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交河煤矿2-2-601工作面采空区防灭火技术研究与应用

2021-10-22 06:25张建华
煤矿现代化 2021年5期
关键词:管路采空区灌浆

张建华

(霍州煤电集团三交河煤矿,山西 洪洞041600)

1 工程概况

霍州煤电集团三交河煤矿2-2-601工作面位于978水平六采区南翼,其西侧为实体煤,南端为实体煤,北端邻六采区皮带巷。工作面最大埋深约296 m,开采2-2煤层,煤层厚度1.03~2.76 m,平均厚度2.06 m,直接顶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2-2-601工作面走向长度约1 800 m,倾向长度253 m,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通风方式为“U”型通风。根据矿井地质资料可知,2-2煤层属自燃煤层,煤层自燃等级为Ⅱ级,现为防止采空区出现遗煤自燃现象,特进行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的分析及防灭火方案的设计。

2 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

为掌握2-2-601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规律,现采用预埋束管的方式进行采空区内气体成分的检测作业,检测范围为工作面250 m,测点每间隔50 m设置1个,本次检测方案共计布置10个测点,其中采空区进风侧和回风侧布置6个,工作面及回风顺槽布置4个测点。

测点采用预埋束管的方法进行采空区内气体的抽取与检测,每根束管负责监测一点的气体,不同束管之间通过颜色不同来区分测点位置,探头采用直径8 mm的过滤式探头,布置探头时将其抬高0.5 m以防止积水堵塞束管,埋管及探头布置见图1。

图1 埋管及观测探头布置形式示意图

在工作面回采期间,通过对采空区内气体的持续观测,能够得出随着采空区进风侧与回风侧氧浓度、CO浓度与采空区深度间的曲线图见图2。

分析图2可知,随着埋入采空区深度的不断增大,采空区进风侧与回风侧的氧浓度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其中进风侧埋入采空区深度0~100 m的范围内,氧浓度的下降幅度较低,当埋入深度大于100 m时,氧浓度的下降速率开始逐渐增大;回风侧在埋入采空区0~70 m的范围内,氧浓度的下降幅度较低,当埋入深度大于70 m后,氧浓度的下降速度开始逐渐增大;据此可知采空区回风侧氧浓度的下降速率高于采空区进风侧,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采空区上方为主要的漏风通道,在风流的作用下,采空区上方的氧气浓度较高,即导致采空区上方氧浓度高于采空区下方。

图2 采空区氧浓度、CO浓度-埋入采空区深度曲线图

根据煤层自燃理论[1-2],结合2号煤层特征确定采用CO作为衡量遗煤自燃的指标时,当CO浓度高于24×10-6,即代表遗煤具有自燃危险性;分析图2可知,采空区进风侧与回风侧在氧气浓度>10%时,CO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据此可知,采空区在常温状态下,氧气浓度在10%左右时可有效抑制采空区浮煤的自燃现象;在氧气浓度低于5%时,采空区内的CO浓度便开始逐渐降低。

另外从图3可看出,随着工作面回采作业的进行,测点埋入的深度不断增加,在采空区0~90 m范围内CO浓度相对较低,当埋入深度在90~150 m范围内时,该区域CO浓度相对较高,O2浓度基本在10%~18%范围内,氧气浓度能够为遗煤氧化提供供养条件,进而导致遗煤自燃氧化速度较快,最终表现为CO浓度较大,最大峰值达到33×10-6;在采空区进风侧110.8 m深度和回风侧87.6 m深度后,采空区内氧气含量不断下降,而CO浓度开始逐渐升高,即可大致判定为采空区进入了氧化升温带。

根据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划分方法及步骤[3-4],结合实测气体数据,最终可确定采空区散热带主要分布在距工作面10~100 m范围内,采空区进风侧由于漏风的影响,导致散热带在中部相对较浅,约为95 m;窒息带分布在距离工作面155~165 m范围内,其中进风侧为165 m、回风侧为137 m,采空区中部为160 m,即采空区进风侧、中部、回风侧氧化升温带的宽度分别为55、50、50 m,具体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见表1,自燃“三带”分布规律见图3。

表1 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范围数据表

图3 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图

3 防灭火方案及效果

3.1 防灭火方案

根据2-2-601工作面的地质条件,结合上述采空自燃“三带”的分析结果,确定采空区防灭火方案为封堵漏风+注氮降氧+黄泥灌浆相结合的方案,具体防灭火方案各项技术措施如下:

1)封堵漏风。在工作面回采期间,进风巷和回风巷两端头采用堆积沙袋进行端头的封堵,沙袋墙的宽度为巷道的宽度,高度应大于600 mm,并确保沙袋墙接顶接帮严实,沙袋墙在采空区进风巷和回风巷端头每间隔50 m布置1道,沙袋墙堆设完毕后,在墙体表面喷涂高分子材料,以保障墙体的密封效果,在进风巷区域墙体堆设时,提前预埋好注浆管路,具体布置形式如图4所示。

图4 回采巷道端头封堵漏风示意图

2)注氮降氧。工作面回采期间进行采空区注氮作业,以有效降低氧气的含量[5-6],注氮采用交替注氮的方式,交替迈步距离为25 m;注氮管路布置在进风巷内,其中进风侧的注氮管路大于50 mm,当注氮管路埋入采空区25 m后,即可开始注氮作业,并进行第2趟管路的铺设,当第2趟管路埋入采空区25 m后,即可停止第1趟管路的注氮,开启第2趟管路进行注氮作业,如此反复进行注氮作业,具体注氮管路布置形式如图5所示。

图5 注氮管路布置形式示意图

3)黄泥灌浆。根据2-2-601工作面赋存条件及开采特点,在回风顺槽内每间隔40 m布置1趟灌浆管路,管径大于100 mm,灌浆采用随采随灌的方式,浆液采用黄泥浆,灌浆系统主要包括浆液制备、运输、和灌注,黄泥浆在矿井地面设置灌浆站,由地面搅拌站搅拌完成后,通过灌浆管路将黄泥浆输送至采空区回风顺槽灌浆点位置,具体灌浆系统见图6。

图6 灌浆系统示意图

3.2 效果分析

工作面采用上述防灭火方案后,通过束管监测系统的持续监测,结合人工测试的方式,对采空区内气体进行3个月的监测分析,能够绘制得出采空区CO含量与埋入采空区深度的曲线图,具体见图7。

图7 采空区CO含量曲线图

分析图7可知,随着工作面回采作业的进行,采空区的CO含量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CO含量的最大值为18×10-6,未超过24×10-6,CO含量较高的区域出现在埋入采空区290~321 m的位置处,该区域由于埋入采空区过深,采取的防灭火措施基本无法扩散至该区域,但当埋入深度大于321 m后,由于上覆岩层在自重应力作用下逐渐压实,该区域的氧气含量逐渐降低,进而出现CO含量又逐渐降低的现象。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当工作面采空区采用上述防灭火方案后,有效减缓了采空区内遗煤的氧化,防止了采空区出现自燃现象。

4 结论

根据2-2-601工作面赋存情况及开采特征,采用采空区束管监测的方式进行自燃“三带”分布规律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采空区进风侧、中部、回风侧氧化升温带的宽度分别为55、50、50 m,设计采空区采用封堵漏风+注氮降氧+黄泥灌浆相结合的防灭火方案,实施后的CO含量分析结果可知,该方案有效抑制了遗煤的氧化,确保了采空区内无自燃现象出现,为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猜你喜欢
管路采空区灌浆
高等级公路采空区路基处理措施分析
露天矿地下采空区探测与综合整治技术研究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
敦德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后采空区的治理
谷子灌浆期喷施硫酸锌增产
浅谈设备基础二次灌浆
基于CAE仿真的制动管路设计
液压管路系统随机振动下疲劳分析
大面积超厚层灌浆料施工工艺
小满过麦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