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茜,肖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血液科,湖北 武汉430030)
NK/T 细胞淋巴瘤是结外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相关的恶性肿瘤,多数为NK 细胞起源,偶为T 细胞起源。其特征表现为肿瘤局部坏死、血管损伤和破坏、细胞毒性表型及EBV 感染。好发于鼻咽和上消化道,皮肤和皮下组织是继发性累及最常见的部位。NK/T 细胞淋巴瘤鼻型5年总生存率(OS)为54%,鼻外型为34%[1]。发生皮肤病变时,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7 个月,皮外累及预后更差,中位生存时间仅为4 个月。
NK/T 细胞淋巴瘤可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T 细胞杀伤,如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癌蛋白潜能膜蛋白1(LMP1)等。由于肿瘤表达高水平的多药耐药性(MDR)P-糖蛋白,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效果不佳,目前推荐使用L-天冬酰胺酶与其他不受P-糖蛋白影响的药物[2]。早期肿瘤患者化疗效果尚可,但中晚期易复发,复发/难治型化疗效果不佳。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及临床经验的积累,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展现出特殊的优势,移植相关并发症减少,病死率也逐渐下降,成为治疗NK/T 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方法。
目前认为NK/T 细胞淋巴瘤多起源于NK 细胞。早前认为是起源于T 细胞的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出肿瘤细胞胞质中表达胞质CD3ε,将其归类为T 细胞淋巴瘤;目前通过单克隆检测发现,肿瘤细胞表面CD3 阴性,多数病例不表现T 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显示为NK 细胞淋巴瘤分子学表现。但也有NK/T 细胞淋巴瘤中可以看到TCR 基因重排,此类病例在临床表现上与NK 表型的NK/T细胞淋巴瘤没有区别。病理和遗传研究也表明,大约10%的NK/T 细胞淋巴瘤来源是真正的T 细胞,特别是γδ 或细胞毒性T 细胞[3]。由于这些假定的细胞起源对NK/T 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没有影响,因此,在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的淋巴恶性肿瘤分类中,这些淋巴瘤被称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以反映肿瘤起源于NK 细胞和T 细胞的推测[4]。
NK/T 细胞淋巴瘤病理类型有鼻型、非鼻型和弥漫型。由于肿瘤主要侵犯NK 细胞的分布部位,因此鼻腔及鼻咽发生最多,并且可累及口咽、上呼吸道、胃肠道等部位,此类称为鼻型。还有10%~20%的情况下,侵犯部位为皮肤、胃肠道、睾丸和唾液腺,称为非鼻型。发生皮肤疾病、皮外累及时预后不良,其他不良的预后因素包括鼻外位置、疾病分期、表现状态、结外受累部位的数量,以及肿瘤组织EBV 病毒定量。弥漫型的NK/T 细胞淋巴瘤涉及多个器官,极少数情况下可累及外周血,即为侵袭性NK 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侵袭性NK 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是最罕见的NK/T 细胞恶性肿瘤,病情进展极为迅速,甚至无移植的时间,即使给予强化化疗甚至HSCT,患者的治疗反应率和存活率也极低,目前根据WHO 的分类归类为侵袭性NK 细胞白血病(ANKL)[5]。
目前Ⅰ/Ⅱ期以放化疗结合为最佳治疗手段。早期临床治疗多以传统的蒽环类药物为主的CHOP化疗方案,肿瘤反应性低,治疗效果差。在使用L-天冬酰胺酶与其他不受P-糖蛋白影响的药物后,结合放疗的综合治疗使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较前有明显改善。Ⅲ/Ⅳ期预后较差,目前以化疗为主,推荐使用L-天冬酰胺酶与其他不受P-糖蛋白影响的药物,但依然存在复发率高的问题,结合或不结合放疗对治疗效果无差异[2]。美国血液和骨髓移植协会建议,难治型NK/T 细胞淋巴瘤可实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高危的Ⅲ/Ⅳ期及复发型NK/T 细胞淋巴瘤尽量限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6]。
NK/T 细胞淋巴瘤可通过PD-L1、LMP1 等机制逃避机体T 细胞杀伤,6Q-核型还可引起肿瘤复发。NK 细胞表达高水平的MDR P-糖蛋白,虽然在使用L-天冬酰胺酶与其他不受P-糖蛋白影响的药物化疗后,NK/T 细胞淋巴瘤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但依然存在部分晚期肿瘤化疗后易复发(复发率约40%~50%)、难治/复发型化疗对化疗反应差的问题。因此,对放化疗不足以控制病情的部分晚期和难治/复发型NK/T 细胞淋巴瘤放化疗不足以控制病情的,需要通过HSCT 重建免疫系统,而allo-HSCT 因移植物具有抗肿瘤(GVL)效应,适合用于治疗有高危复发因素的病例。
对L-天冬酰胺酶耐药或经含L-天冬酰胺酶方案化疗后复发的患者,再次给予化疗反应性差,进展迅速,容易失去移植时机,并且移植相关病死率高,是NK/T 细胞淋巴瘤中少见且复杂的类型。目前也出现一些新兴疗法,如免疫抑制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CAR-T)免疫治疗等,在部分病例中也展现出较好的疗效。KWONG 等[7]应用人源化抗PD-1 抗体(派姆单抗)治疗7 例复发/难治患者,5 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HARI 等[8]报道2 例经CD38 单抗治疗难治/复发型NK/T 细胞淋巴瘤,1 例患者获得CR,另1 例获得部分缓解(PR)。大部分新兴疗法有明显的个体化特征,仅对少数特定病理类型的患者有效,但可能无法获得持续缓解。因此对有移植指征的患者而言,仍然值得优先考虑HSCT,在移植过程中可通过融合一些新兴疗法,来提高移植存活率及远期预后。如近期报道[9]1 例L-天冬酰胺酶耐药的晚期弥漫型病例,通过使用2 个疗程普拉曲沙(叶酸类似物代谢抑制剂)后,皮肤病变达到PR,鼻部、颈淋巴结、骨髓达到CR,由此患者获得移植机会,allo-HSCT 后至今仍持续缓解。
早期预后判断使用预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国际预后指数[10],将年龄、乳酸脱氢酶、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Ann Arbor 分期、结外病变累及数目5 个预后因素纳入评分系统(3 分为中高危组,≥4 分高危组)。NK/T 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还可采用2006年制定的韩国预后指数[11],根据是否有B 症状,淋巴结扩散N1~N3,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1 倍以上和Ann Arbor IV 期来识别高危患者;2015 国际多中心制定NK/T 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指标(PINK)和PINK-E(PINK EBV)系统更适用于当前的非蒽环类药物治疗标准,指出影响预后重要因素包括年龄>60 岁,Ⅲ/Ⅳ期(Ann Arbor 分期)疾病,远处淋巴结受累,出现非鼻腔肿瘤(针对PINK,≥2 分为高危)和可量化的循环EBV DNA(针对PINK-E,≥3 分为高危)[12]。
目前发现血浆EBV-DNA 和PET/CT 可以较准确地预测疾病的复发,还有引起复发的6Q-核型,未来的研究可依据这些精确的预后检测指标,开发更全面的风险分层方法,以及时筛选出HSCT 获益更大的NK/T 细胞淋巴瘤患者,并为经综合评估后诊断为高危组的患者,在移植前准备,预处理方案制定及预后监测中提供参考。
auto-HSCT 最理想的时机是移植前病情达到CR,建议具有移植指征的患者若移植前处于疾病活动期,应该使用L-天冬酰胺酶与其他不受P-糖蛋白影响的化疗药物控制肿瘤进展,CR 后进行移植。一项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随访20 例实施auto-HSCT 的NK/T 细胞淋巴瘤患者,16 例患者移植前CR,4 例患者移植前PR,移植后中期随访80 个月后,OS 分别约85%和50%[13]。因此在CR 期给予auto-HSCT 比在PR 期更能使患者获益。而对于allo-HSCT,还管患者是在治疗后CR 或PR 时实施手术,其复发率、无病生存率(DFS)、病死率等均无差异,但相较疾病稳定(SD)或疾病进展期(PD)而言,CR 或PR 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提高[14]。因此若患者经评估后建议行allo-HSCT,应同样争取使患者处于CR 或PR。在一项多中心的回顾性研究中,36 例NK/T 细胞淋巴瘤患者(ENKTL 26 例,ANKL 10 例)接受allo-HSCT,其中13 例患者处于CR,16 例患者处于PR,8 例患者处于PD,CR 和PR 的患者20 个月的PFS 约40%,而PD 的患者为20%[15]。
Ⅲ/Ⅳ期患者经化疗后达到第1 次CR (CR1)时无需移植,可长期随访,若复发则再次化疗使其达到第2 次CR(CR2)后再进行移植;若经评估为高危患者,则在CR1 后进行移植。因为移植具有一定的移植相关病死率和并发症,费用高昂,并非所有患者达到CR1 后均会复发,并且CR1 或是CR2移植结果没有差异。一项回顾性研究报道了62 例新诊断的NK/T 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auto-HSCT,其中38 例患者处于CR1,中位随访43 个月后,3年OS 和PFS 分别为60%和52%[16]。该数据与未经auto-HSCT、仅使用含天冬酰胺酶的方案治疗的患者相似。另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18 例进行allo-HSCT的NK/T 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9 例为CR1,7 例为CR2,4年PFS 分别为60%和68.2%[17]。因此一般不建议患者CR1 后立即给予移植。但是对难治型NK/T 细胞淋巴瘤患者,首次CR 或PR 后给予移植更能使患者获益,因为化疗难以到达CR,或达到CR1 后预计复发无法到达CR2。
在评估后需要HSCT 的NK/T 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可进行auto-HSCT 或allo-HSCT。auto-HSCT 的移植相关病死率、植活率优于allo-HSCT,但因为没有GVL 效应,复发率也高于allo-HSCT。因此在移植方式的选择上,需要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分级等综合评估,以做出最优选择。目前美国血液和骨髓移植学会指导委员根据NK/T 细胞的分期分型,对NK/T 细胞淋巴瘤进行HSCT 类型选择做出如下临床实践建议[18](见图1)。对Ⅲ/Ⅳ期弥散型NK/T 细胞淋巴瘤,由于化疗后复发风险较非弥散性更高,容易复发且对化疗药物耐受,建议在首次达到CR 或PR 后进行HSCT,优先选择风险较低的auto-HSCT。非弥散期患者化疗达CR 后随访,暂不进行移植治疗,若患者出现复发,则进入复发流程。对化疗后复发的NK/T 细胞淋巴瘤,选择再次化疗诱导CR2 后进行HSCT,同样优先选择auto-HSCT;但对再次化疗后无法诱导CR 的患者,则auto-HSCT 无法满足患者需要通过GVL 效应和改变遗传学背景来达到主要治疗目的,因此需选择allo-HSCT。同样,对难治型NK/T 细胞淋巴瘤,可以确诊后一线选择allo-HSCT,以防病情迅速进展失去移植机会。
图1 Ⅲ/Ⅳ期及难治/复发型NK/T细胞淋巴瘤移植方式选择 (虚线表示弱推荐)
移植前预处理方案分为MAC 方案,如Bu-CY方案(白消安+环磷酰胺),与减少剂量预处理(RIC)方案,如Bu-Flu 4 方案(氟达拉滨+4 d 白消安)、Bu-Flu 2 方案(氟达拉滨+2 d 白消安)、Flu-Mel 方案(氟达拉滨+美法仑)。国际血液和骨髓移植研究中心(CIBMTR)认为,NK/T 细胞淋巴瘤移植前使用MAC 或RIC 方案对患者预后无显著差异。CIBMTER 统计了进行allo-HSCT 的79 例患者(MAC方案31 例,RIC 方案48 例),MAC 方案与RIC 方案对比,虽然复发率偏低(30% VS 50%),但有更高的非复发病死率(40% VS 23%),因此PFS 和OS 相当[13]。另一项回顾性研究统计36 例选择allo-HSCT的NK/T 细胞淋巴瘤患者(ENKTL 26 例,ANKL 10例),其中2 例使用MAC 方案,两种方案的2年PFS也无差异[15]。但该研究更推荐使用RIC 方案,理由是NK/T 细胞淋巴瘤移植并发症(如移植物抗宿主病和感染)和非复发病死率较高,RIC 方案较MAC 方案更有利于降低此类风险。由于样本量少,数据分析说服力较弱,并且目前尚无系统性临床研究MAC 和RIC 的选择。后续需更系统全面的临床研究,以明确NK/T 细胞淋巴瘤患者移植时选择更能使自己获益的预处理方案。
NK/T 细胞淋巴瘤预后取决于治疗中期和治疗结束的监测参数,预后评分在实际应用时可将个体的治疗反应性考虑在内,通过中期评估对预后进行动态分析,以反映肿瘤对治疗的敏感性。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仔细评估患者,及时调整采用最佳治疗方法。
循环EBV-DNA 定量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是淋巴瘤负荷的准确生物标志物。由于EBV-DNA 不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在胞质中以游离形式克隆表达,因此当肿瘤细胞凋亡时,EBVDNA 片段会释放到血液中。在治疗中及治疗后均需监测EBV-DNA,既能及时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对判断预后也很重要。若治疗结束后EBV-DNA 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治疗前需行PET/CT 以明确分期,过渡期(2~4 个疗程)和疗程结束也需行PET/CT 以评估疗效和预后。在治疗结束时,正常的PET/CT 扫描结果(Deauville 评分≤3)和血浆中无EBVDNA 提示预后良好。
HSCT 后也建议用循环EBV-DNA 定量及PET/CT监测及预判NK/T 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效果,EBVDNA 在移植过程中逐渐转阴是疾病获得良好控制的标志。由于人体中常存在被EBV 感染的记忆B 细胞,全血EBV-DNA 容易产生误差,因此推荐使用血浆来测量。但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实验室会同时监测血浆及单个核细胞中的EBV-DNA,如果原发病持续缓解,血浆中EBV-DNA 会持续阴性。但有时会出现血浆阴性,单个核细胞的EBV-DNA 阳性的结果,这时就需要进一步做淋巴细胞分选的检测,判断EBV 感染的是淋巴细胞的哪一个亚群,如果感染的是移植前的NK 或T 细胞,要警惕复发可能,如果感染的是B 细胞,则需密切监测EBV-DNA拷贝数的变化,以防止发展为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综上所述,NK/T 细胞淋巴瘤是与EBV 感染密切相关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不同于B 细胞肿瘤,NK/T 细胞淋巴瘤化疗时对蒽环类药物反应性差,由于化疗后复发率高,部分晚期和难治/复发型患者需给予HSCT 治疗来改善预后。由于NK/T 细胞淋巴瘤在并不常见,临床数据较为有限,关于如何把握及创造HSCT 时机、如何通过危险分层筛选合适患者及预处理方案等问题,需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加以探索及验证,在应用上也迫切需要一整套完备可行的移植实践策略。其他新兴治疗,如免疫抑制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在部分病例中也展现出较好的疗效。对预测HSCT 效果欠佳或HSCT 后复发的NK/T细胞淋巴瘤患者,能否将新疗法应用到HSCT 过程中及如何应用以优化疗效,后续需更多的临床经验及研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