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铭
最近一段时间,“象”成为了新闻中的热搜词。先是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大象一路向北,然后就是三星堆上新,出土了大量的象牙。象在传统文化中有何独特的意义?
象字的演变
象字是一个象形字,本意就是“大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有“太平无象”一词,意思是天下太平但无象征。“象”字的引申义出现很早,《易·系辞上》记载:“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现代汉语中,依然有“天象”“星象”“万象更新”等词。
为何“象”字有从大象到天象再到象征的发展?
可能与“想象”有关。《韩非子·解老》中曾经提到:“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像”字下云:“韩子曰:象南方之大兽,中国人不识,但见其画,故言图写似之为象。”
象有何寓意
早在上古时期,河南就已经有了野生大象的存在。最早有关“象”的记载,就是传说中驯服野象的“舜”,在《尚书·尧典》以及后来的《孟子》《史记》之中也都有详细的记载。其中:“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
从这可以看出,上古时期的舜帝就已经会使用畜力进行耕种。而这第一个被人类驯服用来生产的畜力,就是“象”。
人们认为象极有灵性,灵象出现则天下太平。相传最早驯服象的舜死后,其陵墓前,曾出现“大象刨土、彩雀衔泥”的异常现象。因而人们认为白象耕土是天下太平的预兆,以白象寓意升平景象。
在古代,一些贵族富商门第的大门口总会摆放一些瑞兽。门口摆放各种瑞兽,主要是为化煞避凶,趋吉纳祥。这些常见的瑞兽有麒麟、狮子、大象等。而其中,大象尤为大家所喜爱。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与“祥”谐音,故象被赋予了许多吉祥的寓意。比如:象驮宝瓶(平)意为“太平有象”;以象驮插戟(吉)宝瓶为“太平吉祥”;以象驮如意,或象鼻卷如意为“吉祥如意”。还有“万象更新”“出将入相”“封侯拜相”等寓意。
陆游曾赋诗曰:“太平有象天人识,南陌东阡捣麦香。”“太平有象”也叫“太平景象”“喜象升平”,形容河清海晏、民康物阜。因其吉祥的寓意,成为了中国人自古以来钟爱的吉祥纹样。从战国至汉代,象纹被铸造于彰显权力地位的青铜器中,出现在簋、鬲、壶、尊等器型上。一般都是一头大象驮着一个宝瓶的形象,瓶中还插有花卉作装饰。
历代帝王皆有以铜、玉、瓷等材质御制“太平有象”器型,或陈列于朝堂,或置于案台,以求“四海升平、吉祥平安”,更寓意“福寿天地无双”“掐业万年青长”。故宫太和殿里的皇帝宝座两侧就陈设着一对景泰蓝掐丝珐琅的宝象。
《魏书》中有一个因象而改变国家政治的有趣史实:东魏孝敬皇帝元善见因砀郡出现的一头巨象,大赦天下,并改当年年号为元象以示纪念。
大象在中国传统风水学里也有广泛应用。象五行属金,自古象为神兽,以善吸水驰名,水为财,凡家居大窗见海或水池、河流等水者,均称为“明堂聚水”,若摆放大象在家中,则有招财之功效。
在故宫博物院中,有錾胎珐琅太平有象的器物,象卷鼻垂尾,四腿直立,背托宝瓶,寓意“太平有象”,下置束腰长方座。象通体以月白色珐琅为地,上飾勾云纹,鞍垫饰云龙纹,宝瓶饰流苏缠枝莲花纹。象形体硕大,胎体厚重,气派非凡。
古代“战象”保卫家园
实际上,祝愿“天下太平”的大象,在中国古代曾经是“战象”,在战场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说明商纣王时期商军在征伐东夷的战役中大规模使用了战象,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商朝征讨古羌人的战役中也曾有使用战象的记载。
《左传·定公四年》:“针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魏晋时期军事家杜预注:“烧火燧系象尾,使赴吴师,惊却之。”这些记述讲的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军在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作战,将火把系在了象尾巴上以冲击吴军。唐代诗人孔绍安在《结客少年场行》中也还原了这一场景:“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
在南北朝北周时期,还是在江陵地区,西梁用两头大象身披铁甲,背负楼车,系上利刃,冲击北周军队。北周·庾信《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记述:“灵龙更起,燧象还燃。”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在西魏为将领时,参加讨伐西梁。梁军将利刃绑在象鼻上作战,杨坚射箭使敌人的两头象发狂向回奔,最终西魏军取得胜利。不过,总体来说,古代使用大象作战的还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