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属植物研究进展

2021-10-22 04:32谭春斌陈小林惠俊敏瞿显友高思佳王云红王计瑞张小梅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1年9期
关键词:桃苷杜鹃花槲皮素

谭春斌,陈小林,刘 翔,惠俊敏,瞿显友,高思佳,王云红,王计瑞,张小梅*,阳 勇**

(1.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三级实验室,重庆 400065;2.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5)

《中国植物志》记载,全球杜鹃花科植物约103属3350 种,国内有15 属,约757 种,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贵州、四川等地[1]。杜鹃花属植物在分类方面,因俗名混乱、育种繁琐,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化并且完整的分类研究。杜鹃花属植物化学成分亦非常复杂,主要含挥发油、黄酮类、香豆素类、萜类等化合物,这些成分在药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藏药“达里”(杜鹃花的一种)对水肿、水土不适、肺病、支气管炎等疾病具有很强的疗效,在《月王药诊》[2]中记载“达里主治隆病、赤巴病、泻培根病”。此外,一些有毒性的杜鹃花植物被开发成了天然农药,用于农田仓库害虫的防治与毒杀[3-4]。目前,杜鹃花属植物以中药、中成药、复方药等在临床上均有大量使用,大多数的杜鹃花有镇咳、平喘、抗炎抑菌等药理作用[5-8]。

尽管杜鹃花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存在以下问题需进一步解决:(1)杜鹃花化学成分与相对应功效需进一步明确;(2)杜鹃花毒性物质研究比较模糊;(3)杜鹃花质量标准需进一步完善。本文分别从杜鹃属的分类、化学成分研究、药理作用以及质量标准综述杜鹃花属的研究进展,以期能更有效、合理的利用杜鹃属植物资源。

1 杜鹃属的分类

杜鹃属的分类仍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杜鹃花的俗名混乱,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造成了杜鹃花属植物用药十分混乱。因此,杜鹃花在中医药或者藏药中的分类就显得十分重要。至今,研究者采用了形态解剖学、分子标记法、傅里叶红外检测法等对杜鹃花的分类进行了研究。

1.1 形态解剖学在杜鹃花分类中的应用

李明月等对苍山杜鹃与锦绣杜鹃进行了解剖构造研究,发现两者在木射线、导管弦向直径及射线导管间纹孔式存在巨大差异[9]。高晓宁等对‘蓝菌’、‘国旗红’、‘爱丁堡’、‘粉珍珠’进行解剖研究,发现他们的气孔面积、气孔密度、栏珊组织厚度等存在显著差异[10]。刘旭梅对11 种杜鹃花叶片进行解剖研究,发现可将栅海厚度比、气孔密度、叶脉厚度,作为各类杜鹃的代表性指标[11]。徐静静对15个杜鹃花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和形态学特征进行了分类研究,为杜鹃花物种品种分类提供了参考[12]。唐光大等对刺毛杜鹃、弯蒴杜鹃、东南杜鹃、毛棉杜鹃、凯里杜鹃的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叶表皮的细胞形状大小、表皮毛和气孔器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13]。曹晓娟对太白山5种杜鹃属植物进行了形态解剖学研究,发现可以通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以及可塑性特征进行区别[14]。余兴卫对杜鹃花属20种植物的叶片、叶中脉、叶柄或花瓣、花鳞片、花萼片、花梗进行了系统的形态解剖学研究,对杜鹃花属的演化关系、生态适应性,以及分类具有一定的意义[15]。

1.2 分子标记法在杜鹃花分类中的应用

王书珍等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ibonucleic ac⁃id-sequence,RNA-seq)对锦绣杜鹃进行研究,分析其存在的类型以及分布频率,这对杜鹃花属植物的分类提供了借鉴[16]。白霄霞等采用DNA 条形码归纳杜鹃花属植物的分类与鉴定等相关问题,发现利用DNA 条形码可有效解决杜鹃花属植物品种的鉴定[17]。李云飞对杜鹃花属85 个种进行了简化基因测序(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sequence,RAD seq),以马缨杜鹃基因组作为参考,对其进行基因分型、聚类与系统树构建,研究发现该方法可区分杜鹃花亚属和组内的大部分物种[18]。张哲玮等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山西省内野生杜鹃进行了分类研究,为今后山西省野生杜鹃的育种和开发提供依据[19]。 张越应用标记法对大王杜鹃进行了研究,为大王杜鹃资源开发利用和种质保护作出了一定的贡献[20]。肖政等人采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标记法研究了32 种杜鹃花,研究表明SRAP 分子标记技术能准确地分析杜鹃花属不同物种,以及其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21]。刘义梅运用DNA 条形码技术对杜鹃花属下亚属物种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与《中国植物志》的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该方法可用于杜鹃花种的分类[22]。徐静静综合采用微卫星基础分子标记(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两种技术对杜鹃花的亲缘关系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12]。

1.3 其他方法在杜鹃花分类中的应用

李彩霞[23]等则是通过摄影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定位等技术完成调查,具有调查、资料保存、数据交换查询等较为方便的特点,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按规程完成相应的资料整理和建档,用于植物种类的鉴定识别工作。程淑媛从杜鹃花野生种及品种的形态特征入手,辅助分子标记分析,探讨杜鹃花品种与野生种及杜鹃花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以“二元分类法”和《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为指导,初步建立杜鹃花品种分类体系[24]。罗庇荣等用傅里叶红外对杜鹃花的鉴定和分类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组分,根据傅里叶红外的差异能够快速准确的进行分类和鉴定[25]。1994 年,陈哗对杜鹃花叶进行了研究,并简单的阐述了分类的意义[26]。

2 杜鹃属化学成分

近年来学者对杜鹃花属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杜鹃花属挥发油、黄酮类、萜类、香豆素等(如图1~3)。尽管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系统化完整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图1 杜鹃属主要挥发油化学结构Fig. 1 Main essential oil in Rhododendron

2.1 挥发油

李明珠等对烈香杜鹃花和叶中挥发油进行了研究,发现叶含有44 种挥发油,花中含有58 种挥发油,GC-MS显示叶中主要是挥发油苄基丙酮(图1),含量高于54%,花的主要成分为桉叶油二烯,含量为8.74%[27]。周先礼等采用水蒸汽蒸馏对髯花杜鹃中挥发油进行了提取,发现其主要含有N-乙酰-1,2,3,4-四氢异喹啉、2-乙氧丙烷、3-甲基-6-叔丁基苯酚、3-甲基-5-苯基异噻唑、二苯胺、N-乙基-1,2,3,4-四氢萘等47 种挥发油[28]。王维恩研究发现青海杜鹃花花中挥发油非极性部分含有较多芳香物质,主要有泪柏醚、贝壳松-15-烯、贝壳松-16-烯、13-甲基-17-降贝壳松烯、咔哒烯、四氢咔哒烯、δ-杜松烯等;叶中挥发油非极性部分所含成分主要为正构烷烃、五环三萜类和甾烷类等[29]。张继对千里香杜鹃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提取,从叶和嫩枝中得到5-羟基-2-甲基苯甲醛、2-氟苯基异氰酸盐;5-乙基-5-甲基-环己酮、1-乙基-1-甲基-环己烷、4α -甲基-十氢萘、β-榄香酮、1,2,3,5,6,7,8,8α -八氢萘等挥发油成分[30]。赵兴红等对杜鹃花提取物采用冷却结晶,再用乙醚-石油醚重结晶,经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um,GC-MS)鉴定并得到挥发油愈创木醇[31]。姚晶等从千里香杜鹃叶中鉴定出24 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含量较高的是β-蒎烯、α-蒎烯、月桂烯[32]等。刘灏等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在雪层杜鹃中获得挥发油成分:δ-杜松烯、α-杜松醇、顺,反-合金欢醇、香芹酚甲醚、α-杜松醇异构体[33]。李兆琳等从樱草杜鹃的叶和枝中提取得到65 种挥发油,鉴别出如β-桉叶油醇、α-蒎烯、莰烯、β-蒎烯、α-松油烯、α-柠檬烯、α-愈创木烯、β-甜木药烯等成份[34]。马学毅等从滇白珍珠中得到水杨酸甲酯(99.66%)、正己醛(0.03%)、反式-2-已烯醛(0.16)、正己醇(0.03%),以及痕量雪松脑等挥发油[35]。张莉娟等从头花杜鹃叶中鉴定出30 种挥发油,主要含有:α-蒎烯(25.32%)、β-蒎烯(19.90%)和6,8-吡啶并[3,4-d]嘧啶-4(3H)-酮酸盐(7.45%)等[36]。

2.2 黄酮类

马强等从羊踯躅(黄花杜鹃)果实中分离得到杨梅素等11 种黄酮类化合物[37]。张烊烊等从金背杜鹃叶中分离提纯到了:槲皮素、金丝桃苷、3,7-二甲氧基-5,3’,4’-三羟基黄酮、乌苏醇、(R)-杜鹃醇-2-O-β-D-吡喃葡萄糖苷、4’-甲氧基-5,7,3’-三羟基黄酮、广寄生苷、廖属苷、(+)儿茶素等黄酮类化合物[38]。张梅对锦绣杜鹃与白杜鹃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两者含有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广寄生苷、槲皮苷、槲皮素锦葵花素戊糖苷、杨梅黄素3-鼠李糖苷、槲皮素-3-半乳糖苷、槲皮素-3-O–阿拉伯糖苷、槲皮素-3-鼠李糖苷、槲皮素等[39]。吴丽媛等运用特征性颜色反应、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质谱(Mass spectrum,MS)等对浅红毛叶杜鹃花进行了研究,发现槲皮素3-鼠李糖苷、槲皮素3-葡萄糖、槲皮素3-半乳糖苷、杨梅黄素3-鼠李糖苷、杨梅黄素3-半乳糖苷等黄酮类化合物[40]。吴奶珠从藏药樱草杜鹃花中分离得到10 个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3-O-刺槐双糖-7-O-葡萄糖苷、反-花旗松素-3-O-反鉴吡喃阿拉伯糖苷、杨梅素-3-O-β-D-吡喃木糖苷、棉花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金丝桃苷、槲皮素、双氢槲皮素、表儿茶素、杨梅素、双氢杨梅素[41]。周先礼等从髯花杜鹃叶中分离出了槲皮素、杨梅素、杨梅素-3 素、杨梅素、杨梅素吡喃木糖苷、金丝桃苷等黄酮类化合物[42]。付晓丽等从满山红中得到了β-谷甾醇、槲皮素、金丝桃苷、槲皮素-3-O-桃苷、槲呋喃木糖苷、齐墩果酸等黄酮类化合物[43]。李雪峰等从樱草杜鹃中得到了10 个黄酮类化合物:杜鹃素、4,7,5-三羟基-8-甲基黄烷酮、二氢山柰酚、异鼠李素、槲皮素、陆地棉苷、瑞诺苷、(2R,3R)-花旗松素-3-O-ɑ-3-O 吡喃阿拉伯糖苷、(2R,3S)-花旗松素-3-O-ɑ3-O 吡喃阿拉伯糖苷、(2S,3R)- 花旗松素-3-O- ɑ-3-O 吡喃阿拉伯糖苷[44]。黄辉强等采用(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um,UPLC/Q-TOF-MS)从紫花杜鹃中鉴定出了以下黄酮类化合物: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杨梅素-3′-O-β-D-吡喃木糖苷、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广寄生苷、槲皮苷及槲皮素[45]。杨书慧等[46]与赵磊等[47]从秀雅杜鹃中鉴定出了2S-4,5,7-三羟基黄烷酮、(2R,3R)-(+)花旗松素、扁蓄苷、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金丝桃苷、槲皮素、( 2R,3R)-(+)-二氢槲皮素、(2S,3S)-(-)-二氢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 2R,3R )-(-)-二氢槲皮素-3-O-β-D-木糖苷。杨鸣华等从露珠杜鹃花中分离出了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山柰酚-3-O-β-D-半乳糖、槲皮苷、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48]。戴胜军等从烈香杜鹃中得到了8种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异鼠李素、金丝桃苷、仙人掌苷、陆地棉苷、山柰素-3-β-D 乳吡喃糖苷、杨梅皮素-3-β-D 吡喃木糖苷和(6′-O-对羟基苯甲酰基)金丝桃苷[49]。戴胜军等进一步从烈香杜鹃中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花旗松素、广寄生苷、槲皮素-3-O-6-D-吡喃木糖苷、槲皮苷、蓼属苷、槲皮素及4-吡喃半乳糖苷[50]。Hironobu Takahashi 等从杜鹃花中分离得到19,24-二羟基-12-en-3-one-28-oic 酸和7-O-en-3 阿哌呋喃基-(1-fwdarw-6)-fwd 吡喃葡糖醇两种黄酮类化合物[51]。彭晓春等从湘西杜鹃花根中分离出了槲皮素、山奈素、金丝桃苷等6个黄酮类化合物[52]。Chosson 等从杜鹃花叶和花中分离得到了8 种黄酮类化合物:金丝桃苷、杨梅素3-O-化合半乳吡喃糖苷、山奈酚3-O-(6′-O-乙酰基)-葡萄糖苷、槲皮素3-O-(6′-O-乙酰基)-葡萄糖苷、槲皮素3-O-(6′-O-乙酰基)-半乳糖苷、槲皮素3-O-(3′,6′-O-二乙酰基)、槲皮素奈酚桃苷、杨梅半乳糖苷、反式紫杉醇-3-O-醇槲阿拉伯糖苷和顺式紫杉醇-3-O-顺式阿拉伯吡喃糖苷[53]。胡梅等[54]从皱皮杜鹃种分离得到了山柰素-3-O-阿拉伯糖甙、蓼属甙、山柰素、槲皮寨、(+)-儿茶素。部分黄酮类化合物结构见图2。

图2 杜鹃属主要黄酮类化学结构Fig. 2 Main flavonoid in Rhododendron

2.3 有毒成分

现存最早记录杜鹃花有毒的文献是《本草纲目》,记载了杜鹃花科中的羊踯躅毒性。1882 年,研究者从日本马醉木叶中分离出了有毒成分Asebo⁃toxi[55]。1957 年学者发现杜鹃花中的二萜类木藜芦毒素I(GrayanotoxinⅠ)是一种有毒成分,其结构到1970年才被鉴定出来[56-57]。研究表明杜鹃花科植物中的有毒成分毒性大,结构特殊,是一种较为专一的神经细胞毒素。

量子化学计算在杜鹃花中的应用对寻找杜鹃花中有毒成分提供了一定的方向[58-59]。陈常英等[58]对杜鹃花科植物有毒成分进行分离得到了,Rhooan⁃thin(花团素)、AsebotoxinⅢ、RhodojaponinⅢ、Rhodo⁃japoninⅤ、GrayanotoxinⅢ、RhodojaponinⅡ、Rhodo⁃molleinⅠ、GrayanotoxinⅡ、RhodomolleinⅢ共9 种有毒物质,对他们的电子结构与构效关系采用量子化学计算处理,从理论上解释了部分有毒化合物的电子结构与毒性之间的关系。季小慎等对杜鹃花植物毒素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59],从理论上说明了杜鹃花中团花素毒性高于梫木毒素以及6-O-丙酰基日本杜鹃素Ⅲ高于日本杜鹃素Ⅱ的原因。

李蓉涛等将杜鹃花科植物毒素分为木黎芦烷类二萜,木黎芦酚类二萜,二萜苷等3 类,他们从美丽马醉木、云南金叶子、棕背杜鹃、马缨杜鹃、南烛和碎花6 种杜鹃花属植物中得到了11 种木黎芦烷型二萜毒素,2 种木黎芦烷型二萜苷毒素,1 种木黎芦酚型二萜毒素等有毒化合物[60]。王伟光在美丽马醉木和碎米杜鹃花中分离的到木藜芦烷型二萜毒素等毒素,主要含有Pierisformosines K-P、Pieris⁃formosines M-P 、GrayanotoxinⅩⅫ、5,6-异丙叉氧基木藜芦毒素-Ⅰ、5,6-异丙叉氧基木藜芦毒素-V等有毒性的化合物[61]。巩红冬对甘肃杜鹃花科植物的有毒性研究中发现,杜鹃花科中的杜鹃花属种有毒植物种数最多,包含了8 种,其中包含了张口杜鹃、多鳞杜鹃、头花杜鹃、照百山、美容杜鹃、凝毛杜鹃以及研究较多的烈香杜鹃与陇蜀杜鹃[62]。程东美等用黄杜鹃的甲醇提取物对仓库的三种害虫的毒杀实验中,其结果表明黄杜鹃中的甲醇提取物中含部分物质对仓库害虫具有毒杀作用[63]。姚禹民等发现羊踯躅含有闹羊花毒素Ⅲ为代表的二萜类成分是羊踯躅主要的毒性成分,同时具有抗炎活性[64]。张莉娟等发现头花杜鹃叶挥发油对烟草甲、赤拟谷盗和嗜卷书虱均具有较好的毒杀作用[65]。李润乐等研究发现烈香杜鹃的挥发油对多房棘球蚴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66]。

2.4 其他成分

杜鹃花中含有二萜类的化合物:杜鹃花色素I,杜鹃花色素A,杜鹃花色素XII,杜鹃花色素C,灰毒素II,杜鹃花色素XIX,杜鹃花色素B,杜鹃花色素XI(III),杜鹃花色素XIII,灰色毒素I,灰色素毒素III,杜鹃皂苷II,杜鹃花皂苷III,杜鹃花色素IX,杜鹃花色素X,仲横突内酯A,仲横蛋内脂B,仲横蛋内脂C,仲横蛋内脂D,卡尔玛醇,杜鹃花胶XIV,杜鹃花胶F 等多种物质[67]。此外,杜鹃花中还存在香豆素类化合物[68]。部分萜类化合物结构见图3。

图3 杜鹃属部分萜类化学结构Fig. 3 The terpenoid in Rhododendron

3 药理作用

杜鹃花属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镇咳、平喘等药理作用,民间常用作草药内服和外用。

3.1 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1971 年广东省慢性气管炎研究小组对杜鹃花的临床使用进行了统计,得出结论:杜鹃花对镇咳作用明显,祛痰作用次之,平喘效果较差[69]。黄帆等研究表明紫花杜鹃煎剂、紫花杜鹃黄酮与甲素对小鼠止咳作用较好[70]。程凯等用紫花杜鹃等物质制备了一种润喉止咳糖,对咽源性咳嗽、支气管炎效果良好[71]。牛峰认为满山红中的黄酮类物质金丝桃苷、异金丝桃苷具有祛痰止咳作用,二氢黄酮类物质槲皮素、杜鹃素、8-去甲杜鹃素、杜鹃黄素(azaleatin)、黄杉素等也具有止咳作用[72]。

3.2 抗炎抑菌作用

胡耶芳等在研究滇白珠时发现包括水杨酸甲酯糖苷类、黄酮类等在内的83种成分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8]。姚禹民等对羊踯躅的活性成分进行了体内外抗炎活性评价,发现闹羊花毒素Ⅲ为代表的二萜类成分是羊踯躅主要的抗炎活性成分,同时也是毒性成分[64]。刘兵等[73]对锦绣杜鹃分别采用甲醇冷浸、乙醇回流和微波萃取,制备浸膏后再分别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水萃取得到不同极性成分,研究发现水层中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徐宝贵等[74]对锦绣杜鹃的抗炎抑菌的有效部位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甲醇冷浸法获得的粗提物的抗菌活性最佳;乙酸乙酯萃取组分的抗菌效果最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蒲燕等对满山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满山红提取物对小鼠有抗炎作用[75]。李雪峰等研究发现烈香杜鹃乙酸乙酯和乙醇提取物在抗炎方面有良好的药理作用[76]。任茜等对30 种杜鹃进行了抗菌实验,结果显示30 种杜鹃对8 种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77]。此外,羊踯躅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显著,曾凡波等研究发现羊踯躅根对大鼠急性关节肿胀、兔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棉球肉芽肿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78]。牛峰研究表明满山红中的黄酮类物质山奈酚具有抗菌消炎作用[72]。

3.3 降压、利尿作用

秦小江[79]课题组研究发现,杜鹃素具有降血压的功效。洪令煌等[80]证实了八厘麻毒素对“妊娠高血压性病变”的降压效果明显。刘助国等[81]明确了杜鹃素Ⅱ具有速降血压的作用。乔喜勤[82]、王喜军等[83]认为越桔植物具有利尿功效。冯志舟认为杜鹃花毒素具有降低血压减慢心率的作用[84]。牛峰认为满山红中的黄酮类物质萹蓄苷具有利尿作用[72]。

3.4 对心血管保护作用

研究表明,杜鹃花黄酮对离体大鼠心脏I/R 损伤具有保护作用[85]。陈刚等[86]对杜鹃花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部分内容提到了杜鹃花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程小龙[87]研究发现,杜鹃花总黄酮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郭岩[88]发现映山红中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3.5 镇痛作用

宋小平等[89]对杜鹃花中总黄酮镇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总黄酮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蒲燕[75]等对满山红的镇痛药效物质进行提取,再经过小鼠实验,结果显示满山红的水提取物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周俊飞[90]、张梦洁[91]研究表明羊踯躅在医药工业上常用于镇痛药。孙学蕙等认为正透骨香能够治疗胃寒疼痛等证[92]。 何婷等[93]利用MCI-Gel CHP、AB-8 大孔吸附树脂、薄层色谱等对滇白珠抗炎镇痛活性部位(ARF)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得到了12种具有镇痛的化合物结构。

3.6 杀虫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黄杜鹃有强烈的毒性。程东美[3]等人使用黄杜鹃中的闹羊花素-Ⅲ进行了防治斜纹夜蛾幼虫的盆栽试验和黄杜鹃花甲醇提取物进行田间小区的防治试验,结果表示黄杜鹃有明显的防治害虫作用。段晓明[4]等人探讨了黄杜鹃叶提取物对幼虫的触杀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黄杜鹃叶的乙醇总提取物对榆白长翅卷蛾5龄幼虫有较好的触杀活性,死亡率为87.17%。

3.7 其他作用

胡浩斌[94]研究表明烈香杜鹃的高级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具有润肠、致泻的作用。烈香杜鹃的挥发油成分D-柠檬烯具有较强的溶解结石功效,同时还能抑制肿瘤的发生[95]。

4 质量标准

现有文献对杜鹃属植物的质量标准研究较少,仅在2015 年版《中国药典》[96]里收录有杜鹃花属植物满山红的质量标准。杜鹃花属的植物作为藏药或者中药,引起了医疗界的广泛使用。然而,中药的内在质量多依靠药材地道性、药师经验性来评判,主观性较强,缺乏有效的检验方法及被国际认可的客观标准和规范,没有办法保证质量的可靠性,稳定性,均一性[97]。因此,一个杜鹃花类植物的质量标准在临床应用上尤为重要。

2003 年杨瑶珺以杜鹃素为指标建立了满山红药材的质量标准,对不同溶剂和不同超声时间的选择试验、精密度试验、重现性试验、稳定性试验和加样回收试验进行了研究[98]。2003 年张湘东以广东紫花杜鹃的嫩枝制备成了紫花杜鹃胶囊,同时以槲皮素、金丝桃苷为标准对胶囊采用薄层层析法进行了鉴别,以槲皮素为标准进行了HPLC 含量的测定[99]。2009年黄辉强采用UPLC/Q-TOF-MS 对广东与广西的紫花杜鹃进行了质量标准研究,并建立了紫花杜鹃的质量标准,这为紫花杜鹃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45]。2011 年贾建明等对紫花杜鹃以槲皮素、金丝桃苷为标准物进行了质量标准研究,为紫花杜鹃的质量标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100]。2011 年吴丹慧对锦绣杜鹃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相关的指纹图谱,同时以槲皮素与杜鹃素为指标建立了薄层鉴别与HPLC 含量测定的方法,这对锦绣杜鹃的质量标准控制提供了依据[101]。2012 年张枝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分析法(High performame liquid chromatography-scattering detector, HPLCELSD)测定了闹羊花中Rhodojaponin Ⅲ、Ⅳ的含量,制定闹羊花的质量标准[97]。2014 年黄宇等以金丝桃苷、槲皮苷为指标对藏药杜鹃花进行了质量标准研究,建立了显微、薄层、HPLC 含量测定等标准,可用于藏药杜鹃花的质量控制[102]。2014 年姜秋风对藏药杜鹃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质量标准研究,对杜鹃花的花、叶进行了显微与薄层鉴别(Thin layer chromatorgraphy,TLC),以金丝桃苷、槲皮素、杜鹃素为指标进行了HPLC 含量的测定,为藏药杜鹃花的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103]。

5 总结与展望

杜鹃花属植物拥有较多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是现有对杜鹃花属植物研究不够系统。在今后的研究工作,应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杜鹃花属植物分类方面。现杜鹃花属的分类研究已经采用现代技术,基本能辨别其亲缘关系,但现有对杜鹃花属的分类大多仅限于某些大类或在某大类下属的亚属进行分类研究;没有科学合理的、统一的品种分类标准以及命名规范;分类体系缺乏相应的馆藏标本。

(2)杜鹃花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方面。学者对杜鹃花属植物成分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其成分复杂,生物活性化合物较多,十分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之间的关系缺乏较系统的研究,因此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杜鹃花属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杜鹃花属植物在质量标准方面研究较少。完整的质量标准能为此类药物在临床运用上更加方便且有价值。

猜你喜欢
桃苷杜鹃花槲皮素
杜鹃花开
待到杜鹃花开时
杜鹃花
山楂叶金丝桃苷对高糖诱导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哦,杜鹃花!
金丝桃苷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ATP酶活性和Cx43、Kir2.1表达的影响
金丝桃苷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以及侵袭的影响
槲皮素改善大鼠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
HPLC法测定蒙药材文冠木中金丝桃苷的含量
槲皮素诱导MCF-7细胞凋亡及其与Fas/FasL通路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