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万峰
刚进入大学,我就听说我校自动化学院有两个特别厉害的科技竞赛团队:AT Group和Campus-Hub。开学后不久,在学长、学姐的介绍下,我参加了这两个团队招新的笔试和面试,并幸运地成为其中的一员。我很感谢当时为团队纳新的学长、学姐和老师们,虽现在已过许久,但仍忘不了自己被录取时激动的心情。
这两个团队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为培养路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目前涉及的竞赛主要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成立以来,收获了多项国家级奖项和省部级奖项,团队成员毕业后大都去往国内知名大学深造,或被国内知名企业招揽旗下。
大二开始,我在AT Group、Campus-Hub 创始人张清勇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接触各类赛事,备赛、写论文……自此,实验室、教室、图书馆就是我生活的主要场所。
准备比赛的过程是艰辛的,比赛的结果却是未知的,有时候还会怀疑自己的努力会不会白费。经过很长时间的准备,我迎来了2019 年“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校赛,本以为大展宏图的机会到了,却没想到被现实重重地摔在地上——很遗憾,由于准备不充分以及比赛的失误,我连校赛都未通过,更无缘省赛、国赛。之后,我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
在张老师的安慰与鼓励下,我决定继续参加第二年的比赛。我也相信,准备得越早越充分,比赛时才能不留遗憾。2020 年初,突遇疫情,返校上课、坐在实验室做实验似乎变成了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由于比赛需要硬件设备支持,我特别担心比赛不会如期举行。
2020 年5 月初,竞赛组委会通知比赛将以线上的形式如期举办。然而,由于实际条件限制,只能参加部分赛项,而我之前一直在准备的赛项由于对硬件设备要求较高而不能参选,所以,我不得不更换赛项。
既然准备的时间有限,那就要更加努力。于是,在备赛的那段时间,熬夜成为我的常态。有时,在半夜突然想到一个方案我都会赶紧起床将其实现。足够努力了,结果一定不会差。最终,我的两个参赛项目分别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
图1 常万峰获得第十四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工业自动化赛项全国一等奖
图2 组织同学们参加大赛培训
图3 参加招新宣讲,为团队纳新
在本科最后一年,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和突出的竞赛成绩,我拿到了本校的保研资格。此外,我还成了AT Grope和Campus-Hub 的负责学长,协助老师进行竞赛组的招新选拔与校赛组织等工作,享受与比赛的学弟、学妹们在一起奋斗的乐趣。
最后,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不论是学习还是比赛,只要肯努力,平时认真准备,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