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衍社 吕明洋
摘要:在岁序交替、辞旧迎新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都会发表新年贺词。新年贺词内涵丰厚、特色明晰、意蕴深邃,蕴藏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以需要为依据、以实践为根基、以发展为关键、以价值为要义的美好生活观。习近平美好生活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和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上下求索的实践逻辑的统一,又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的现实逻辑的统一,映现了领袖与人民共情、人民与民族共荣、民族与世界共赢的价值真谛。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美好生活观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的创见性阐发、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关键词:习近平;美好生活观;马克思主义;新年贺词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1)05 - 0005 - 08
收稿日期:2021 - 07 - 15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新中国(1949-2019年)发展观的演变”(项目批准号:19XNL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侯衍社,男,山东泰安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
究方向: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理论、人学、价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吕明洋,男,辽宁营口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理论。
从2014年到2021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已连续发表了八次新年贺词。在每年的贺词中,习近平既盘点了一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优异成绩与辉煌成就,又总结和概括了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同时也展望了新的一年的发展蓝图,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再接再厉、继续奋斗,向全国人民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朋友们送上了殷切关怀、诚挚问候、美好祝福。新年贺词内涵丰厚、特色明晰、意蕴深邃,蕴藏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以需要为依据、以实践为根基、以发展为关键、以价值为要义的美好生活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美好生活观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的创见性阐发、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人民观: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
美好生活的构建和实现始终围绕着“人”这条主线。这里的“人”并不是指“原子式个人”或者“少数人”,而是生活在社会历史中的绝大多数人、全体的“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而又与现实世界发生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人,生活在本质上表现为现实的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的总和。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不只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正是其对生活的不断完善和丰富、憧憬和创造,构成了人类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现实的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演进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追寻、创造、实现、提升、感悟美好生活的历史。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现实的人的集合体就是人民,人民是美好生活的主体,始终处于美好生活的中心位置。美好生活是人民的美好生活,展现了一种具有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高追求特征的生活样态。
作为新年贺词的关键词与高频词,“人民”不仅是习近平的关心和祝福对象,也是历年贺词的主体和核心。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多次感叹:“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1]、“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2]、“我为伟大的祖国和人民而骄傲”[3]……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凸显出习近平的人民创造历史之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在马克思看来,人民之中深藏着“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4]的智慧和精髓,人民既创造出充裕的物质财富,又创造出人类社会特有的璀璨和辉煌的精神文化财富,并且,人民也是决定社会发展与变革的根本力量。
事实胜于雄辩。建党百年来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不依靠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中国共产党就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与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始终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能够处于不败之地的强大力量和稳固根基。从“新中国”到“新时期”再到“新时代”,我国所取得的引人瞩目的非凡成就无不源自拜人民为师、向人民求教、向人民问策,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汲取经验智慧、丰富营养和积极力量。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作出了“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5]的重要论断。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不是为自身谋利益,不是为党内少数人谋利益,也不是为某些阶层谋利益,而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即为人民谋幸福。“人民幸福”始终是每篇贺词的主旋律。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的新年贺词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心愿书”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承诺书”,更是实现这个美好心愿的“践行书”和兑现这个郑重承诺的“证明书”。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好生活观并不是费尔巴哈式的直观唯物主义与人本主义,它与价值观而非历史观层面的人本逻辑是一致的,其指向是现实的“人民”,实现了由“人民本位”向“人民利益本位”和“人民幸福本位”的創造性转化。习近平美好生活观不仅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也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础上深刻回答了“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继承和延续了马克思实现人民现实幸福的独特旨趣与历史逻辑。
作为发展的目的主体,人民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和具体的价值指向,人民有美好生活需要,也有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诉求。人民的实践主体属性决定了人民的价值主体属性,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理应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发展的价值主体与利益主体。习近平美好生活观强调,人民共同参与共同享有,经济发展的“蛋糕”不仅要做大还要分好,不仅要效率还要公平,不仅要高质发展还要均衡发展,不仅要量的增加还要质的提升,不仅要个人富裕还要共同富裕,这正是对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时期的“平均主义”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时期“两极分化”的超越。
习近平尤为关心贫困地区和贫困问题,在八年的新年贺词中都提及了贫困人口和扶贫工作,表达了对困难群众的牵挂与惦念,向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广大扶贫干部致以崇高敬意。在党和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并呈现在世人面前。習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6]无论多忙,习近平都要抽时间到群众中走一走、看一看,与大家一起拉家常,聆听百姓的心里话。习近平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在新年贺词中他提到过很多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等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与守护者;科学家、工程师、大国工匠等新时代的建设者与参与者;抗击疫情中的白衣天使、人民子弟兵、科研人员、社区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志愿者,以及“90后”“00后”青年一代;为国为民、为世界和平献身的英雄;不幸遇难的同胞与不幸感染的病患者;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与习近平书信往来的普通群众;等等。习近平美好生活观既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又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以民为根”的至深情怀。正如习近平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7],美好生活属于全体人民,只有在思想上重民和亲民、在行动上为民和利民、在发展上富民和惠民,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为人民迈向美好生活提供强大基石和不竭动力。
二、需要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成就和实现美好生活离不开美好需要的生成与升华。美好需要内蕴着合规律性的“真需要”、合目的性的“善需要”、合感受性的“美需要”三重维度。美好需要既是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也是构成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美好生活以美好需要为价值导向,美好需要为美好生活提供不竭动力。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提出了“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1]的要求,而这个“期待”与“希望”正是人民对更加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诉求。现实的人是习近平美好生活观的逻辑起点,人的现实需要则是其生成依据,而作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一方的“美好生活需要”构成了人之现实需要的首要因素。然而,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变”和“不变”双重属性。一方面,“变”在于伴随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升、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人民的现实需要日益丰富、广泛、多元、复杂,呈逐渐跃升态势。因此,“物质文化需要”的表述已然无法全面、充分与完整地反映新时代人民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诉求,而“美好生活需要”相对于“物质文化需要”则是一个更直观、更准确与更妥帖的新表达。另一方面,“不变”在于美好生活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美好生活,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只能是相对满足,因为它是以一定的历史条件为前提的,无法逾越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具有历史必然性。
习近平美好生活观以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为依据,继承、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将其与我国具体实际和人民现实需要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在21世纪的中国化诠释。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8]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吃、喝、住、穿、繁衍等生存需要,生产满足衣食住等物质需要的产品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9]158。物质需要构成了人之需要的基础性维度,但人并不局限于动物性需要,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持续性和无限发展性。因此,美好生活需要是基于美好物质生活又高于美好物质生活的“更美好”需要。在“物质文化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跃迁过程中,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愈益凸显,在满足物质基础上更加追求精神的充盈与心灵的安顿,主观感受性需要与日俱增。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已经由硬需要转向软需要、由单一型需要转向复合型需要、由生存需要转向发展需要、由共性需要转向个性需要。从人民立场出发,习近平洞察到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事情”[2],在看望父老乡亲、与老百姓的交谈中感知到了人民的生活中存在着不少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认识到了民生工作仍然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体现了习近平始终着眼于人民的所愿、所急、所思、所想、所愁、所期、所忧、所难、所盼、所困、所求,致力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无时无刻不将人民的冷暖安危与安居乐业挂在心上。
纵观历年贺词,习近平在总结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时始终贯穿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人与自身内外和谐的鲜明理念,而这些理念恰恰反映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多重维度。第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构建美好生活的前提和源泉,它强调人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构建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共存、共融的和谐关系。第二,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了社会基础,它强调二者互为前提、互生共存的辩证关系,人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使得美好生活“秩序良好、制度健全、关系融洽”的和谐之美充分彰显。第三,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必然需要与他人打交道,即社会交往。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为美好生活的实现奠定了交往基础。第四,人与自身内外和谐是成就美好生活的内在条件和主观要求,它强调人的“身体”与“灵魂”的相互作用、相互平衡、相互融合。人不断拓展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度、构筑美好生活的精神家园,并将内在之美见之于外在世界,由此在内外兼修的实践中逐步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世界。
习近平美好生活观蕴含着“上下同欲者胜”[10]的深刻智慧、“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2]的现实导向、“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10]的价值追求,为历史唯物主义需要观注入了具体而崭新的时代内涵,是历史唯物主义需要观的理论逻辑与新时代的实践逻辑融合相通、相得益彰的鲜明表达和创新之举。
三、实践观: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全体社会成员是美好生活的享受者,但不是坐享其成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不止步于“想”,不是一个纯粹的梦想或希冀,而是一个化可能为现实、化有限为无限、化必然为自由的动态过程。回顾八年来习近平的新年贺词,其中都包含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金句,而“奋斗”是贯穿这些金句的不变主题。如“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10]、“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2]、“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11]……这些简明精炼、暖心提气、发人深省的话语内蕴着一种“实干笃行、接续奋斗”的实践精神,凸显了习近平对于实践在成就美好生活过程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的高度重视。习近平美好生活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础上又赋予其以新时代的话语、内涵和形态,为新时代的追梦人奔向美好未来提供了激励人心的力量与脚踏实地的路径。
美好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美好生活根源于人的劳动实践,实践使美好生活成为可能,架起了美好生活从“理想”通往“现实”的桥梁。习近平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12]实践是马克思理解人及其生活的一把钥匙。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包括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人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抽象水平,因而得出的都是肤浅论断。黑格尔把人的本质规定为抽象的自我意识,人生活在世界之中只能以精神和意识的形式存在,人被抽象化为一种精神实体。虽然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驳斥了黑格尔,但他只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人是生活在世界之中的关系性存在,即使他提及过人的社会属性,但这种社会性的人是以自然为底色而同人的关系与社会关系相脱节的人,缺乏历史性和具体性,实质上仍是抽象的人。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跳出了以往旧哲学对人抽象片面解读的思想藩篱,将“实践”概念引入其中,开启了探索人的真正本质的哲学之旅。马克思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他既超越了“解释世界”的坐而论道式旨趣,从而确立起“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3]的实践路向。实践并不是纯粹的意识或思维活动,而是现实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人在可能和现实、必然和自由、有限和无限的内在张力中确证“自由的有意识的”[9]56本质特征,发挥与彰显自己的本质力量,在外在尺度与内在尺度的基础上依照美的规律塑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形态。在新时代,“奋斗”是最美好、最直接、最生动的实践,美好生活既表現为奋斗的结果,又表现为奋斗的过程。自我人生价值通过奋斗得以实现,美好生活需要通过奋斗得以满足,而奋斗本身就是人的“第一动力”和“第一幸福”,构成了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八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均对每一年党和人民取得的卓越成就进行回顾与总结,列举一系列令人欢欣鼓舞的成果,提及许多值得敬仰和学习的榜样。如2015年屠呦呦成为首位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2016年中国女排时隔十二年再夺奥运金牌、2017年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2018年中国探月着陆器“嫦娥四号”发射成功、2019年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首航南极、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等,这些傲人成绩无不凝结着中华儿女的汗水与心血,汇聚着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与创造伟力,体现出新时代的参与者、开创者与建设者不仅心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以实际行动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并取得累累硕果,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和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奋斗的精髓和灵魂在于“干”,既要苦干(辛勤劳动),又要实干(诚实劳动),更要巧干(创造性劳动)。对此,习近平指出:“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14]劳动既能创造出无穷无尽的财富,也能为人带来源源不断的幸福,是开创美好未来、成就美好生活的基础与要素。
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既有和风煦日,也少不了狂风骤雨。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旧事物不断消亡与新事物不断产生、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发展前景光明而道路崎岖。奋斗是长期的、艰苦的和曲折的,但越是面对问题矛盾和危机困难,越是能激发出无限潜力和非凡力量。在历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会激励大家要“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11]、“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2]、“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3]。由此可见,习近平美好生活观并不局限于理论或价值取向上的美好,而更关注于实践与发展趋势上的美好,是关于美好生活重要论述的认识论和解除生活困境、迈向美好生活的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四、发展观: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美好生活的根本导向是回归人的生活,从人的需要出发而最终落脚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表现为一种以劳动实践为基础、彰显生活本真意蕴、真正实现人之为人的积极回归。因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的价值旨趣。作为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它建立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基础之上,是马克思对人类未来社会理想蓝图和人类未来生活理想样态的擘画与构思。实现美好生活一直在路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习近平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15]作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制约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所以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关键。在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工作总结和展望,多次提出深入贯彻和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凸显出习近平美好生活观在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基础上,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回应时代呼唤、解决时代问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成就美好生活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导,新发展理念深深融入于美好生活之中,不仅致力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朝着更高质量、更均衡、更环保、更开放、更公平方向发展,同时也着眼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一,创新既引领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又促进生产要素的不断提升,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创新本身就是生产力。创新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在新时代的运用和拓展。唯有丰裕的物质生活、坚实的制度保障、强大的科技支撑、浓厚的文化氛围作为外在客观条件,人才能更好地发挥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以实现美好生活。可见,创新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人的创新观念不断转变、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活力不断增强,进而也推动了社会整体进步。
第二,协调发展强调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要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领域之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平衡发展,体现了对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的理论。只有坚持协调发展,加快补齐短板、补强弱项,我国现代化建设才能朝着全面、均衡方向发展,软实力与硬实力平衡发展、共同壮大。美好生活也离不开人自身的整体、协调、综合发展,社会历史领域的协调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后盾与保障。
第三,绿色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融的和谐关系,着眼于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致力于解决资源枯竭和短缺、环境污染和恶化、生态失衡和衰退等突出问题。倘若人类只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立场,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对自然无限征服、肆意破坏和疯狂攫取,必将导致美好生活沦为泡影。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16]绿色发展扩展了人之生存的绿色空间,守护了美好生活的生态之美,不仅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推动力。
第四,开放发展要求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开放范围、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提升对外开放质量,致力于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坚持和发展。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将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17]。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方式越先进和完善、交往越广泛和紧密、分工越细化和明确,各国与各民族的地域和血缘局限越被超越、狭隘和封闭状态越被冲破,“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9]168。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普遍、交往日益密切,中国只有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与长足进步,进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优越条件。
第五,共享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和目的论的继承与深化。从本质上看,共享发展就是发展为了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马克思虽然肯定了资产阶级创造巨大生产力所起到的历史作用,但批判了其发展成果没有惠及人民,导致两极分化愈益严重的恶劣后果。如今,我国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优异成绩,但仍面临不少挑战,如贪污腐败、分配不均、贫富悬殊等,这些问题有违公平正义,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诉诸共享发展。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提出了“努力繪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3]的奋斗要求,彰显了习近平美好生活观“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
五、价值观:大道不孤,天下一家
将美好生活置于世界历史框架之中,从宏观角度看,美好生活内蕴着“中国梦”与“世界梦”双重维度。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开辟人类更加繁荣、更加安宁的美好未来。”[2]作为人类社会从“以物的依赖关系”向“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跃迁过程中逐步生成的生活样态,美好生活并不是一种空想、断裂或终结,在一定意义上,它标志着一个深刻、丰富、全面、崭新社会的发展起点,凸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积极属性、重要价值与进步意义。同时,这种内蕴着以人民为中心价值旨归的生活样态也为人类文明繁荣发展、加快向“更美好”生活迈进的步伐以及实现共产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范式借鉴,彰显了中国在新的时空方位下出场的美好生活的世界历史意义。
纵览历年贺词并梳理每篇贺词的脉络,习近平从回顾过去一年国家和民族发展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到阐述保障与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共同富裕等关乎人民切身利益和根本福祉的现实问题,最后站在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表达中国立场与态度,阐明中国积极主动承担的国际责任与义务,始终饱含着矢志不渝地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奋楫笃行为民族谋复兴的强大信心、勇立潮头为世界谋大同的坚定决心,充分印证了习近平美好生活观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深刻性、开放性和强大的影响力、生命力、感召力。也即是,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球价值观为内在要义。显然,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世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紧密相连、相融相通的。习近平美好生活观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以美美与共的核心理念为世界人民探索和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力于创造中国美好与世界美好,两者有机统一,既完美融合又相得益彰。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多次强调:“中国人民关注自己国家的前途,也关注世界的前途”[1]、“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10]……这些传递中国声音、表明中国立场的亲切话语,无不凸显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与世界各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秩序、破解发展难题和突出矛盾的诚意,以及共同实现深化合作和互利共赢、开辟崭新局面和美好未来的善意。由此可见,习近平美好生活观内蕴着开放理念、大国担当、天下精神、世界境界、全球意识、人类情怀,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丰富与发展。
美好生活是一种既契合中国社会发展特质又合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想生活,而习近平美好生活观的出场具有相应的内、外生成逻辑。就外生逻辑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打破与超越了文明冲突的藩篱,建立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模式,将美好生活的时空关怀范围从“我”延展到“我们”,为推进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迈向美好生活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气派。作为一种以“新价值观、新时代观、新文明观”为思想内涵的共同体样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共同体理论、社会形态理论、人的解放理论的深入融合、创新运用、高度升华。在马克思看来,伴随生产力愈益发达与社会交往愈益扩大,人类历史逐渐由封闭性迈向开放性、由民族性迈向世界性、由地域性迈向全球性。资本增殖逻辑“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9]404,自然(天然)共同体日益瓦解,共同体的关键纽带不再是含情脉脉的伦理关系,利益明确的契约关系逐渐形成。在这个人对物的依赖阶段,共同体成员在“新的桎梏”[18]571中仅分享了形式上的共同利益或共同利益的抽象观念,而并未得到现实利益,所以虚幻的共同体必将走向灭亡。真正的共同体才是最终的理想形态,在这个共同体中,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不再对抗,每个人在自为自觉的“联合”中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融批判性、真理性、创新性、建构性于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通往理想共同体的必经阶段、逻辑中介、时代样态,以高度的价值自信、敏锐的洞察能力、长远的世界眼光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世界”这一攸关人类前途命运的时代之问。
在21世紀,以“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18]502为哲学立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拓展和提升,又充实与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思想形态和时代价值,推动了其在全球化背景下转化为一种“建构性世界观”[19]。作为习近平美好生活观在世界历史场域的生动表达与核心要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美好生活观蕴含着中国矢志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中国共产党着眼于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以及中国共产党人为全球谋发展、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的价值追求的自觉性、科学性、连续性,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卓越实践更加凸显了习近平美好生活观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综上所述,习近平美好生活观既具有过去、 现在、未来维度,又包含人民、民族、世界维度,更彰显了求真、向善、至美维度。作为集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体的新年贺词体现了习近平美好生活观对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需要观、实践观、发展观、价值观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美好生活展现了一幅契合人民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趋势的宏伟生活图景,而习近平美好生活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和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上下求索的实践逻辑的统一,也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的现实逻辑的统一,始终蕴含着领袖与人民共情、人民与民族共荣、民族与世界共赢的价值真谛。
参考文献:
[1]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五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5-01-01(01).
[2]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8-01-01(01).
[3]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1-01-01(0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9.
[5]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9-01-01(01).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0.
[7]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7-01-01(01).
[11]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0-01-01(01).
[1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6.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2-93.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
[1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9.
[17]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6-01-01(01).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刘同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2018(7):4-21.
The Marxist Philosophy Implication of Xi Jinping's View of Good Life
——An Analysis Centered on New Year Greetings
Hou Yanshe,Lv Mingya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 From 2014 to 2021,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delivered eight New Year greetings. All these greetings are rich in content,clear in features and profound in meaning. They embody Xi Jinping's view of good life that takes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needs as the basis,practice as the foundation, development as the key,and value as the essence. Xi Jinping's view of good life is not only the unity of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practical logic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pursuit during hundreds of years,but also the unity of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reality logic of the unpredictabl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t reflects the true value of empathy between the leader and the people,the common prosperity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nation,and the win-win between the nation and the worl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Xi Jinping's view of good life embodies the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reflects the original elucidation,creative application,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the new era,and promotes the sinicization,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Key words:Xi Jinping;view of good life;Marxism;New Year gre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