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宇佳 熊婉如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8)
汉长安城遗址是西安历史文化遗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迄今为止保持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都城遗址,对发展西安旅游文化产业具有重要作用。“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9-2025)”中明确指出“对汉长安城遗址造成破坏的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对汉长安城遗址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1]。”但是遗址区内城中村的发展滞后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对遗址的保护和限制开发利用规划,导致城中村发展缓慢,村内空间规划混乱,道路狭窄、环境恶劣、人员拥挤等问题日益明显。这些问题又直接影响到了遗址的保护和规划工作。
本文通过选取汉长安城遗址区中丰景路沿路的三个村落进行调研,分析存在的典型问题,从空间规划设计角度提出相应的策略。涉及村落有樊寨村、东西唐寨村、讲武殿村。
该场地是一个以中间乡道为对称轴的带状空间,区域内主要道路为丰景路,次要道路则是以丰景路为轴线向南北方向延伸的二级道路,方便居民进入。从东边到西边分别有樊寨村遗址,长乐宫四号和五号建筑遗址,武库遗址,如图1所示。遗址外用具有特色的围墙围合,遗址附近也多为荒地,部分遗址一定程度改变了居民更为便利的交通路线,同时因为和居民房屋较为贴近,也没有明显的引导表示,游客很难观赏到。
图1 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调研区域内遗址分布图(自绘)
遗址内的居民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整体低于遗址外和西安市内居民。其中,对工作、劳动条件、家庭经济收入和业余娱乐生活的满意程度较为低下。因为遗址保护对城中村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因此遗址区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环境与附近区域以及西安市内区域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基本的生活便利无法达到满足,使得居民对遗址存在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同时,当地居民们的日常生产活动也对遗址发展及其本身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遗址区出现了保护与发展不宜同时进行的局面[2]。
总体来讲区域内只有主要的节点有部分植物,整体缺乏植物,植物种类匮乏,层次单一,整片区域绿色不均匀[3]。
樊寨村主干道只有5~8棵乔木,围绕着幼儿园和居委会周围有排列的植物,包括部分灌木和草坪。
东西唐寨村的道路上,路北侧人行道上的树木连续性较好,路南侧人行道上的树木多为零散的,居民楼较多。东边遗址区有围墙分隔,围墙内有树木。
讲武殿村的植物层次相对丰富,绿色明显分布,居民有自主性自发种植的一些植物。但整体植物布局不合理,植物自由生长均在两旁房屋之间,植物种类匮乏,绿化率过低。
场地内部公共交通不足,与城市公交系统的衔接关系弱,交通较为混乱,步行与公共空间联系薄弱。
遗址内东西主干道没有主要道路职能区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为一起,区域内的使用车辆主要为私家车、出租车、面包车、汽油三轮车、电动车等,但是能够提供绿色出行的空间规划和设施严重缺乏。两边的住宅底商因侵占人行道空间,导致街道有效使用宽度变窄,视觉上带给人空间上的压迫,没有统一的特色建筑外立面,整条街面产生杂乱的视觉效果。整个区域没有任何系统性规划,极大降低了空间使用率。街道空间主要表现为街面不整、慢行交通组织的缺失、街道公共设施密度过低,因为没有便捷的停车场,造成车辆的随意停放,占道严重,影响了人们使用街道主要空间。
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目前汉长安城遗址区公共空间基础设施亟待完善,最为突出的就是道路建设。遗址外部分布着多个城中村,这些村落的道路狭窄单一且设计不合理,还有一些其他的基础设施也明显存在不足,如,娱乐设施、医疗设施等。调研区域内缺乏环卫服务站、垃圾收集处理点等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垃圾没有固定回收位置,导致了居民随意丢弃的问题,并且没有设置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污水在街道上漫流。
产业设置和产业形态过于单一,阻碍了遗址的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遗址的公共空间大部分是城中村,这些公共空间多数被小商贩占据,以各种零售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且混乱。同时,随着人们文化需求提高,普通的旅游资源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因此,各大景区都在加强特色旅游产业的建设工作,通过对公共空间的规划打造特色风格。但是目前汉长安城遗址区公共空间规划中明显的问题就是缺乏特色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旅游资源略显淡薄。
主要的居民活动表现为儿童娱乐、老年人健身和青年人休闲休息,其中小孩子多喜欢在空地、拐角空地玩耍,老人多喜欢聚集在门前一起聊天,老人也会找空地健身或者陪同孩子,年轻人多在工作区域附近,工作闲暇之余聚集活动。
根据现有功能分布,沿着丰景路将场地划分为五个主要功能区:餐饮娱乐产业区、工业生产区、生活区、遗址观赏区和绿化居住区。运用街道体系增强各个节点之间的联系;针对不同区域的需求运用不同手法,增强区域整体的功能性和独特性,使得居民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体验感,同时,做好绿地规划丰富文化设施,增添可供休憩的活动场所,使更多人可以在匆忙的城市生活中拥有一份休闲。
政府管理部门对汉长安城遗址的公共空间规划工作要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布局规划。在规划中保证城中村的道路和环境,提高建设的质量。增加产业项目,每一个遗址点周围都是城中村,规划时可以借助城中村进行改造,增加饮食、娱乐等各项产业,形成以汉长安城遗址区为核心的产业链,为周围居民提高收入的同时增强产业活力。
街道空间不止需要能满足人的生理、安全、归属感而且需要满足公共交往的需求。在探索街道空间尺度的过程中,研究安全街区、街道性质及居民的认知心理。最后通过对比确定适宜的街道空间尺度。
在优化道路交通的同时,可以参考汉代道路“八街九陌”的形式,设置以连接主要遗址节点为主的慢行街道,只允许自行车和行人步行通过,街道体系的建设应做到道路串联,点与线的融合连接,主街道可通行车辆,但应明确人行道与车行道,保障行人安全,杜绝占道停车和占道经营。污水排放可放置在花坛座椅下面,解决污水排放的问题,同时花坛处用特色铺装进行空间划分。
现有的遗址点是较为分散且独立的,而城中村现代建筑与古建筑或遗址的风格完全迥异,形成巨大的反差,因而要将遗址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对遗址点及周边的规划设计应尽可能减少遗址对周围生活的居民出行活动的影响,同时又可以让外来人群,有更明确的参观遗址的道路指示。
整治环境并且丰富植物层次,沿道路增加行道树,和街道体系相结合形成好的观赏线路。扩大绿化面积,丰富公共空间的植物种类,使居民或游客可以体验到优美的绿化和环境带来的愉悦心情。
对于当地居民,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提升幸福感和愉悦感是解决现有的居民与遗址保护间矛盾的最有效手段[4]。在遗址点周围主要以特色的围墙和本土植物为主,没有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停留空间,缺乏人群聚集场所,要改善这一问题,就要在场地上做集散广场和休闲场地,来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停留、交流、观赏。并且遗址点要作为一个增加记忆和增添兴趣点,给本地居住的青少年宣扬并传承汉文化。
本文对汉长安城遗址地区内的村落生活空间和居民问题的规划和设计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提出遗址地区和居民协调发展的共生之策。利用景观设计将两者结合并连接起来。它能最大限度地保护遗址周围的环境。将保护遗址与居民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增进文化传承的同时给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