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晓军 郭新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诸多创新理念。实践证明,新发展理念是当今能够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思想。当前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较为明显,因此,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引领黑龙江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指挥棒”。
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使创新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本目的是增强我国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协调发展重点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是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是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坚持改革开放,持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推动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不失时机推动改革,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坚定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黑龙江省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资料图)
坚持共享发展,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就要使“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着力在巩固脱贫成果、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实现脱贫成果常态化和持续化。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不断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近年来,全省经济呈现稳步发展态势,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一是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牢固。2020年全省粮食产量7540.8万吨,实现“十七连丰”,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均保持全国第一,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3%,科技贡献率达68.3%。二是新动能加快集聚。截至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932家,新成立科技型企业12000家。2020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1.7%,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3.7%。三是有效投资助推经济加快发展。近年来,“百大项目”充分发挥经济增长“稳定器”作用,全省“百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927.1万亿,拉动就业101.6万人,成为“六稳”“六保”的有力支撑。四是服务业发展质量提升。202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9.5%,2020年全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2%。
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基础完备。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力推进平安黑龙江建设,全省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一是依法治省工作成效显著。黑龙江省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实现全覆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公共安全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二是“放管服”改革取得突出成效。近年来,黑龙江省在“放管服”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百大项目建设方面形成独有的“龙江模式”,实施“一会三函”容缺审批、核准措施,出台服务保障“八办”举措,实行“项目服务专员”制,建立全程跟踪服务保障机制等。
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基础深厚。近年来,全省文化产业推进融合创新,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呈现积极健康发展的态势。一是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20年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4个、博物馆195个,分别比2015年增加25个和37个。全省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9%,分别比2013年提高1.2个和1.1个百分点。二是文化产业日益壮大。黑龙江省依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对俄区位条件独特与冰雪旅游特色突出等优势,形成了发展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三是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已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1个、国家级示范基地9个、省级园区基地65个。2020年全省文化企业新增注册资本是2019年的1.5倍,资本活跃度指数居全国第1位。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态基础牢固。近年来,黑龙江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强省”奋斗目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扎实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一是蓝天碧水保卫战持续打响。2020年全省积极开展散煤污染治理“三重一改”攻坚行动,2016~2019年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3.77%,2020年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92.9%,PM2.5平均浓度降为28微克/立方米。二是切实保护黑土地。2020年全省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轮作、秸秆还田、节水灌溉、水土治理,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三是聚焦原生态保护。2020年全省重点支持小兴安岭—三江平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建设,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支持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基础坚实。近年来,随着全省经济的稳步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居民收入保持较好水平。2020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902元,比2015年增加6309元,2015~2020年年均增长6.02%,高出GDP增速2.0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5.15%和7.82%。二是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截至2020年年底,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的62.3万贫困人口,20个国贫县、8个省贫县全部脱贫摘帽,177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三是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2019年全省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17万人,提前完成“十三五”预期目标。2020年全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5.4万人,比2015年下降43.2%。四是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2019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78.23岁,比2015年提高1.24岁。
农业农村改革激发新活力(资料图)
齐齐哈尔民航路跨线桥工程新突破,工人们正在进行转体支座安装 姚建平/摄
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新突破的核心动力。把创新作为龙江振兴发展的基点,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一是提升创新战略定位。统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开发等创新活动全链条布局,重点在人工智能、空天科技、页岩油气开发、石墨新材料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加大高质量科技供给。二是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科技型及其孵化培育力度,构建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三是释放科技创新活力。以市场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流动,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为抓手,以推进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高新区提质升级建设为载体,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四是强化科技创新保障。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方式,加大科技人才智力支撑。
把扩大内需战略作为激发内需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石。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起点和基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长期战略取向和政策选择。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需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结合起来。一是以高质量供给引领新需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全省在农业、制造业、科技、生态、改革和开放等领域新优势,打造新亮点,提高全省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和竞争力。二是加快有效投资为经济赋能提速。以产业政策为导向,聚焦消费新增长点,持续扩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推动“百大项目”建设,聚焦“两新一重”,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农业农村、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谋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三是激发消费新潜能。创新消费模式和消费业态,鼓励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电商直播等新型消费加快发展,逐步扩大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公共消费和安全消费等。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把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一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完善城市生态绿地和廊道系统,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按照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空间结构,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二是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搭建智慧管理平台,提升城市治理效率。三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放宽户籍准入限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四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把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实现美丽龙江的重要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一是建立健全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实施减污降碳行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二是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和绿色创新技术,推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环保产业成为新支柱产业。三是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持续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四是推进生态价值转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做大碳汇经济,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建设“生态银行”,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财富的转化。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冰雪资源产业化,把冷资源变成热经济。
林都伊春 韩加君/摄
把高水平开放发展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助力。充分发挥黑龙江省“一个窗口四个区”的作用,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一是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扩大东北亚区域合作,强化对俄合作第一大省定位,着力发挥跨境基础设施大通道作用,推进重点开放试验区、黑瞎子岛中俄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打造中俄合作桥头堡和枢纽站,巩固我国对俄经贸合作“排头兵”。二是打造自贸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全省新基建示范区,优先布局建设国家和省天然气管网,支持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建议以对俄及东北亚为重点的开放合作高地,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的龙江样板。三是推动对口合作取得新成效。加强对口合作产业园区建设,建立龙粤、哈深合作常态机制,推动广东省经验在黑龙江省“带土移植”,加快深哈产业园、江河产业园、肇东星湖科技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