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谢军(自贡市杂技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
◎ 图︱钟玉星(自贡市川镜文化有限公司)
新时代的杂技面临市场、赛场、生存、发展等诸多挑战,怎样使杂技在保留优秀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能兼顾创新发展,是每位杂技人思考的问题。杂技随着时代的变迁,表现形式和内容越来越多样化,为观众奉献精品的杂技节目,文化内涵的融入与创新就成为杂技发展的唯一出路。那么,如何实现杂技由技艺文化到内容文化的转变?笔者以为:
在杂技电视节目、杂技主题晚会、杂技剧等多种作品中,通过设置一定的情节、事件、场景来讲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主题或表现特定的剧情等,有的作品甚至加上了滑稽的元素。这类作品不再像传统的杂技那样单纯地展示技巧,而是充分地结合其它艺术门类元素,创造并凸显一些情节化的、体现地域特色的、富有民族精神的深层次文化内涵。这样的杂技从单纯“炫技”走向了“艺术表意”,它证明了曾经走江湖谋生计的“把戏”也可以成为具有现代舞台表现力的艺术门类。
近年来,自贡杂技团推出的每个节目都在传承传统杂技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并赋予节目盐都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实现“文旅”的有机结合,不仅使杂技作品更具生命力,也发挥着磁石效应,吸引更多游客走进这座城市。
如2019年创作的《辊工情——爬杆》,节目首先呈现的是一座涉卤天车。自贡有两千多年的井盐文化,而井盐是用卤水而制,卤水则是由天车钻地开采而来。“天车高、天车长、我家住在天车旁”这句童谣,土生土长的自贡人耳熟能详。在鼎盛时期天车数以万计,辊工在百余米高的天车上劳作。辊工的形象正好与传统杂技《爬杆》相契合。《辊工情——爬杆》以杂技的表演形式,体现自贡盐工不畏艰险,再现昔日盐场一片繁忙、气势磅礴的景象和节目的文化内涵。2019年7月,该节目获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优秀节目奖。
《辊工情—爬杆》
《古镇柔情—蹬伞》
2020年创作的《古镇柔情——蹬伞》是将音乐、舞蹈、舞美设计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承继传统杂技的基础上融入本土旅游元素并辅以现代舞美而打造出的节目。七名衣着淡蓝色旗袍的女演员温婉而灵秀,撑着油纸伞,沿着雨巷蹁跹而过,结合台前微微的雨幕、台后LED大屏上不断变化的场景,演员仿佛在白墙灰瓦下闲庭漫步,呈现千娇百媚、柔情婉约的意境,恰似自贡千年古镇——仙市之古雅风韵。既渲染了节目本身的艺术形象和表现力,也扩展了其艺术内涵。艺术性和欣赏性二位一体的融合,是自贡杂技尝试将杂技节目赋予文化内涵的现代表演思路。
2021年推出的情景杂技节目《盐都美食》成功地将美食融进了杂技。这个节目在厨房的场景中展开,既是故事叙述也是一种场景上的创新。表演者以幽默风趣的厨师和羞答答的村姑形象出镜,道具也都是锅、碗、盆、铲子、菜谱等在表演者手中翻腾、头上旋转,表现“盐帮菜”的做法,将崭新的杂技表现形式与美食文化融为一体,凸显创作者意在展现盐帮美食的魅力。“吃在四川,味在自贡”这句话早已声名远播。将美食与杂技相结合是一个令自贡杂技人期待并乐于接受挑战的新课题。
杂技从娱乐性、互动性、轻松感出发,打造贴近生活的艺术作品,融入文化内涵的同时又以一种幽默的氛围来打动观众,进而希望去了解和感受当地的文化,那么杂技的创新与“文旅”融合就实现了。
杂技是一个演出时间可长可短、表演形式可独立可融合的灵活的艺术门类,“杂技+”与“+杂技”更是体现了它的这种特征——杂技可与多种艺术门类实现跨界融合。
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今天,自贡杂技近年来围绕本土A级景区13家、国家级“非遗”3处旅游资源,通过艺术创作将历史文化信息以杂技的形式展现出来,结合景区、博物馆等,打造与之匹配的文艺节目,使其成为一个多面体,从而丰富其文化内涵,也更有利于吸引游客。杂技儿童剧《恐龙馆奇妙夜》的创作与投放市场就是一个鲜活的注脚。
《恐龙馆奇妙夜》
该剧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恐龙化石,从故事情节到杂技技巧都以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出发,追求容易理解、喜闻乐见的效果。通过魔术、杂技、话剧、舞蹈、音乐、视频动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让恐龙在不同的场景里“动”起来“活”起来,为小观众开辟了一个视听综艺新天地,让其在多种环境里感受恐龙文化的魅力。2021年自贡杂技在“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景区驻场演出30余场。《恐龙馆奇妙夜》与景区的有机结合,发挥了本土文化的磁石效应,更多游客因这部儿童剧而加深了对自贡恐龙文化的印象。
在过去的几年中,杂技通过自贡的彩灯实现了“借灯出海”,通过与“彩灯+杂技”的方式,将杂技送往世界各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更为后来的“杂技+景区”“杂技+文学”等提供了启发与创意。
现代杂技为适应发展与生存的需要,不断地融合舞蹈、戏曲、哑剧等多种艺术元素,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尝试各种新的表达形式,通过“杂技+”与“+杂技”使其逐渐由单一的技艺展示演变为一种综合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杂技的魅力与美感,努力适应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需求。自贡杂技将在这条创新与发展之路上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