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强 | Wu Yuqiang
社会的不断演进对当前国内小学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分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也已经很难满足教学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新时期国内教育模式更趋向于教学开放程度的提高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随之出现的各样教改旨在探索如何强化“素质教育”,通过借鉴国外“开放式教学”的实践经验,让国内的小学教学空间变得更加多元化,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初期培养,进而促使小学校园空间氛围逐渐演变为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例如,注重景观设计的作用,增加室内外交流空间的面积比重,增设室内外体育休闲空间,加强多空间之间的有机联系等方式均是实现小学教学空间多元化的有利手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教学密度相对较大的国家,转化需要通过高效集约的空间组织才能得以良好实施,因此建筑师们也正在积极探索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新型教学空间,使教育公共空间趋向弹性化、灵活化和多样化(图1~2)。
图1 教学模式的变革
近期在一些校园建筑设计的项目中,已经逐渐引入了空间集约化的设计模式。但作为城市公共建筑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为保证给学生创造一种更加安全、开放、舒适的学习交流环境,各种设计条件或规范也对小学校园的建筑设计提出了各种细化的设计要求,例如采光、窗台、栏杆、公共空间及教学空间设计等。这些要求对小学教学空间的组织模式及建筑形式进行了限定,小学校园的设计无法借鉴其他类型公共建筑的设计手法,使得小学校园的空间形态难于从建筑空间革新的角度去重新定义,这也给建筑师的设计过程带来了挑战。
集约化的概念历史上最早出现在2000多年前,着重强调土地的精耕细作和低成本经营。从宏观层面来讲,空间集约化的概念是在一定的城市空间中,把不同的建筑空间有序地组合成建筑综合体,即利用联系空间将多种不同的功能空间融合在统一框架下,形成统一整体的同时有效加强各空间之间的联系。而空间集约化校园设计则是在满足各种教学需求的前提下,在有限的用地内将各类空间高效地集中组织在一起以实现教学空间的多样化。
图2 教学空间的新模式
为更好地缓解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与教学空间需求的渐进扩展之间的矛盾,许多小学校园的空间设计更加趋于复合化与集约化。建筑师运用空间集约化设计理论对小学校园进行设计尝试和创新,不仅创造出具有新时期特色的集约型小学校园,形成新型校园设计语言,并从多种角度完成了对空间资源的高效整合。针对小学校园设计的特殊性,空间集约化设计理论的运用大大缓解了基于教学模式的开放化与用地紧张之间的矛盾,这无疑对我们将来的小学校园建筑设计的空间丰富性及多样化大有裨益,也有利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和交流空间氛围。
永安堂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参照和融合了空间集约化设计的概念。本项目位于武汉市汉阳区琴台大道以南,燎原路以东,占地面积19100m2,规划30班。基地所在区域用地较为紧张,周边现有多个高层住宅小区。校舍总建筑面积30394m2,其中地上17266m2,地下13128m2,绿地率35%,容积率0.90,建筑密度27.05%,停车位302个。该小学设置了200m环形跑道、100m六道直跑道、足球场、篮球场以及风雨操场等体育运动设施。整体空间设计紧凑,各空间通过学生活动连廊有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图3)。
图3 总平面图
集约式小学校园在形体规划上有序统一,因其能够将各种空间融入统一的建筑形象中,使整个校园呈现出“杂而不乱”的形态特征。整体布局不再沿单一轴线布置,而是将各功能区块更匀质、自由、拓扑地嵌入基地,有序地组织“图底”关系,赋予其多样化的空间内涵,空间层次更加丰富。
永安堂小学的整体规划设计中,规则的院落空间自然形成了自南侧校园主入口进入学校的视觉中心节点——两进景观空间院落;以教学功能为主体各功能建筑围合中心院落展开,并通过面向体育场的架空空间自由地穿插联系在一起,形成整体而高效的空间秩序序列。将教学模块与两个景观院落、体育场、篮球场等外部空间彼此交织串联,形成疏密有致的空间层次和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校园空间设计(图4)。
图4 西北鸟瞰图
基于用地紧凑、容积率颇高的场地客观条件,校园空间设计的处理手法是将各功能组合于多个合院聚落内。例如,永安堂小学的设计在总平面上利用两个矩形体块的错位叠合,围合出了两个面向教学区的内向型庭院。整个合院内与外兼容并蓄、室内外灵活穿插,丰富了空间效果。南北方向集约式布置教学用房,东西方向设置外廊或办公用房等辅助空间,各功能在立体院落中有机统一。两个合院的立体叠合促成了完形的视觉秩序,在满足教学分级独立性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立体平台局部架空为师生营造自由开放的共享场所空间。
复合院落式的空间手法作为作为聚落形态的产物,不仅强调院落空间的完整性,而且还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延伸到小学教育建筑空间上,正适应了班级划分和功能整合的需求。这样的院落组合不仅保证了各分区的相对独立,而且也因借其内向性特质体现了各功能区的有机联系(图5)。
图5 西南鸟瞰图
空间设计策略的探讨,即校园空间如何在集中的基础上有效组织各空间类型,更好地满足多样性需求。例如,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文体活动空间在小学校园中却占据了很大的功能板块,因而其矛盾尤为突出。一是用地不足导致无法满足小学生对运动场地的需求,二是难以创造多样化的学习交流空间,提高校园品质。
立体分层式的校园空间体系,其空间组织方式具有层次分明的特征,将公共活动区置于下层,中部的共享活动区则利用报告厅屋面营造出休憩平台,上部运用模数制的空间复制置入教学等静态功能。立体分层不仅使空间组织和设计语言较为生动,而且使规律而活泼的语言更加彰显其空间特质。同时,校园设计还从多维度很好地区分了集体类活动与班级式教学的行为需求,既保证了安静的教学环境,又尽可能为师生营造了一个灵动的生活场所。
永安堂小学在有限的用地上通过运用空间的集约化设计理念,将校园中最具活力的空间在各个方向上拓展,并借鉴延展、围合、架空等手段在教学区和辅助区之间介入公共场所,形成立体分层式的开放体系,即教学区、共享区、辅助区(报告厅、食堂、风雨操场)等的有机整合。此外,通过室内外活动空间的竖向分层叠合,即建筑主体与看台外廊的横向联结、地下活动空间场所的合理利用等方式来满足师生们对文体活动的需求(图6~7)。
图6 透视图
图7 剖面图
集约化小学通过合理配置不同需求在同一时空内的有机重叠,在限定空间内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无缝整合。交通空间作为小学校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设施,其效用性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学区与非教学区之间的良性互动。“通道”空间往往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交通功能,而基于多样化的诉求,其功能需求越来越向着复合化方向发展。建筑师们对交通空间利用的重新思考与定位,即考虑将交通空间设计成为容纳多种教学活动的多行为容器,有利于将其变成具有多重意义的复合公共空间。
永安堂小学的主楼东侧及北侧的车行道路连接着西北侧和东南侧两个地下车库出入口,使整个校园的车行系统沿外围设置并连通地下停车库,对内部步行系统并无直接干扰。这样,整个校园的交通流线系统便实现了高效复合的功效。此外,该小学的走廊及连廊设计融入了展示、互动、休憩、观看等多种功能,再结合诗意的装饰设计和有趣的景观设计,为师生们塑造出独特的复合型交通空间氛围和营造出良好的交流场所特征(图8)。
图8 二层平面图
本文基于空间集约化设计的相关背景及其理论基础,从概念、发展趋势、空间特征及策略等几个方面,结合永安堂小学的空间集约化设计实践,对空间集约化小学校园设计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理论的分析与梳理。同时,永安堂小学集约式校园空间设计,不仅融入了城市多元化的空间要素,并且蕴含了城市矩形院落公共空间属性。因而,无论从空间上还是形式上,该小学校园设计都是基于新型校园空间集约化设计理念的积极探索与创新。
资料来源:
图1~2:网络;
图3~8:设计团队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