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松梅 涂路琴 蔡榕
(1江西省南昌急救中心城南分中心 南昌 330000;2江西省南昌急救中心质控培训科 南昌 330038;3江西省南昌急救中心红谷滩分中心 南昌 330038)
创伤是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具有病情变化快、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2]。创伤治疗时间窗较短,采取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院前急救是指急救人员在有限的条件下对患者进行的现场救治、途中监护及转运。由于院前急救的时效性受路程远近、道路交通状况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急救人员常无法立即到达患者身边实施救治,如果第一目击者能在出诊医师的电话医疗指导下先采取及时正确的现场救护措施,将为后续医务人员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3~4]。本研究探讨出诊医师电话医疗指导急性创伤患者对院前急救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12月南昌急救中心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期间收治的急性创伤患者126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1~12月南昌急救中心采用出诊医师电话医疗指导院前急救期间收治的急性创伤患者126例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现场确认病因为创伤;对本研究知情,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院外已行相关处理者;现场确认死亡者。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其中观察组男65例,女61例;年龄25~68岁,平均(45.89±5.21)岁;受伤类型:刺伤44例,撕裂伤35例,钝挫伤47例。对照组男64例,女62例;年龄25~69岁,平均(45.92±5.17)岁;受伤类型:刺伤42例,撕裂伤35例,钝挫伤4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急救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接到120急救电话后迅速出诊,到达现场后急救小组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判断,立即实施抢救,采用常规心肺复苏、给氧、电除颤等院前急救,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抬至急救车,安全转运至院接受进一步治疗。观察组采用出诊医师电话医疗指导的院前急救:(1)加强出诊医师培训和指导。加强每位出诊医师培训及模拟实训,并行操作考核,让出诊医师熟练掌握电话医疗急救指导实施方案。(2)出诊医师接到调度指挥中心指令后,立即出诊,并用车载GPS电话回拨呼救者,给予相应电话指导,先稳定患方情绪,核实对方的地址,询问患者病情,采用沉着冷静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严格按照医疗急救指导方案路径予以指导抢救。具体如下:对于外出血患者,及时局部加压包扎,无条件者,可采用干净衣物或毛巾覆盖。内脏脱出或骨折外露者,尽量不要还纳,包扎时注意保护局部,避免再次受伤。针对颈部损伤者,严格限制活动,固定头部。断指(趾)患者,采用干净布包裹断指(趾),外套干净塑料袋,放入冰块内保存。
1.3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预后情况。治愈:受损躯干、器官和肢体功能恢复,未遗留并发症;好转:受损躯干、器官和肢体功能基本恢复,部分功能轻度障碍,未遗留并发症;致残:受损躯干、器官和肢体功能障碍,并遗留并发症;致死:治疗无效,临床诊断死亡。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126×100%。(2)记录两组确定性手术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3)发放急救满意度调查表,从急救技术、急救指导、急救时间和服务态度4个方面调查患者对急救满意度,每个方面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对急救工作越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确定性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确定性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确定性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确定性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 n 确定性手术治疗时间(h) 住院时间(d)对照组观察组126 126 t P 2.82±0.34 1.56±0.21 35.392 0.000 16.74±2.15 9.08±1.26 34.504 0.000
2.3 两组急救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急救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急救满意度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急救满意度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急救指导 急救技术 急救时间 服务态度对照组观察组126 126 t P 80.65±5.23 86.97±5.26 9.564 0.000 80.69±5.27 86.54±5.21 8.861 0.000 80.74±5.42 87.15±5.39 9.413 0.000 80.76±5.39 86.47±5.41 8.393 0.000
意外造成的创伤具有突发性、紧迫性、不可预测性和危险性。患者在短时间内遭受意外打击,常会出现心理适应不良,易产生恐惧、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加之急救知识和技能缺乏,往往造成患者、呼救者面对危机情况,出现惊慌失措、无从下手的状况,甚至采取错误处置措施,加重患者病情[5~6]。急救人员到达现场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之道路拥堵、院前急救资源不足等原因,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和急救有效时间相差甚远,急救人员常无法立即到达患者身边实施救治[7~8]。如何在院前及时实施正确救治、稳定患者病情、减少二次损伤发生是值得急救中心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目前,院前急救多是接电话、派车的“接线员”模式,人员队伍也不稳定,能力高低不一,未有对呼救者进行电话医疗指导的规范和要求。现代通信设施的普及,使利用120急救电话指导第一目击者参与院前急救成为可能。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救治前,出诊医师可通过电话安抚呼救者或患者的情绪,指导呼救者和患者自救互救,以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确定性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急救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出诊医师电话医疗指导能够提高急性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升急救满意度。在急性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中采取出诊医师电话医疗指导,通过加强出诊医师培训和指导,可有效提升其对电话医疗急救指导实施方案的掌握,及时、准确判断病情,并制定较完备、清晰、易于患者遵从的方案,保证院前急救的规范性、系统性[9]。电话医疗指导方案具备一定的优化预案和路径,通过电话与患者或目击者保持紧密联系,能够提前预知伤情与现场状况,在第一时间指导第一目击者及时有效开展针对性院外急救处理,以维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稳定,为后续急救人员赢得救治时间,减少再次损伤的发生,从而提高急性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10]。电话医疗指导加强与患者沟通,能够及时安抚患者紧张情绪,拉近与患者间距离,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出诊医师电话医疗指导在急性创伤患者中取得了一定应用效果,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急性创伤患者抢救效果受第一目击者操作技能、基础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尚需在今后研究中扩大样本量进行全面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探讨出诊医师电话医疗指导的远期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出诊医师电话医疗指导应用于急性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中,能够提升急救效果,有效挽救急性创伤患者生命,缩短手术治疗和住院时间,促进急救满意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