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
这是一串令人惊讶的数字:一个仅有150户人家的小村庄,却供应着鞍山市场上80%的牛肉;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十几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
走进鞍山市经济开发区宁远街道回族村,蓝色的围墙、高高的草料棚、一栋栋标准化牛舍映入眼帘,合作社拌料厂里的机械轰鸣声与牛舍里“哞哞”的牛叫声交织在一起,这个干净整洁的小村庄里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笑着告诉笔者:“我们村能有今天,多亏了上边派来的‘好牛官!”
村民们口中的“好牛官”,是鞍山市应急管理事务服务中心宣教部副部长刘晓羚,前不久刚刚结束了为期3年的驻村工作。和大伙儿告别时,不少村民都哭了,拉着她的手久久不肯松开。她和这个村庄的故事,还得从3年前说起……
鼓起振兴乡村的“牛劲儿”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刘晓羚当过兵,同事们都说她身上有一股“牛劲儿”,认准的理儿十头牛都拉不回来,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就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要干成。3年前,单位召开驻村工作会议,动员党员干部到偏远地区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都说农村的活儿不好干,刘晓羚却来了“牛脾气”,第一时间报了名。在她看来,到偏远地区驻村,为村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既是一名党员干部的职责使命,也将是一段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经历。
决定报名时,她唯一顾虑的是耄耋之年的双亲。没想到,老父亲听了她的打算后,高兴地说:“我年轻时在四川和青海支援过三线建设,这次你下乡去支援‘三农,这是好事啊,我支持!”
亲人的支持和鼓励,让刘晓羚充满了战胜困难的底气,鼓起了助力乡村振兴的“牛劲儿”。不出所料,这个小村庄存在着一个又一个难题,需要她逐个去解决。
在村里第一次召开党员大会时,一名老党员得知她是新来的第一书记,突然老泪纵横,说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一个病残的五保户老汉和一个因脑病致贫的村民,经常到村部求助;
有位老村民,因为村里有关待遇的遗留问题,多次来找刘晓羚,吵吵着要去上访……
对于有思想疙瘩的村民,刘晓羚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慢慢解开他的心结;对于生活有困难的村民,刘晓羚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帮助村民办理低保,每月几百元的低保费既可以购买一些药品,也可以保证其基本的生活所需。2019年春节前夕,刘晓羚又协调自己的“娘家”——鞍山市应急管理事务服务中心提供了一批价值5000余元的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送給村里生活困难的村民,在寒冷的冬季温暖了他们的心。
可刘晓羚并不满足于这些“小打小闹”。她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一个村庄的面貌,同样要靠发展。
抓住乡村发展的“牛鼻子”
访民情、问民忧,刘晓羚马不停蹄走访农户,问计于民,并多次与村“两委”班子探讨村庄的发展之路。她了解到,回族村人均耕地仅有半亩,村民们从事肉牛养殖已有近40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回族村被列为国家计划的养牛村,村民们陆续开始发展肉牛养殖;2013年,回族村建起养殖合作社,养殖户告别了单打独斗,肉牛养殖产业不断壮大。
同时,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尽管一些村民富了起来,但村集体一直没有经济收入,每年都因为给村“两委”班子成员发放工资的事儿犯愁;由于农户分散养牛,到处都是牛粪和污水,村庄污染严重。
经过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刘晓羚摸到了回族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升级产业模式,发展集体经济,以此增加集体收入,改善村容村貌,反哺村民,将这个村庄建设成富裕美丽的新农村。
2018年,刘晓羚多方奔走,终于从鞍山市民委申请到针对少数民族村的专项发展资金186万元,并于当年立项,建起了10栋标准化的现代牛舍。原来在自家房前屋后散养肉牛的农户,以“租赁牛舍”方式将肉牛集中到一起,统一喂养、屠宰和销售,实现了肉牛养殖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0余万元。回族村实现了规范化集中养殖的产业升级,也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零的突破。
村民老代说,他的牛2020年住进了村里的肉牛养殖场,饲料统一配备,他只要去养殖场喂料就行。说起过去一年的收益,老代笑了:“非常好,比自己单干时强得多。”
村民老米在距离村庄不远的市场内开了一家牛肉店,回头客特别多。老米告诉笔者,从选牛、饲料配比再到销售,回族村已形成了一条完整成熟的产业链,回族村的牛肉成为鞍山市民信得过的放心牛肉。
当好服务村民的“孺子牛”
正当刘晓羚对回族村的未来满怀憧憬,准备在村里建造食品一条街和冷库,并注册商标打造“一村一品”的牛肉品牌时,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刘晓羚也把工作重心迅速转移到疫情防控的战场上来。
在刘晓羚的精心组织下,回族村在村头主路上设立了卡点检查站,派人24小时值守,“逢车必查,逢人必检”。由于回族村与外市接壤,接受排查的乘客和行人大多不是鞍山籍人员,管理难度很大,数次发生冲突。每当这个时候,刘晓羚总是第一个挺身而出,不厌其烦地向过往人员讲解疫情传播途径和当前严峻的防控形势,将矛盾化解于无形。经过一个多月在寒风中的艰苦值守,鞍山疫情防控的“西南大门”安然无恙。
2020年,在刘晓羚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座污水一体化处理站矗立在回族村里,不仅解决了回族村肉牛企业污水排放和村民生活污水排放问题,也大大改善了村民人居环境。一名养殖户兴奋地告诉笔者:“原本牛棚建在自家院子里,不仅自己家又脏又乱,左邻右舍也受不了。现在好了,租村里的牛棚,不仅管理更精细,还配备污水处理设备,养牛变得更干净更卫生,牛的染病率也大大降低了。”
2020年11月8日,刘晓羚走进广播电台直播间,向广大听众介绍回族村的绿色牛肉产品。此外,刘晓羚还自己撰文配图,通过多个网络平台大力宣传回族村的肉牛产业,为村庄产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多种有益的尝试,回族村的特色牛肉产品进一步打开了销路。一名村干部告诉笔者,下一步,回族村不仅要打造好养殖产业品牌,还要把产业做得更大更强。
就在回族村全体村民乐呵呵地奔向美好前程时,笔者却在为文章配图的事大伤脑筋。刘晓羚不爱拍照,好容易从手机里翻出几张她在村里的照片,却无一不是衣着朴素得根本看不出她是来自城里的干部,脚下的鞋子尤显“土气”。
“驻村前,父亲叮嘱我,到村里后就不要再穿高跟鞋了,要拉近和乡亲们的距离。”刘晓羚如此解释自己的穿着打扮。3年驻村期间,刘晓羚真的从没穿过高跟鞋。“脱下高跟鞋,脚踏实地,才能为村民办实事。”刘晓羚微微一笑,眼神中充满了对村庄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