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峰
【摘要】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运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有效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坚持以风险和问题为导向、坚持夯实财务审计基础、坚持与内控监督评价相融合、坚决履行新时代内审使命和职责;在组织方式上强化协同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在技术方法上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在成果运用上加大整改落实力度;并应逐步探索建立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和体系。
【关键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审计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9.47;F276.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加强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制约,促进企业规范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提质增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起着重要作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近年来先后出台修订相关规定和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上升到更高层次。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对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推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笔者根据工作实际,对如何深入有效开展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谈一下个人的思考。
一、审计内容上需要重点关注和把握的方面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经济责任的审计,涉及内容广,时间跨度长,审计范围宽,必须统筹安排,做到全面审计、重点突出,同时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结果客观、准确和可靠。做好经济责任审计需着力关注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风险和问题为导向的总体思路并贯彻始终
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有限,而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往往比较繁重,常常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为保证审计效率效果,内审人员应以风险和问题为导向实施内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以对企业的风险分析评估为依据,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排定审计优先次序,做到审计资源合理分配,保证审计成本效益性,达到审计揭示和反映问题的目的。
一是制定审计计划和方案环节。内审人员要根据被审企业特点,结合内外环境、经营状况、内外部检查成果,做好风险评估,预先了解管控情况、可能存在的问题。内审人员处于企业内部,具有其特有的优势,能够通过其他部门和信息渠道,如总经办、经营分析例会,以及企管、财务、法律、纪检监察和巡视办等部门,了解企业风险概况,明确审计重点内容和事项。二是现场审计环节。通过访谈、查阅资料、分析复核等工作,针对关键领域和重点控制环节、三重一大决策流程、资产质量问题、工程投资项目、法律纠纷与官司案件等,进行深入检查和剖析,由表及里、由点及面,及时发现和洞察重要问题和重要风险。审计工作将重心放在对风险源的评估上,将审计工作归于其本质,有效避免表象的迷惑,更好地体现内审价值,帮助企业行稳致远。反之,会事倍功半,投入很多,成效甚微,影响审计效能。
(二)坚持对财务状况的审计作为基础内容并夯实夯牢
经济责任审计中对财务状况审计的是基础、核心内容,必须扎实做好。企业负责人任期内财务状况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成果、财务收支核算、资产质量变动、经营绩效变动等情况。经济责任审计要在全面核实企业各项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账务的基础上,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
近些年来,随着内审工作不断转型发展,大力开展内部控制和管理、各个业务循环专项审计等,但笔者认为,对财务状况的审计始终应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和基础内容,需要夯实夯牢、认真做好。要检查财务核算是否完整准确符合准则规定;资产质量状况是界定经济责任的重点,尤其应予以关注:任职期间企业资产是否得到保全,是否存在重大资产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资产质量的变动情况,是否存在潜亏潜盈、低效资产,任职期末与期初对比,不良资产比例是否下降,资产配置效率和获利能力是否改善;资产运营效率及变化情况等。
(三)坚持将内部控制审计和内控监督评价融合开展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基业长青的关键。为全面反映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经营管理水平,应当积极实施内部控制和管理审计,“深入流程,支持管控”,通过对制度健全与执行情况、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物流仓储循环、投资项目、筹融资过程等进行深入检查。内部控制审计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大大提升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財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及审计指引,开展内控监督评价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为避免重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与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一并开展,通过同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可以使两项工作更加深入扎实,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审计和内控评价效果。
(四)坚决践行新时代内部审计重要使命和职责
根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应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应当关注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业规定情况等。审计署《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明确提出对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审计。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坚决践行新时代内部审计重要使命,充分发挥在推动依法治企、合规经营、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助力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在中央企业的贯彻落实,有力践行新时代赋予内部审计的重要使命。
二、组织方式上应强化协同机制,发挥监督合力
为有效缓解内审力量不足与日益繁重的审计任务矛盾,提高审计效果,组织方式要强化协同机制,形成监督合力。
(一)整合内外审计力量,发挥各自优势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可采取与中介机构联合审计的模式。由内部审计人员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带领中介机构开展审计工作。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外部中介机构熟悉会计准则、信息、工程等特点,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内审人员加强过程督导、质量监控,并更多关注企业的重要问题和潜在风险。还可以采取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年报审计的方式,在半年、年度审计时,内审人员紧密跟踪审计过程,动态了解审计问题,同时嵌入内审关注的内容要求其一并开展,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将外审纳入审计体现,助力实现审计全覆盖。而对于一些时间性要求紧,或特殊性的项目,也可根据情况采取外包审计方式。
(二)整合内部审计资源,形成上下联动
大型、集团型企业一般都建立内部审计体系,在总部和下属企业中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或职能。这种情况下,应当整合内部审计资源,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积极发挥审计体系监督合力。一方面充分借鉴下属企业审计机构审计成果,实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与被审企业内审部门合作,统筹安排组成联合审计组,一并开展审计工作,既避免重复审计,又提高审计效率。
(三)联合内部管理部门,形成横向联动
国有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不同专业条线的管理职责,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也可以采取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开展方式。如请财务、风控、投资、法律、采购等部门人员参与各审计小组,利用其熟悉专业条线管理要求的优势,既能检查被审企业贯彻执行情况,又促进审计工作深入开展,发挥协同效应,形成管理合力。
三、技术方法上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已成必然趋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浪潮汹涌,企业财务核算、生产经营及管理过程信息化、ERP系统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普及,使内部审计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也给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审计信息化成为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不断提升审计信息化水平,加强对新型审计技术及方法的应用与研究,在项目管理、在线审计、数据挖掘与预警、大数据审计、智能审计等方面不断探索推进。一是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让内审人员更专注于审计的目标和结果。二是有利于扩大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从传统的抽样审计转变为全量审计,实现审计范围的全覆盖。三是有利于前移审计关口,大数据下的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够及时对风险进行预警,将审计功能前置发挥。四是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内审流程,提升审计自身管理水平。
四、成果运用上要不断强化落实整改工作,形成完整闭环管理
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不是目的,推进落实整改、改善运营管理才是根本归宿。必须高度重视审计成果的运用,狠抓审计落实整改工作,形成前期审计与后续整改相衔接的完整闭环。
(一)建立联席会议或大监督平台的工作机制,形成监督合力
联席会议或大监督平台应由企业管理、财务、纪检监察、巡视、组织、投资部门等参加,由审计部门通报审计结果和发现的问题,按照部门职责对整改工作进行分工和督导,被审企业负主体责任,各部门应担负起指导督促责任。对于涉嫌违规违纪问题线索,交由相关部门进一步核实处理,追责问责,形成威慑。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在审计成果分析运用上各尽其职。
(二)建立跟踪验收和考核机制,形成硬约束
对于整改落实情况,在各相关部门督导基础上,可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跟踪检查,对审计发现问题和意见的执行、整改的层次、力度、深度等方面進行验收。将整改情况纳入考核任务指标,视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形成硬约束,确保做到整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三)建立发现问题总结和宣贯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定期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形成审计成果信息库,总结、提炼、分析出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典型性的问题,通过专题会议、培训宣讲、简报、通报等方式,进行宣讲,达到审计一个、警示一片的效果。并从制度和管理等层面,提出改进与完善的措施,促进举一反三,防患于未然,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从源头上、根本上遏制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实现标本兼治。
五、审计评价体系尚需不断探讨和建立
审计评价与责任界定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重点和难点。目前,仍缺乏系统、科学、规范、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审计评价指标标准不统一,没有具体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可操作性不强;二是审计评价指标缺乏适用性,企业所处不同行业领域、不同的发展阶段或不同层级时,对其负责人的评价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为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结合企业行业特点,逐步研究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审计结果评价指标体系至少应涵盖:企业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任期内运营指标的变动分析,潜亏及风险资产的因素及影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充分考虑被审企业业务类型,赋予各分项指标不同分值和权数,根据分数结果评价划分优秀、良好、基本称职、不称职等不同档次和等级,量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评价指标,从而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历经不断深化和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提升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相信在管理层的充分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广大内审人员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及企业员工的广泛参与和监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定会持续深入发展,不断提升审计的深度和层次,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施谦,杨继光.关于Y研究所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7(01):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