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宣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的成效及建议

2021-10-26 05:45张文平郭凤根
中国种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宣威普查种质

张文平 吕 霖 郭凤根

(1云南省宣威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宣威655400;2云南省宣威市农业农村局,宣威655400;3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昆明650201)

宣威历史悠久,西汉置县,唐设麻州,元置沾益州。清雍正五年(1727年)析沾益州设宣威州,民国二年(1913年)裁州设县,1994年撤县设市。宣威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属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最高海拔2868m,最低海拔920m。境内地貌特征差异较大,从谷底往上依次形成峡谷、低山、坝子、半山、高山等地貌类型。除少数山区、河谷区分别属中温带、北亚热带气候类型外,其余地区均属温带气候。境内土壤共有8个种类,其中红壤占全市可利用土地面积的81.4%,其他土类随海拔高度的差异而相应分布。垂直分布的植被区孕育了丰富的植物、动物资源。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1]。农作物种质资源包括古老的地方品种、新育成品种或品系、遗传材料以及作物的野生种和野生近缘植物,是作物育种、生物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为及时全面掌握地方种业资源“芯片”,摸清资源类型,在上级部门的安排部署及号召下,宣威区域内“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如期开展,经多年努力,初见成效。

1 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开展情况

1.1 工作步骤及方法为贯彻落实《曲靖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方案》,宣威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成立了以业务负责人为领导的普查办公室,并从局属股室及场站抽调7人组成普查工作队,编写上报了宣威市实施方案,如期展开了历史档案的查找与梳理、深入走访与寻找地方重点资源、整理收集样本并完善上报数据、按照要求报送月报和年报,并根据上级领导工作部署及农科院专家老师技术标准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方案。

1.2 做法与经验

1.2.1 历史档案的查找与梳理宣威市普查工作走访了宣威市档案局、宣威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宣威调查队、宣威市农业农村局档案室等单位,查找借阅重点普查年度1956年、1981年、2014年农作物(粮食、纤维、油料、蔬菜、果树、糖、烟、茶、桑、牧草、绿肥、热作等)相关档案资料,内容包含:宣威县志稿[线装直排版]、宣威州志、宣威县志稿[手写油印版]、宣威旧志汇编、宣威县志[1989]、宣威统计年鉴、宣威市志、宣威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0]、三十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1979]、曲靖市农业志、宣威市农业志、宣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资料、曲靖地区农牧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分析资料、宣威年鉴等,经过翻阅整理,填写上报了普查表并认真梳理形成资源收集行动的目标信息资料,其中包括稻、麦、玉米、豆类、薯类、麻类、菜类、瓜类、果类、烟草等作物。

1.2.2 种质资源的寻访与收集在宣威市农业农村局领导的带领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大力配合支持下,普查队首先严格按照国家种质资源普查项目办公室(以下简称普查项目办公室)的要求,邀请当地“三老”(老领导、老技术员、老教师)进行座谈,座谈内容主要围绕“四老”(老品种、老特产、老传统、老文化)开展,形成座谈会交流信息数据材料后,重点寻找当地“名、特、优、稀”种质资源,效果超过预期。有的乡镇发现了历史档案上记载的老品种,有的乡镇发现了没有任何记载的特殊资源,如种子公司的野生玉米、务德的双胞核桃、西泽的写字苞谷、得禄的变异山定子、龙潭的老麻梨、来宾的百年花红梨、杨柳的春不老、普立的戈特茶、海岱的无籽刺梨等。

1.2.3 资源样本的整理与上报宣威市的资源样本主要通过普查工作队实地寻找与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报送相结合的方式获得,收集到的资源样本严格按照普查项目办公室规定的操作流程分类、保管、写标、拍照、包装、上报,积极联系对接省农科院专家查收,并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填写上报种质资源征集表。宣威市已收集上报种质资源181份,其中包括玉米38份、梨16份、马铃薯11份、桃11份、大豆8份、核桃7份、多花菜豆6份、苹果6份、猕猴桃5份、茶4份、大麦4份、烟4份、李4份、柿3份、杏3份、山楂3份、百合2份、稗2份、菜豆2份、稻2份、阳荷2份、小麦2份、豌豆2份、苏子2份、南瓜2份、芥菜2份、姜2份、刺梨1份、豆梨1份、高梁1份、光苕1份、红厚壳1份、湖北海棠1份、花红1份、黄泡1份、苎麻1份、柘1份、芋头1份、小白豆1份、乌泡子1份、酸木瓜1份、四照花1份、树番茄1份、山丁子1份、桑1份、俅江枳椇1份、荞麦1份、牛蒡1份、麻梨1份、绿豆1份、萝卜1份、君迁子1份、姜饼瓜1份。

1.2.4 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助力为做细做实《曲靖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工作方案》“特有资源不缺项,重要资源不遗漏,信息采集详尽,数据填报真实,样本征集具有典型性,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普查和收集工作”的要求,做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的意义与必要性的宣传工作,寻求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参与,解答好人民群众对种质资源征集范围、征集重点、资源样本、技术规范、法律法规、保密方式、上报方式、征集去向与利用取得等焦点疑问,宣威普查办公室得到政策法规股的大力支持并共同撰写了“名、特、优、稀”种质资源公开征集稿,经请示同意后,市场信息股及时上报到宣威市广电传媒中心,形成征集令在宣威官方指定微信公众号平台——“宣威发布”公开推送。宣威种质资源的普查与征集活动,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形成了垂直联动与横向齐进的良好氛围,让普查与收集活动变得高效且务实。

2 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收获

2.1 重点普查年度(1956年、1981年、2014年)时期农业生产情况

2.1.1 人民公社时期(1956年)农业生产情况民国时期及以前,区域内人口较少,耕作粗放,多属广种薄收,轮歇耕作较普遍。耕作方式为冬季将荒地开挖翻犁,翌年除去野草根秸,集中烧毁作肥料,然后种上马铃薯、荞麦、燕麦或兰花子,收获后将土地闲置,三五年后野草满布时又开垦种植。1955年耕地面积6.39万hm2,播种面积9.31万hm2,复种指数145;1957年耕地面积7.32万hm2,播种面积11.99万hm2,复种指数163.7。1956年玉米种植面积比较大,马铃薯次之,水稻因产量不稳定,受水利条件和气候因素制约,1956年后部分旱地改水田,1957年以后部分水田改旱地,1958年遭遇洪灾,部分农田被毁。

2.1.2 包产到户时期(1981年)农业生产情况1973年推广镇雄县“大窝塘”和会泽县“马武行”种植经验,使玉米平均产量达249kg/667m2,1981年推广双行马铃薯套双行玉米种植模式,并在全县迅速普及,使玉米种植基本达到规范化、规格化,加之不断进行品种改良,单产提高较快,1982年玉米平均产量达到342kg/667m2。为解决小春收获和大春种植间的节令矛盾,1973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赖仲民在倘塘松林蹲点进行小春宽幅条播研究,除解决节令矛盾外,还在小春收获后种上早熟豆类和荞子等作物,变一年两熟为三熟。1981年耕地面积7.13万hm2,播种面积11.32万hm2,复种指数158.7。1981年展开病虫害详细普查,全县大春病虫害共31种(其中大春20种、小春11种),共发生面积0.75万hm2,成灾面积0.3万hm2,防治面积2.1万hm2,点发生面积28%,经防治,挽回粮食约65.4万kg;同年在田坝、东山、海岱、榕城、靖外等社(镇)展开土壤普查,分别从海拔、分类、酸碱、氮磷钾含量等方面安排了1982年红壤改良工作。此时期农业以自给为主,坚持以繁育良种(原种)为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玉米品种改良力度较大,主要以引进、杂交制种、试种后筛选等方式进行,同时逐年增强茶、桑、果多种经济作物多样化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建立生产责任制后,全县60%以上生产队实行包交提留到户,农业科技推广难。

2.1.3 市场经济时期(2014年)农业生产情况粮食总产“十一连增”,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庄园建设有序推进,劳务产业稳步发展,农田建设项目有新突破,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力,农机装备不断提高,畜牧业健康发展。农业生产大户和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兴起,自给型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变。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34万hm2,比2013年 增 加0.38万hm2,增 幅2%,其 中 玉 米8.67万hm2、马铃薯6.00万hm2、水稻0.80万hm2、杂粮杂豆3.87万hm2。特色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47万hm2,其中蔬菜2.67万hm2、中药材0.33万hm2、花卉0.20万hm2、蚕桑0.27万hm2、魔芋0.36万hm2、水果0.64万hm2。

2.2 普查掌握的资源信息及收集内容

2.2.1 种质资源信息的采集宣威市种质资源信息主要通过档案数据梳理形成,其中包含了区域原始品种、农户自己引入种植品种、品比试验引种、外地调入推广品种等(表1)。档案记载的大量品种信息给此次普查与收集行动夯实了基础,也为后续长期性的种质资源寻访、收集、保护与利用铸牢了根基。

表1 宣威市种质资源数量统计

2.2.2 种质资源的收集上报此次普查收集工作,宣威市共收集上报种质资源181份,有的种质资源是当地知名企业提供的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亲本种子,有的种质资源是国外引进的试验品种,有的种质资源是当地纯正老品种,有的种质是农户年年种植的地方资源。如在38份玉米资源中有宣晟种业提供的主流亲本瑞德系列、苏湾系列、墨白选系、巴西热源改系,有益宏种业提供的自交系水1-6、9代选育系C6918-2及纯正老品种水口黄、白普照、小红苞谷,也有宣威市种子公司提供的亲本种子以及引入的野生苞谷和墨西哥玉米,还有看似嵌合体的地方稀有品种——写字苞谷。

2.2.3 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宣威市历来都重视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早在1983年第二次品种普查时就已提出并实施以下措施:一是认真抓好小麦品种南大2419、福利麦、1257、阿波等提纯复壮工作,并引试优良品种,逐年更换;二是对适应性较强的水稻品种红嘴子、西南175、大白谷、云粳9号、老来红、黄壳糯、大红稻、二红稻、羊毛谷等进行提纯增产,对4-521、大吊二号、滇榆一号等做好示范推广;三是对红芒大麦、白大麦进行提纯复壮并扩大种植,重视丝待大麦的繁殖推广;四是加强开发与推广亲本是水口黄或黄包谷的杂交包谷组合;五是进一步研究大豆资源松子豆、早黑豆、半边青、早白豆、黑壳白豆、大白豆、大黑豆等品种的适应范围并推广种植;六是做好马铃薯品种米拉、马尔科的选留种工作,并建立无病留种基地。另外,从部分年度获奖信息也充分说明保护与利用的成效(表2)。

表2 宣威市部分年度获奖信息统计

3 问题及建议

3.1 种质资源自然流失1956年宣威市总人口51.39万,轮歇耕作制为广种薄收,当时解决口粮是第一要务,加之灾害影响,水田旱地互相改换,“以粮为钢”迫使寻找、替换高产品种,改变耕作制度,导致部分地方种质资源自然流失。比如《宣威市志》记载:“1949年前,种植品种有大棒子、大白玉米、二白玉米、大红玉米、二季早、黄马芽、小黄玉米,民间一般采用县内或临近县异地调换种子,以解决同地域或同地块品种老化的矛盾。1954年推广金皇后、小红玉米、红爆粒”。1983年第二次品种普查时,大棒子、红爆粒、黄马芽未见记录,之后查阅过的档案中也未见记录。2020年第三次普查寻访过程中也无人知晓,充分说明这些种质资源早已自然流失。

3.2 种质资源的变异宣威市普查与收集行动采集到的玉米品种普照就有2份,一份编号为P530381033,来自龙潭爱茂;一份编号为P530381148,来自宣威市益宏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前者籽粒稍长,后者出自专业的育种公司,品质纯正、籽粒较圆。在寻访过程中了解到,导致种质资源发生变异的原因主要是农户每年留种时常常会跟其他杂交玉米混合种植。

3.3 对策建议农作物种质资源及其近缘野生植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物育种、理论研究和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3]。长期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工作,才能详细查到各种农作物的环境变化以及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种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濒危状况等重要信息,不同作物种质资源品种多样性及进化特征的鉴定评价,确保通过妥善的保存,能够为未来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基因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4]。因而,鼓励地方政府、企业或经营大户建立种质资源圃,并成立种质资源管理专业机构,组建一批专业年轻的干部队伍,申请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开展长期性种质资源的寻访、鉴定评价与保护,形成种质资源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并在严格遵守《种子法》等法律法规和确保生态、物种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健全种质资源利用共享机制[5],鼓励种质资源的开发,提升利用率与转化率。

猜你喜欢
宣威普查种质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云南省宣威地区家族肺癌研究进展
吉林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第一批)
山东省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第一批)
七氟烷抑制宣威肺癌XWLC-05细胞生物学行为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2018年中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云上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