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晨兰
在小学教学体系中,科学课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及世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既能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又能增强其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以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分析了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策略,仅供参考。
一、引言
伴随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网络技术全面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以电脑及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体系日渐成熟,已成为当代小学教学的必要工具。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能有机整合音频、视频、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实验能力,进而提升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制约因素
(一)教学方式落后
目前,一些教师仍未意识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重要意义,依旧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未曾考虑学生能否全面接受学科知识;同时,由于师生关系不和谐,无法全面彰显信息技术应用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阻碍了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部分教师对整合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的认识不足
部分學校领导及教师往往过度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认为学生即使通过死记硬背方式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只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也足以证明教学活动的成功。有些教师依旧偏向于应用熟悉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对有关信息技术的使用频率偏低,课堂教学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另外,一些教师未真正认识在教学工作中整合信息技术的益处,也不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整合。在一些教师看来,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就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认为只要学生学会用计算机在网上搜索学习资料即可,与整合目标及内涵存在较大差距。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稍差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对教师创新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但在具体实践时,教师却很少从教学目标、学生个性特点及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思考并完成整合任务。另外,在实践中,还发现一些教师无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且整体能力不足,影响了整合策略的落实。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策略分析
(一)应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多维科学视野
小学科学课教学内容繁杂,涉及范围广泛,应用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然而,在整合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后,便可恰到好处地弥补这一缺陷。网络环境下具有信息量大、信息传播速度迅速等特点,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例如,在教学《登月之旅》一课时,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已或多或少地了解了月球知识,但对于这些知识的了解却极其肤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是否具有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应培养其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搜集人类探月史、月球传说、奔月计划,以及月球奥秘、寓言故事等。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产生一定印象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共同制作“登月之旅”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网络展开自主学习计划,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进一步感受科学技术在人类探索月球中的重要价值。学生在自主学习后,逐步认识了“环形山”的形成,了解了中国探月工程。这样,学生就能从图片入手,逐步阅读相关文章,深层次探究月球的神秘与奇妙。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科技的无穷魅力,学习科学家锐意进取的品质。信息技术具有人机交互的特点,且整体形象相对直观,可有效拓宽学生视野,令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不断强化学生学习体验,拉近教材内容及原有知识间的距离,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应用信息技术改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教师若想成功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的作用,首要任务就是更新教学观念。学校应注重引入现代教育思想,组织相关教师系统性地学习教育理论。比如,学习相关学科整合基本理论,让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跟上教学改革步伐,并不断了解信息技术及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研究成果,取得理论与实践的共同进步。其次,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可以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施教。在布置具体的教学任务时,指导学生使用多媒体计算机,以这种方式完成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选择学习模式,找到最佳学习技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教学平台,如应用凌波多媒体教学系统或极域电子教室软件等手段,助力学生学习。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展开交流与讨论,阐述个人观点,发挥自身潜能。最后,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将作业发在网络上,以电子版形式进行检查与批阅,定期评测作业情况,针对表现稍差的学生加以指导。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小学科学教学重难点
在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中,存在着一些抽象且难懂的知识。而应用信息技术,便可化繁为简,将一些抽象概念、规律以及事物变化过程,通过多维动画形式呈现在多媒体屏幕上,进而让学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点,形成鲜明的感性认知,有效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真正加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动力。例如,在教学《天空中星体》一课时,教师便可以举例日食与月食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在网络上看到一些视频博主解说月食或日食相关的新闻。教师便可以此导入新课,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日食成因。由于日食现象在生活中难以遇见,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但使用多媒体课件,便可以恰到好处地模仿日食过程:蓝色天空之中出现火红的太阳,太阳的一端逐步变黑,慢慢地,黑暗面积越来越大,最终天空中一片漆黑。在欣赏视频时,学生纷纷发出疑问“太阳去哪里了?”随之,视频中的太阳又慢慢出现了,大地恢复了光明景象。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这期间,太阳是消失了吗?还是被其他天体遮挡了?毋庸置疑,准确的答案为后者。教师要不停地引导学生分析,如果一个天体以自西向东的方式运动,而且边缘为圆形,那么非月亮莫属。接着,联系三个天体的运动关系,阐述日食成因。采取动画演示方式,表明三个天体的运动关系,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日食知识点的理解。
(四)应用信息技术降低小学科学教学难度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活动普遍需要借助大量科学实验加以支撑。受教学时间与条件影响,在传统教学方法下,教师普遍会采取演示实验等方式讲解科学现象与科学知识。然而,在教师具体演示实验教学时,常常面临巨大困难。比如,有关实验器材的摆放,具有一定难度。如果放在易于教师操作的地方,就有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仅有前几排学生能清楚观看实验现象。对后排学生来说,则会严重影响视线,导致课堂实验教学质量无法保障。另外,教师也无法展示实验具体操作过程,只能大致地讲解,在完成实验之际,结合实验现象授课,这就容易造成一些教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陷入无聊且枯燥的等待状态。如果有学生想要走近教师,清楚地观看操作过程,则会严重影响课堂秩序,致使课堂纪律涣散。所以,很多情况下,学生仅能凭借个人想象了解教师操作过程。但在应用信息技术后,便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进而降低教学难度。教师在实物投影展台上展开一系列操作,将不同操作过程与实验结果,通过投影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既能让全体学生清楚地观看实验演示全貌,又能让学生进一步记忆实验操作细节,掌握更多科学知识。比如,在讲解“溶解”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应用高锰酸钾溶解过程讲解知识点,在视频展示台上应用显微镜头,即可使学生将高锰酸钾溶解过程尽收眼底,使用显微镜放大实验步骤,还能让学生以微观角度了解溶解现象,将复杂的实验知识简单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是大势所趋。小学科学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科学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其引入科学知识教学过程。教师应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探索,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