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超 刘洪波
苗族芦笙是一种多簧吹管乐器,在苗、侗、水、歌、瑶、壮、彝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它由带笙管、篁斗、吹管和共鸣筒组成。芦笙是苗族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一种芦笙乐器,象征着苗族的历史文化。每逢春节期间,苗族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苗族服饰,一起跳着芦笙舞。芦笙工艺及其相关的音乐、舞蹈、产品及其功能是苗族人民历史记忆、民族认同、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社会活动和文化传承是苗族人重要的文化应用价值,芦笙蕴含着苗族人的智慧和信仰。
基于此,本文研究的问题是苗族芦笙有何文化特色以及如何去进行传承与发展?具体来说,围绕苗族芦笙在芦笙构成上、在演奏方式上、在艺术方面有哪些特点,苗族芦笙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去进行保护展开论述。
苗族芦笙历史悠久,是见证了其历史和文化发展。随着芦笙文化的兴起,芦笙的制作技术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吹着芦笙鼓着簧,吹芦笙吹芦笙,鼓簧鼓簧”的诗句。屈原《楚辞·天问》中称:“在当时,楚国制作的芦笙是国内最好的,楚国人吹笙技术在世界上是最好的”。楚国被称为“荆门之地”,这里曾是苗族聚居地。“楚笙”指的是苗族芦笙。《新唐书·南诏》中有一句描述芦笙的话:“西南蛮“吹瓢笙,笙上管,酒不放在客人面前,以笙推盏又酹”。“有六根竹筒在不同的位置,黄忠涛在长芦苇中,短声清脆而散。舞蹈伴随着节日而来。苗族妇女和苗族男子在一起,满月开满了花”。《黔南识图》说:“选择平壤为月坛,男女皆宜,吹着芦笙,一起踏着歌跳着舞。”《黔书》卷四“释名”说:“笙生地,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之其中空以受簧,是为匏笙,女娲氏之笙也。”
在唐代,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就开始制作芦笙,于是乎伴随而来的是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芦笙音乐演奏家。古代进京者将芦笙带到宫廷之上,受到朝廷官员的赞赏,清代文学家吕慈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写到:“男子手里拿着芦笙。笙有六管,长度大约是二尺。初则欲接还离,少则酣飞畅舞,交驰迅逐。”由此可以了解到到清代芦笙的少数民族表演和舞蹈动作极为精彩。
黔东南歌舞团的余富文大师是苗族芦笙的资深艺人。他致力于芦笙多年的研究,主要是对六管芦笙和一管芒笙筒进行研究,他想把它进行革新,于是成功地突破了原来六根芦笙管。他的创新不断推动苗族乐器的发展,同时,也为芦笙增加了音量控制功能。芦笙的成功革新不仅获得了原来的音质和音色,而且在演奏时更能灵活的操作。这次革新深受喜爱也广泛应用于舞台。至此,也有许多芦笙的民间艺人诞生,例如,凯里舟溪镇新光村的潘炳文、潘炳先、潘炳录、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的莫厌学、丹寨县龙泉镇排牙村的杨国堂等名人很多,他们做的多管芦笙也大多流传于世。
苗族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共鸣管这几个构件组成,笙斗又名气箱。芦笙师傅在制作过程中,对芦笙的挑选也很有讲究,选用的木材必须是梧桐木、松木或有十年以上的杉木,在这几种木材中,采用杉木是最好的。之后进行定型的处理,成型后,质地平直,柔软,很少有出现疤痕的现象,外观大体呈现纺锤形,长46~56cm,宽4cm~9cm,高35cm,细端接长约15cm,外径约1.8cm 的竹筒吹管,制作时将整块毛坯料切分成两段,分别挖出其内膛,放入芦笙管后用胶带进行粘接,外部用细篾卷五到七圈。笙斗整体呈淡黄色,外面涂上几层桐油,木纹条理清晰,外观看上去精美,有着“金芦笙”的美称。
苗族芦笙演奏时,笙管竖直,双手握住笙斗的下部,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在笙管孔的左右列,通过用嘴吹气的方式,吹或吸这两种都可以令其发出声音,站或走等一系列动作也都可以发出声音,芦笙和葫芦笙的主要区别在于有一个稍大的大竹筒、竹笋壳、竹铜管或三角形折成的小喇叭上有竹条。
苗族芦笙演奏时能产生很好的共鸣,放大音量,声音显得明亮,一般常用于用于独奏、二重奏、合奏或伴奏。总而言之,苗族芦笙在大小、音色、音量上因地区差别而有所不同。黔东南黄平、丹寨、榕江、黔西毕节、水城的一带表现的比较婉转;黔南芦笙则表现的雄壮有力。
今天在贵州苗族地区的群众活动中,有其独特的芦笙文化演出形式。当地人被称之为“杂技芦笙”。吹芦笙倒立,两人同时吹芦笙,登上高台。但是,通常在这种情况下,芦笙往往只是为了发出声音的演出道具,实际在表演的时候只有一种声音。
1.苗族芦笙制作人才短缺
芦笙的制作需经历上百道工序,包括芦笙竹材的选择、切割、吹管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对于初学芦笙的学员来说,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起初只能分辨出竹子的优劣,而芦笙的制作过程却繁杂而且费时。新学徒如果不够细心,就会消耗许多材料,很难获得经济效益,近些年,有很多学徒因为对芦笙制作不是很热爱,无法坚持学习其制作技艺,加上生活压迫,而选择了去大城市打工。
2.苗族芦笙过度商业化
随着大力开发旅游产业,少数民族地域的苗寨成为了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苗族芦笙文化被当成商业产品进行开发来吸引外来游客。在苗族村寨发展旅游业之前,只有在逢年过节才会隆重的举办芦笙节等一系列庆祝活动。而如今,有的苗寨甚至将多项活动变成每日寨民日常的演出,失去了其自身原有的文化特色。
芦笙作为民族乐器在苗族音乐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芦笙文化反映苗族人民的生活、文化等风俗习惯,同时渗透到苗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要举行婚礼的话,必须有芦笙作为依托。芦笙可以活跃气氛,演奏时结合舞蹈,体现出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芦笙的意义在苗族人民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苗族人在赋予芦笙特有的地域特色的同时,不仅可以娱乐大众,还可以传承苗族文化,并使之成为苗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最后,芦笙的活动丰富了人们的心灵世界,增强了苗族文化由弱小变强大的过程。苗族的舞蹈以极强的包容性,促进与其他地区民族间的交流,增强了民族间的情感。
1.建立苗族芦笙学习课堂
作为传统文化艺术,他们的教育和发展与经济、信仰、风俗等的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人民纷纷对芦笙表示认可。为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学校教育中应纳入民族艺术教育,发展芦笙艺术文化,大力培养芦笙文化艺术人才,组织一支音乐专家队伍,挽救和发展芦笙艺术,更好地发展和传承芦笙艺术。
2.创新传承模式
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芦笙文化的发展,为广大芦笙粉丝提供线上线下学习资源。芦笙的分销渠道与电子商务平台的结合,缩短了客户与芦笙商家的距离,便于他们在平台上学习。通过在平台上增加维修功能,让芦笙爱好者可以随时咨询芦笙师傅的相关问题,或者要求更换零件,在互联网平台上使用WebGIS 系统功能也可以为用户提供芦笙卖点,提供芦笙体验点、芦笙团队位置等可视化地图。
综上所述,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都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芦笙音乐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展示了我们的民族智慧,也促进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因素,不少苗族青少年不得不打工挣钱,而学习芦笙歌舞的苗族青少年也越来越少,这意味着苗族芦笙音乐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岌岌可危的境地。因此,需要加强对苗族芦笙音乐传承和推广。
芦笙的手工艺及其音乐、舞蹈、产品和相关功能,是苗族历史记忆、民族认同、社会活动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苗族舞蹈在苗族人民心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蕴含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信仰,苗族舞蹈带有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体现了苗族舞蹈发展过程中的身心健康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苗族芦笙音乐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交流中,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苗族芦笙音乐文化曾经以其极强的吸引力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目前苗族芦笙文化有很多潜在的发展市场,包括芦笙分销链、芦笙文化的创新发展、芦笙文化的创新发展等,地方政府不仅要大力支持芦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还要加强芦笙文化的宣传教育,通过创新手段实现苗族芦笙文化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