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评论”教学探索
——以岩山寺壁画赏析为例

2021-10-23 09:28LiuKun
华中建筑 2021年10期
关键词:傅先生宫殿壁画

刘 坤 | Liu Kun

魏 秦 | Wei Qin

在我国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建筑评论”并不属于核心理论课程,各建筑院系大多将其作为选修课或者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培养课。我系的“建筑评论”属于前者。针对授课对象特点,并结合院系整体的培养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建筑批评学的相关理论概念有较为粗浅的认识了解,提高学生对建筑学新闻事件的敏感度和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以及对建筑学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结合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内容组织及方案设计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将以《批评意识与思维——岩山寺壁画赏析》为例来详细阐述。

1 知识点融于案例的教学设计

本课程以同济大学郑时龄院士编著的《建筑批评学》(第二版)为指导教材,主要教授建筑批评学的相关内容。从郑院士的国家精品课程“建筑评论”网络慕课中可以看出,该课程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和专业文献阅读有一定的要求。但我们的教学对象为我系建筑学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同时,我系建筑学专业的整体教学方案是以培养符合城市建设发展实际需求的高水平设计人才为主要目标。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会从事专业的建筑理论研究工作。因此,建构严谨的批评学理论知识框架和培养批评写作能力并非本课程的主要目标。

在2019全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暨院长系主任大会上,王建国院士指出,“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时代到来之际,基于逻辑和穷举的设计方式可能会被取代,回归常识、艺术创意、批判性思维很重要”。批判性思维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与批评意识密不可分。因此,本课程将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思维作为核心的教学目标。而要培养批评意识和思维,首先要引起学生对建筑学理论、人物、事件等进行深入探讨的兴趣。比起理论讲授,本科阶段的学生更喜欢“听故事”。也就是说,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是很好的教学切入点。因此,我们尝试以案例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及教学框架,将批评学的主要知识点融入案例的讲解中,使学生通过“听故事”的方式理解理论,通过课堂讨论来锻炼学生的批评思维,并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教学(图1)。而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案例素材主要来源于名家的经典著作和论文文献。

图1 教学内容组织及教学框架设计

另一方面,建筑批评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理论研究,除批评学本体的知识之外,还涉及到建筑理论、建筑史、建筑学派、建筑师、建筑物、建筑事件等诸多对象。在建筑学本科教育阶段,中外建筑史等重要的理论课程由于知识点众多、学时紧张,很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止。而在建筑评论课中,可以在先修理论课程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和延展。通过经典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对平行理论课程的知识更加深入地理解及融汇贯通。

以《批评意识与思维——岩山寺壁画赏析》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学首先将李泽厚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论述①作为引子,由此引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的话题。接着以傅熹年先生所作《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南殿金代壁画中所绘建筑的初步分析》为案例主体,结合其他文献参考,在讲述岩山寺壁画的“传奇故事”中穿插相关知识点(表1)。

表1 《岩山寺壁画赏析》教学设计

(1)岩山寺壁画发现过程

介绍岩山寺壁画的发现过程,引入“中国寺观壁画”的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寺观壁画的主要题材及现存精品。

(2)岩山寺壁画技法赏析

在岩山寺壁画的绘画技法赏析中,复习巩固之前课时关于“批评”概念的理解。即批评研究有关界定、分类、分析、解释和评价。我国工笔人物绘画大师潘絜兹先生称其“彩色纷披,精工至极,令人炫目惊心。它是我国壁画遗产中的瓌宝……山西省南有永乐宫,北有岩上寺(岩山寺别称),堪称寺观壁画的‘双璧’。岩上寺后来居上……”[1]。傅先生也表示“就绘画技巧而言,此殿壁画在现存宋金元壁画中水平也是比较高的”[2](图2)。同时引入岩山寺壁画所属的“北宋院体”和“界画”的背景知识,以及画家在创作中所使用的“三白点染”和“沥粉贴金”的壁画处理手法。

图2 岩山寺东西壁壁画全景(上:东壁,下:西壁)

(3)岩山寺壁画价值探讨

讨论岩山寺壁画的价值,复习关于“价值”概念的讲解——“批评中评价的并不是评价客体,而是评价客体的价值对象性”[3]170。岩山寺壁画画工精妙绝伦,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在西壁壁画中,画家将释迦牟尼出家前的生平经历巧妙地代入北宋宫廷生活②,描绘了大量场景和仪式,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特征鲜明、惟妙惟肖,为研究宋代宫廷礼仪、服饰、器具等提供了鲜活的样本,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西壁壁画并没有采用连环画式的描绘,而是以一组气势恢宏的宫殿建筑群作为画面的构图主体,故事人物及情节巧妙“藏”于其中。“全画构图完整,一气呵成,而各段故事又刻划细致,引人入胜。这种画法,在已知南北朝以来的壁画和卷轴画中是仅见的”[2]。傅先生还指出“壁画中画了大量的建筑形象,大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金代建筑特别是金代宫廷建筑的认识。而且上溯北宋,下及元、明,还可以为研究从北宋至元、明间宫殿建筑的演变和继承关系提供新的线索”[2]。

图3a 傅熹年先生绘制的岩山寺西壁壁画摹本图3b 西壁壁画中宫殿平面示意图图3c 据文献绘制的金中都宫城平面示意图

(4)壁画创作的“实”与“虚”

通过探讨壁画中关于建筑形象描绘的写“实”与“虚”构,引出本节课程核心知识点——批评意识与思维。关于岩山寺壁画建筑形象描绘的细节中一些与现实形制不符的情况,傅先生从严肃的古建学术研究角度进行了推测分析,而笔者结合自身的观画体验也有不同的看法,同时与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批评思维。这部分内容将在本文第二章中作详细阐述。

(5)利用建筑形制对古代绘画进行断代研究

本课程核心教学内容为岩山寺壁画赏析,涉及中国传统绘画当中建筑形象的描绘与表达。作为课程延伸,选取傅熹年先生另一篇经典文献《关于“展子虔<游春图>”年代的探讨》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如何利用建筑细节、服饰、器具等形制特征来对古代绘画进行断代研究。同时与张伯驹先生的《关于展子虔<游春图>年代的一点浅见》进行对比阅读。

综上,教学设计以岩山寺壁画为核心,将批评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其他建筑学相关知识点融入其中,通过典型案例的讲授来帮助学生理解批评学的抽象概念,同时也是对平行理论课程(中国建筑史)的延伸拓展。

2 批评意识及批评思维的培养

本课程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批评意识的培养及批评思维的锻炼,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学习、设计过程中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当然,这不是上一门课程就可以做到的。但至少在“建筑评论”课程中,通过典型案例的讲授,让学生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批评家是如何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而案例的讲授最后都落脚于开放性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批评意识,使学生逐步浸润到理论学术探讨的语境中。

《岩山寺壁画赏析》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即为“批评意识与思维”。“在批评的过程中,批评主体有一种还原作者意识的愿望,通过批评,批评主体的意识被批评客体中体现的作者意识所占据。这样一种批评主体的意识与作为批评客体的作者意识的融合,就是批评意识”[3]110。傅先生在对岩山寺壁画进行研究时,涉及到壁画中建筑形象真实性的问题。教学设计就以此为例,向学生阐释何为批评者意识与作者意识的融合。

傅先生指出,“……这幅画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中都宫廷制度。不过这只是就总平面关系讲的,就单体建筑而言,画中所绘的规模远比中都宫殿为小。……可能是为了使所画的宫殿不逾制。”[2]对于这一点,傅先生认为“这是因为释迦之父净饭王所统治的是印度境内若干个小邦之一,略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小诸侯。所以在所绘宫殿中,建筑面阔都是三至五间,……,处处表示比皇宫制度有所减损……”[2]

而笔者从个人观画体验出发,认为这也有可能是画家出于画面构图需要而作的选择。纵观全图,所绘人物其实比现实要大很多,但并无“巨人”之感,原因在于画家所画人物与所有近人尺度的建筑细节是遵循同一比例尺的,比如栏杆、桌椅、斗拱等(图4a)。但所有远人尺度的建筑环境都是经过极度压缩的,如殿前广场的大小,四周围廊的长度等。这一点在傅先生根据壁画所绘的宫殿平面图(图3b)中也能看出。但即便是这样,画面空间依然十分有限,画家唯有缩减建筑的规模、开间数。比如图4b中所绘为宫殿群中正大殿,本应为十一开③,如若因为不逾制的原因,可缩减至九开间或者七开间,但画家只画了三开间,相差十分悬殊。从画面效果来看,画家也只画得下三开间,这样才有充足的空间留给人物形象和仪式场景的刻画描绘。也就是说,画家对建筑和空间进行表达时既有写实的部分,也有虚构的部分,二者结合方使画面更加协调均衡。

图4 岩山寺壁画中的人物及建筑尺度处理

第二点值得讨论的是,画中正大殿为“前殿后楼”的形制。傅先生提到“前后两殿相重,中间贯以通廊,构成工字形平面的殿或厅,是我国古建筑中常见的组合形式。……在元、明以前它是广为流行的。……但前殿后楼则可能是金代宫殿特有的做法。此图在这方面提供了唯一的形象资料”[2]。而笔者认为,这亦有可能为画家虚构所作。通览西壁壁画,该楼阁为全幅构图之核心,并四周伴有放射性的形式元素——“霞光”散出。以该楼阁及前后两城门门楼为基点,得到的构图三角形极具控制力和稳定感。而若为一般的工字殿形制,且前殿屋脊更高,得到的构图三角则逊色很多(图5)。此外,该楼阁处所绘情节本身也为全幅故事之核心——“夜半托生”④。西壁壁画的一大精妙之处就在于将故事的各种情节巧妙地安排进相应的空间环境当中。怀孕生产应为后宫之事,本不应当出现于前朝宫殿。那么画家将其安排在这样一个现实并不存在的“空中楼阁”当中,似乎也是说得通的。

图5 岩山寺西壁壁画构图分析

通过对傅先生和笔者对于同一问题不同观点的阐述,以实例向学生展现何为批评意识,何为批评思维中的“我向思维”。傅先生作为造诣深厚的古建筑研究专家,又对壁画进行过详细的描摹,首先会从严肃的历史研究视角出发,在“形制”的古建筑学术语境中进行探讨,提出初步判断,并严谨地留有余地,称其有待考证。而笔者作为一名对古建筑并无太多研究的普通建筑学者,对形制并不敏感。因叹服壁画的精美绝伦和构思巧妙,十分好奇画师是如何进行画面统筹和细节创作的。也就是说,笔者的分析更多出于对绘画创作过程的复原和想象,因此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之后再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就“前殿后楼”形制真实性的探讨而言,有学生认为不太可能为画家虚构,因为是在敕建寺院里的宗教体裁壁画。也有学生认为可能为虚构,理由是“如果真的是前殿后楼,那金朝皇帝上朝时不会有种被楼上的人盯着后脑勺的感觉吗?”然后有同学反驳之“也许金朝皇帝被人盯着后脑勺也无所谓呢?”学生的想法是朴素的,甚至都不在建筑学的语境中,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前者想表达的是前后两殿紧临而后高于前的做法不合礼制,而后者认为金人文化与汉人不同,对于礼制的遵循也许并不严苛。

这样的讨论也正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和预判时所希望看到的。对于理论研究而言,知识的厚度决定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但并非思考的先决必要条件。理论基础的薄弱不代表不可以进行批判性的思考。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锻炼之间应当是相辅相成、激发促进的良性关系,这也是本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

3 建筑理论教学的课程思政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对高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要求。建筑批评学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涉及历史观的树立、价值观的探讨,课程本身就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内核。因此,我们在“建筑评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中,结合知识点的讲授,也着重进行了思政内容的提炼和融入。比如在岩山寺壁画的讲解过程中就有很好的思政素材。

首先,现存文殊殿内壁画作于1167年(金大定七年)⑤,但画中除神佛形象外,全部人物均为北宋装束。这看似蹊跷,但或许是此壁画独特构图之原因所在。从画风及画工推测,此壁画作者王逵应当是北宋画院出身,而据院内现存金代碑刻记载,之后曾担任金朝的御前承应画匠。那么,他极有可能是随宋徽钦二帝一同被俘至金朝。待作文殊殿内壁画时,他年届六十八,业已退休。此殿壁画虽为私人恩主所捐,但在金朝敕建寺院内描绘前朝人事,似乎也是有一定风险的。所以,画家将绝大部分的篇幅用来刻画建筑、山水,甚至是留白,而将人物“藏”于其中。除佛像外,世俗人物形象均很小,身高仅指长左右,面部仅指盖大小⑥。殿内光线昏暗,不走近看实难辨别。画家也许正是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故国的追思。也就是说,“家国情怀”恰恰是理解这幅壁画的关键。

另一方面,本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我国宫殿建筑的发展演变历程。通过梳理,使学生了解从北宋汴梁宫城至金中都宫殿、元大都宫殿,再至明清故宫,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有着清晰的传承脉落,并在汲取不同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演变,这正体现了文化的兼容并包对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

此外,岩山寺壁画的发现过程也是中日友好的一段佳话。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后,两国间文化交流也随之复苏。1973年,日本文化部门提出五台山一座寺庙内的壁画非常精美,希望文化部门临摹并加以保护。按照线索,我国文保工作者几经周折在天岩村附近找到了岩山寺,搬开文殊殿里的饲草,使壁画重现天日⑦。以此为例,帮助学生树立“艺术无国界”的正确观念。

结语

在建筑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往往承担着双重角色——既是知识体系构建之砖石,又是设计思维开拓之泉源。理论课程除知识本体的传授外,思维方式的培养在当下更显重要。我系部的教学体系一直鼓励将理论教学更好地与设计教学相结合,并在课程之间进行融贯互通,本课程教学设计正是在这一方向的初步探索,将批评意识与思维的种子播种,期待在设计教学中能够有所结果。当然,如果有学生因此而对理论研究本身产生兴趣,并愿意循着教学指引的方向进行自我探究,那将是意外之收获了。

资料来源:

图2,4: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8fbe0a 0102xy9o.html;

图3:根据参考文献[2]绘制;

文中其余图表为作者自绘。

注释

①李泽厚先生在其《美的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一书中写道“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

② 因释迦牟尼出身古印度贵族,因此幼年及少年时主要生活在宫廷之中。所以画家才将其出家前的生平经历描绘在宫殿建筑之内,而出家后的生平故事被安排在宫殿之外的郊野背景中。

③依据南宋人楼钥所著《北行日录》和范成大的《揽辔录》记载,金中都宫殿中的正大殿——大安殿为十一开间。

④ 为佛教本生故事中的情节,讲述菩萨骑乘白象从天而降,托生释迦家族。

⑤ 傅先生也正是因此判断画中所绘宫殿建筑是以金中都宫殿为原型的。

⑥ 与画风体裁相近、但年代略早的高平开化寺壁画(作于北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左右)相比,岩山寺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尺寸明显小很多。

⑦ 该说法源自对山西省忻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资料组组长田雷的新闻采访,http://news.xinzhou.org/html/2012/ycgj_1107/3190.html。

猜你喜欢
傅先生宫殿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傅先生
神秘宫殿
壁画上的数学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记忆宫殿
一个白求恩式的人
——在傅炯业先生李梅英女士金婚庆典上的讲话
软笔的硬度
阿掘的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