一幕,彻底敲碎了所谓“美国回来了”的幻想。连《纽约时报》都在嘲讽:阿富汗的一地鸡毛让许多欧洲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信,他们不能依靠美国来照顾他们的安全利益——无论白宫由谁主导。
不论美欧走近走远,一个既定的事实是中欧没有根本利害冲突。美国想把对华关系的套路移植到中欧身上,已经行不通了。
去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主题还是“西方缺失”,欧洲似乎对美国抱有期待,但到了今年,默克尔面对美国施压,直截了当地表明,我们和美国的利益也不总是一致的,在对华政策上,我们要走欧洲的道路。这何尝不是在践行那16个字中“相互尊重”的原则,又何尝不是对美国的一种提醒:作为大国,要在多边主义的框架下真正承担责任。
大国肩上都承担着特殊责任。中德领导人这通继往开来的电话,值得一些国家细细品味。
(央广网202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