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作为乡村振兴重要内容之一的文化振兴实际发展缓慢,因此还未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临投入资金较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人才匮乏,管理机制陈旧;文化建设主体单一,农民主体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共同组成乡村文化振兴需要突破的困境。本文在分析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农村公共文化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2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需要建设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惠及人民的文化工程、开展大众参与的文化活动等。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乡村还未实现全面振兴正是因为农村的文化建设跟不上。在脱贫攻坚取得成功的前提下,乡村振兴战略还需进一步落实,因为在实现物质脱贫后,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才能进一步展现乡村振兴战略效能。所以,农村建设更需要加强公共文化的建设。
1 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价值
文化振兴需要建设完善、灵活、高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由它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的文化权利、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同时,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对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培育有文化有思想的农民、推动农村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实现党和国家对农村的高效治理、发挥乡村振兴的制度优势具有重大意义。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源远流长,能不断传承发展,在于中华文化是其发展的最深层次动力,也是最重要的血脉。文化在新时期下的地位越发重要,其不仅能带动经济发展,而且也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做的事情,农村经济需要农村公共文化的支持和引领。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想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向好发展,需要解決的关键问题是要建设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大力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农民保护并传承本土优秀文化,强化其对本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只有村民们在思想上统一了,才能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1.1 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高速、高质量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出现了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丰富化,这就需要政府为满足农民需求建设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通过搭建农村书屋、棋牌室、戏迷乐园等吸引农民阅读书籍、开展娱乐活动、观看京剧电影等。通过参与这些文化活动项目,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得到了满足,其文化权利也得到了基本保障。
1.2 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
要提高农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可度,应在农民的思想道德方面下功夫。在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大力开展有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党员先进事迹、介绍政府出台的关于农村发展的政策文件等活动,通过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开展,在广大农民中奠定党和国家领导的文化基础,加强农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和信任。
2 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自实施以来,国家对农村问题给予了充分重视,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乡村振兴进入了关键阶段,因而农村的文化建设也有了机遇。在国家政策照顾下,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获得了支持,在制度方面具有优势,这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更具效能;同时,国家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财政拨款,使乡村有相应的资金去建设;国家还通过福利政策积极引导人才深入农村,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优良人才。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需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思想动力。然而,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还不尽如人意,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还面临一些困难。
2.1 投入资金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资金充足是一个地区得以顺利开展建设工作的基础,而农村相较于城市来说,本身基础不好,同时不具备良好的经济文化条件。农村建设的第一要义是进行经济建设,这一选择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拥有的资金并不充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环境艰难,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只能为其提供基本资金保障,后续的供给大都难以保证,更别说持续维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同时,由于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文化服务建设资金投入相当少,甚至出现文化建设资金移作他用的情况,这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经费欠缺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存在设施单一、设施不足、设备陈旧等问题。
2.2 服务人才匮乏,管理机制陈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人才匮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外两方面。一方面,在岗人才存在年龄大、学历低的问题,在工作上就表现出思想固化、观念守旧,无法在农村文化各项工作的建设和创新上起到引领作用。专业知识的缺乏和文化素养的低下,使这部分工作者在队伍中难以顺利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甚至个别工作者对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在缺乏高素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人才的背景下,急需高素质、强专业且愿意投身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青年人才。可是,城市化的推进使年轻人更向往城市,更愿意进城谋发展,于是大量青年人离开农村,农村只有留守老人和儿童,“空心化”“老龄化”成为农村现状[1],这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才的招募陷入无人可用、无人可招的困境。
在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同样存在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和陈旧等,这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相关部门职能交叉、人员冗杂,部门之间协作不够,工作效率大幅降低。第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竣工后,缺乏后续强有力且持续的监督,导致多数文化活动场地的基础设施设备被磨损、被破坏,增加了维修基础设施的成本。
2.3 文化建设主体单一,农民主体意识淡薄
农村公共文化发展落后的内在原因是作为主体的农民,公共文化意识淡薄,缺乏积极性和传承责任感[2]。长期以来,政府都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角,农村公共文化可以说是政府出资发展起来的文化,而农民一直处于被动的文化接受地位,他们缺乏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这是因为农民的社会地位一直都处于劣势,生活的压力使他们对于经济财富的追求远大于精神文化,这就造成如今农民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漠视,其对政府营造的文化氛围也缺乏兴趣,认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无利可图浪费时间,自己无须主动参与其中。
同时,囿于经济条件,政府在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向大众提供的文化产品都具有普遍性,基本上难以满足不同农民群众的个性需求。另外,政府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也存在浪费资源、形式主义、应付主义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农民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怨怼和对政府的不信任也日渐加深,使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最终深陷于内部缺乏权威、外部弱化权威的双重困境[3]。
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3.1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设施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充足的资金投资是极为必要的。首先,政府要改革财政体系,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要在资金投入比例上得到体现,设立专项资金,依靠专项资金来畅通公共服务资金的渠道,打开资金链后,保证有资本开展文化建设。其次,要建设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外部投资是维系其长久生命力和繁荣的关键,政府部门在吸引企业投资方面也要下功夫。对此,政府要主动承担起吸引社会力量和企业资本投身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责任,可以通过发行服务债券、出台相关税收减免政策等方式。最后,作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体的农民也要大力发展产业,以保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持久性。只有提升农村文化生产力,才能畅通投资渠道,吸引社会人士和企业资本家。
3.2 建立人才任用引进新机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人才的引进和任用。
第一,需要完善岗位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对于在岗的建设人员来说,其要起到创新和引领作用,要由他们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基本的组织保障。所以,要对在岗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进行教育培养,健全基层党员、干部的考核激励机制,使其能接受群众监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而把乡村振兴这一制度优势转化为农村基层的社会治理效能。同时要按文化建设项目分级、分指标地对在岗建设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指标验收建设成果,再接受农民的监督,以此评定在岗人员是否切实起到引领作用,是否创新性地为群众干实事,选出为农民群众服务的好干部、好党员。
第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需要政府大力引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出现了许多吸引乡贤回乡的人才引进政策,乡贤作为社会力量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支撑作用。在乡村振兴制度优势的推动下,许多农村都实行了乡贤返乡创业等政策,吸引了更多有文化有抱负的乡贤回到乡村,建设乡村[4]。在他们的引领下,当地群众也能对文化建设增添一份认同感,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建设,进一步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3.3 创新建设管理机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需要革新。首先,要让相关领导革新理念,用先进理念指导现实行动。要增加相关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课程,要让各级领导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让领导、干部认识到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不匹配,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展开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把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当地的重要民生工程,并在县乡考评中提高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县乡两级政府积极主动地完善管理机制[5]。加强各部门的相互合作,共同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各司其职,规避部门越位、越权的不良现象。
其次,要提高文化建设基础设施等资源的利用率,开展后续监督和修理工作。为此,首要考虑的是农民的文化需求,基层干部可以通过调研和走访来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为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同时,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后,要组织相应人员开展监督和管理工作,及时修理损坏的设施,避免浪费。
3.4 增强农民文化自治主体意识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农民进行农村文化消费,需要农民主动提升思想境界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僵化落后的服务机制使农民深陷被动境地,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始终缺乏自主性和自治性。由政府主导创造的“外送型文化”在实际的文化生活中难以满足农民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政府作为第一文化组织建设者,要创新服务机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增强农民自我服务的意识。作为新时代的农民,首先要在思想上改变,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农村文化取精去粕;其次要主动响应国家政策,爱护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基础设施,主动参与本地区特色文化的建设,为本地区文化发展建言献策;最后农民要主动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
4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紧抓的是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建设完善、创新性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增加资金投入,保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人才引进、任用机制,创新建设管理机制;增强农民文化自治的主体意识等措施,探索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的路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把握发展机遇,以农民的需求和建议为出发点,努力发展、传播具有独特性、灵活性、创新性的农村公共文化。以农村文化作支撑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以期更快更好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李玉才,陈国申.解构与重构:乡村政治生态视阈下村级民主监督的深化[J].理论导刊,2015(11):64-67.
[2] 王见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与路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20(8):172-173.
[3] 耿达.公共文化空间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思想战线,2019,45(5):137-146.
[4] 尹瑩.乡村振兴战略下义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9):145-147.
[5] 陶晶.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20(8):30-32.
作者简介:苏冉(1997—),女,贵州遵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地方治理与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