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鑫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发展关系着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其也是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运河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作品进行跨文化传播,需要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跨文化传播的策略。文章通过对运河文化信息可视化的造型设计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不断发展和完善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中华文明影响深远,有着极大的文化传播优势。而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资源优势,是文化软实力输出的重要途径。我国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状态下,将地域文化与新媒体表现形式相结合,将地域文化信息可视化、精细化,将设计作品或产品通过不同的媒介、媒体方式传播给更多的人群,借以实现受众与地域文化信息的互动。跨文化传播无论是对新媒体还是地域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在引入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软实力”这一概念后,相关专家、学者就将其转变为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概念,即从带有强制性政治色彩转向强调自身与他者和谐共生的理念。传播地域文化的目的是输出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真正有益于全世界和谐、智慧的生存哲学,以促进世界的协同发展。因此当地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能够凸显独特的地域特色,将具有时代精神内涵的地域文化作为信息可视化作品创作主题是非常好的选择。
地域文化具有民族性特征,在设定信息可视化主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受众是否存在接收障碍,以及要适应目标受众群体的某些文化特点。例如,历史上很多国家都曾经开凿过运河,也形成了该民族的运河文化。因此,可以将运河文化作为地域文化信息可视化的主题。通过运河文化的主题,能够更容易寻找不同国家民族的交汇点和增长点,也能够将运河文化作为切入点以汲取多边民族和区域较为认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哲学。例如,在确定中国运河文化为传播主题的同时,需要将传播的视野向全球辐射,以借鉴世界多元文化优势,通过对“中国化”“普适化”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将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融合。
走“和而不同”的艺术创作道路,实现文化的良性互动,既是文艺工作者应有的创作态度,也是地域文化传播必须要突破的问题。相比文字,视觉语言有直接的优势,因为真正的艺术美是具有普遍认同的本质属性。运河的水文地理、民俗文化、社会历史等信息可以通过视觉符号化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能够跨越不同民族语言障碍,甚至可以丰富阅读体验,助推地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此外,通过视觉语言更有益于海外受众产生直观感知。
依托于新媒体技术的信息可视化设计,融合“图像、声音、视频、动画、图表和色彩等多感官模态结合的话语素材”,都极大地丰富了跨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对地域文化信息采用适当的造型手法,配以富于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异域元素、变译语言,以及渐趋成熟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国地域文化传播的助推器。
在地域文化信息可视化设计中,还应将跨文化传播的思维内化于本土化的视觉情韵。着重凸显人文、哲理层面的象征意义。
任何文化传播到其他哲学思想体系主导的环境中时,往往都会被“误读”。即便是视觉形象,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看来,也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因此,不能把对一种文化形象的表意认作是其他所有文化形象中的表意,不能用个别研究来代替一般。中国地域文化信息可视化的造型,可以为了实现跨文化传播中文化信息的普适性,进行一定的转变。
这种转变是视觉上的,而非内涵上的。欧美对东方文化的群众论受众观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他们一直存在着传者的在场与受者的失语间的不平等状态,这导致欧美文化语境下的受众,基本上意识不到自己对东方文化具有认同困境。
要从根本上扭转其他民族长久以来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困境显然不现实,但在造型上,则可以“删繁就简”,去掉一些“超验”的文化符号。例如在欧美文化语境里,“龙”等神兽代表着邪恶而强大的力量,即使了解中国文化中截然不同的表意,在潜意识里也很难对其形象产生亲近感。这里当然不是指舍弃代表文化特色的神兽图腾,而只是在造型上消解其疏离感与压迫感。可以通过解构具象而采用抽象符号的方式,赋予它们更有亲和力的形象,例如在一些博物馆文创产品或APP上,文物拥有各种“呆萌”的表情或性格,甚至专门为文物设定带有情境的故事和动画(图片1)。当受众接触到信息可视化形象时,占据上风的就不是对异国文化的排他性,而是对美的共同认识。
图片1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地域文化信息可视化要成功实现跨文化传播,需要更有参与感的艺术形式作为传播媒介。交互艺术不再像传统艺术门类预先建构好单纯的信息,而是在其作品的运作过程中人与作品之间发生信息循环,在循环过程中,人是主动参与者,人的思想和认知方式驱动着交互行为的发生。
处于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民族,也可以拥有互相认同的情感价值。例如,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英雄主义的崇拜、生命个体的本源情感等。如果在交互体验中受众能够感受到这些,就可以实现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找到更广泛的跨文化的共义域,即跨文化交流主体共同的经验范围所构成的交流语境和背景。共义域作为不同文化交互的立足点和交集圈,其越广泛,越有利于缩短文化间的距离,形成文化间的共振。
在运河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当中,从地域文献记载和民俗传说当中提炼运河文化代表性符号,作为代表运河文化信息数据的造型元件(图片2),例如运河桥体排水口的蚣蝮雕刻,有防洪的作用,也有镇水神兽的寓意。而世界很多国家的桥梁也有自己民族宗教的雕刻,例如著名的查理大桥,有30座出自巴洛克艺术大师之手的雕像,它们来源于圣经故事和当地的民间传说。受众在交互体验时,可以通过这些雕刻艺术符号,与自身的民族情感记忆相勾连,从而产生认同中华民族与运河的生态人文情感。在交互体验中,受众亲自参与了运河文化从抽象的数据信息可视化为艺术符号的过程,这样运河文化能带给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群体共通的心理感受。
图片2
随着受众进行交互的程度加深,对所展示的文化形成也有了更稳定的情感。跨文化传播效果继续扩大,受众就会产生主动探求的行为。此时作为设计者应该在作品中刺激受众的继续探求行为,并尽量给予反馈。例如用不同种类解构过的瑞兽符号作为运河水利工程数据的生成图像,运河流域的不同水利工程,针对防治需求的不同,功能特点不同,选择瑞兽种类也不同,受众可能会根据自身经验选择不同瑞兽元素,阿拉伯的象龟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镇水神兽赑屃有极相似之处,底盘稳定好负重,龟甲坚固具有防御性,龟甲越大越厚表示对应的水工结构越牢固。
地域文化一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地域文化传播促进文化外交的发展策略是十分可行的。新媒体与地域文化信息可视化的融合已适应当今跨文化传播的需要,但还需要在融合的过程中注重跨文化传播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