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河道整治新思路探索

2021-10-23 06:14何源枝
水利技术监督 2021年10期
关键词:乞巧骑楼城中村

王 琼,何源枝,杨 彬

(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40)

城中村的发展在历史进程中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考虑生态环境进行大规模密集建设后对生态与环境造成硬伤[1]。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奋斗,城中村河道整治工作已有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还需在实践中深入探索与研究[2-3]。本文以城中村河道深涌中支涌为例,探索总结城中村河道整治新思路。

1 工程概况

广州市天河区深涌中支涌是深涌流域“主动脉”之一,河道全长约1.96km,集雨面积0.84km2,河底比降0.6‰,上游接右支涌,中游通过乞巧苑涌与左支涌相连,下游接横涌,流经中国乞巧第一村——珠村,属于赶潮河段。20世纪80年代,中支涌在珠村段河宽达20m。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珠村从过去的城郊村落变成“城中村”,中支涌则因沿河村民建房不断被缩窄河涌断面,河宽从20m变成4~7m。到了21世纪,随着城中村建筑密度的加大,中支涌珠村段下游段约300m被覆盖成暗涵,中游段500m两岸房屋紧邻甚至架空水上,河宽不足2m。据统计,中支涌珠村段沿岸管理范围内的城中村建筑约120余栋,建筑面积约10万m2,成为河涌整治的“绊脚石”与“拦路虎”。

中支涌城中村段截污工程完工以后河涌水质无明显改善,主要原因在于河涌无法进行日常管养、清疏,加之两岸居民生活污水肆意直排,河道淤积严重、水流不畅、水体恶臭,与珠村历史文化名村定位[4]不符,也严重阻碍着中支涌乃至整个深涌流域的治理,是深涌流域河涌治理的“难中之难、艰中之艰”。

2 思路探索

针对中支涌珠村段河道淤积严重、水流不畅、水体恶臭,与城市发展定位不符[5-6]等问题,将历史调研、现场调查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探索河道整治思路总结如下。

2.1 统筹规划,顶层设计

深涌水系纵横交错、错综复杂,中支涌是深涌流域“主动脉”之一。在设计之初,首先系统梳理深涌水系,发掘深涌水系历史变迁,在此基础上,针对中支涌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统筹水、堤、岸、路、城空间融合,通过揭盖、清淤、加固、活水、“微拆迁”打造岭南商业骑楼等措施,引领城中村水陆统筹治水设计创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通过梳理深涌变迁历史发现,中支涌曾有支流于河道上游截污闸后汇入,支流上游原过广园快速路接宝山湖排洪渠,现已多年堵塞断连。这一发现是中支涌实现生态“活水”的关键。

2.2 河道清疏,水流顺畅

中支涌珠村段河底呈凸字形,河道中游凸起(河底最高点0.70m),上游河底(-0.15~0.03m)、下游河底(-0.75~-0.65m)低,河道长年淤积、水流不畅、水体恶臭。两岸房屋紧邻甚至是架空水上,最窄处两侧房子相距不到1m,仅剩“一线天”。河道清疏是解决水流问题的关键,但周边环境复杂,极有可能危及两岸房屋。本工程经过多次现场踏勘、走访沿线村民,调查了解历史沿革、沿线河道、房屋建设情况等,结合理论计算,拟定房屋密集段河道清疏深度0.5~0.8m,局部深达1.0m,并要求采用人工清疏,边清疏边监测反馈。通过河道清疏工程,实现中支涌水流顺畅,并可满足3a一遇防洪标准。根据监测反馈,施工过程中沿线堤岸及房屋未出现位移、沉降等。

河道清疏是达到河道水流顺畅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7],但对环境复杂的城中村河道,应以充分的历史调查、现场调研与理论计算为基础,以确保工程安全为前提,如图1所示。

图1 深涌中支涌河道清疏统计(单位:m)

2.3 揭盖复涌,还河于民

中支涌下游被覆盖段长约300m,沿线有40幢村民住宅楼,50个经营商铺。本工程经过充分调研评估,决定进行揭盖复涌[8]。为了保证不影响临河居民房屋,首先复核覆盖段底部构造,对沿线房屋进行测量及安全鉴定,然后进行定位、放线、钻孔、切割、吊装等工作。揭盖复涌历时7d,共揭除盖板117块,面积约2516m2,创城中村河道揭盖复涌先例。受城中村施工空间限制,揭盖复涌以后,左岸堤后采用双排密排φ600双管高压旋喷桩加固,纵向每隔3m增设旋喷桩连接2排旋喷桩形成格栅体。原挡墙质量良好则重建压顶,原挡墙质量差则利用加固体作为支护拆除重建,确保揭盖复涌后堤岸稳固。如图2所示。

图2 揭盖复涌堤岸稳固设计

2.4 寻源补水,改善水质

中支涌为赶潮河段。为补充水源、改善水质,除考虑调度截污闸利用珠江潮水及三涌补水外[9],本工程另辟蹊径,在调研中得知深涌中支涌历史上与宝山湖排洪渠相连通,故探寻评估宝山湖排洪渠山水水源,疏通宝山湖排洪渠与中支涌相连堵塞多年的支流,通过修建溢流堰等措施将宝山湖排洪渠山水引入中支涌(日常补水流量0.035m3/s),实现双水源灵活调度。据此实现了中支涌“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中支涌整治前后水质对比见表1。

表1 中支涌整治前后水质对比

2.5 “微拆迁”,打造岭南特色骑楼商业街

中支涌下游被覆盖段长约300m,沿线有40幢村民住宅楼,50个经营商铺,揭盖后沿岸商铺紧邻河涌,无法形成人行通道。若以传统拆迁方式考虑,拆迁难度大、拆迁费用近亿元。对此,中支7涌首创“微拆迁”理念——城中村房屋首层退让2m空间,结合房屋结构及内部构造的改造,花“绣花功夫”“一楼一策”将一栋一栋房屋首层打通的巡河通道连贯起来,修复成骑楼人行商业步行街。该方案征拆费用仅967.47万元,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在贯通巡河通道的同时,不影响居民生产与生活,进行特色打造,给予公众安全的滨水活动空间,也给沿岸商铺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促进珠村经济发展。

2.6 传承特色,弘扬文化

珠村是一座因乞巧节而闻名的岭南古村,享有“中国乞巧第一村”的盛名。本工程在设计过程中,特别注重保护[10-11]和传承珠村文化特色,弘扬乞巧文化。除打造岭南特色商业骑楼外,沿线跨涌桥梁融入乞巧文化,五百多年的许愿树经整饰后旧貌换新颜,两百多年的“东乔”石牌巧妙嵌入新建桥梁、乔迁新居,打造了以河涌为脉络的传统文化平台。

3 工程效果

深涌中支涌河道整治以水为魂,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将河道整治与当地文化融合起来,在提升水安全、改善水生态、恢复河涌生态体系的同时,彰显岭南骑楼特色,弘扬珠村乞巧文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人水和谐,老城市焕发新活力。中支涌治河理念(揭盖复涌、寻源补水、微拆迁理念等)新颖、工程效果显著,实现中支涌城中村段“河畅、堤固、水清、景美”,引来全国各地调研考察团(包括水利部、建设部等)参观。如图3—4所示。

图3 覆盖20多年的河涌重见天日

如今,深涌中支涌发生了巨变,暗渠重见天日,“黑水”变“清水”,恶臭消失、鱼翔浅底,往日杂乱无章的城中村摇身变为岭南特色商业街,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也给沿岸商铺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促进珠村经济发展。水质巨变后,中支涌也迎来首次“划龙舟”,实现了珠村自己的龙舟在自己村“遨游”。如图5所示。

图5 整治后夜景

4 结语

深涌中支涌统筹规划、因地

图4 城中村首层岭南商业骑楼

制宜,通过揭盖、清淤、加固、活水、“微拆迁”打造岭南商业骑楼等措施,引领城中村治水设计创新,对城中村河道治理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1)中支揭盖复涌、通过“微拆迁”打造骑楼,在有限的城中村空间内,合理避免了大面积征拆的不良社会影响,恢复河道的同时,又能沿河进行特色打造,给予公众安全的滨水活动空间。但河涌揭盖应以保证沿河建筑物安全为前提,“微拆迁”是以现状房屋结构利用或改造为基础,应谨慎对待。

(2)以充分的历史调研、现场调查、水系梳理为基础,中支涌补水考虑疏通原有的支流,恢复原有的生态水系,尊重历史,尊重自然。

(3)城中村河道清疏是达到河道水流顺畅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应以充分的历史调查、现场调研与理论计算为基础,以确保工程安全为前提。

猜你喜欢
乞巧骑楼城中村
室外微气候对骑楼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潭山乞巧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乞巧文化在中学教学中的意义
乞巧七夕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穿越时空的骑楼之旅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话说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