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天阳
广袤的松嫩平原,黑土沃野千里,这里资源富集,尽显神秘,外界对这里的探寻从未停止。
早在20 世纪初,美国就曾派出石油调查团在内蒙古和东北地区调查中国东北石油资源,经过11 年的调查分析,得出中国东北部的绝大部分不可能有石油资源的结论;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学教授勃拉克韦尔德在其著作《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中指出:中国内蒙古、东北地区以及华北,不会含有大量石油资源。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也曾对东北的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进行过探测,穷尽一切先进方法研究,最后仍一无所获。
从那时起,“陆相无油”和“中国贫油”理论给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石油总产量仅为43.5 万吨,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石油工业是唯一没有完成计划的行业。然而,一批中国的地质和石油专家们“不信邪”,用自己的科学实践向其发起挑战。地质学家李四光利用石油地质构成理论模型,做出了“中国必然有石油矿藏”的推断。依据相关理论,松辽石油勘探局先是在盆地东北斜坡地区钻了松基一井,结果没有发现石油;而后在盆地东南部又打了松基二井,只有少量的油气溢出;最终在大同镇高台子隆起上也是大庆长垣构造带上打出的第一口探井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这就是大庆油田的发现井——松基三井。
为进一步摸清松基三井当时的状况以及高台子构造的生储油情况,为下一步完井试油提供方向,时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康世恩就松基三井就此完钻试油行不行,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广泛讨论。最后经过石油工业部审查后,同意松基三井提前完钻并完井试油。1959 年9 月26 日,松基三井的石油钻探井喜喷工业油流,充分证明提前完井试油是正确的,为我国石油勘探由西向东进行战略转移增强信心和决心,它不但揭开大庆油田神秘的面纱,而且彻底将中国“贫油”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
在此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大庆油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石油勘探大会战。从1960 年开始,数万人参加了石油大会战,先后涌现出以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五名标兵为代表的劳动模范。在“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鼓舞下,仅仅用3年半的时间,勘探和开发了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建成具备年产500万吨规模的原油生产线,累计生产原油1166万吨,占全国同期原油产量的51.3%,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不能自给自足的局面。1963年12月3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大庆油田的五面红旗: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
1960年年初,石油大会战誓师大会
以生命为支点撬动钻机
大庆油田从松基三井一路走来,在关井停产前的29 年时间里,累计产出原油1.01万吨,为我国建立现代石油工业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在松基三井的原址上建立起了“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三井”纪念碑,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