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发于源、长于流。内容传播也是如此。“源”即内容从哪里来(即内容生产,又称创作);“流”即内容到哪里去(即内容分发,又称推荐)。探究源、流之规律,理清源、流之关系,即为“源流说”。
如何让账号涨粉?
涨粉的核心,是要保持与读者(C端用户)的互动,这样才能把公域流量转化为私域流量。新华社官方微信号在发布了“史上最短文章”《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之后,有留言稱“就这9个字还用了3个编辑”,新华社编辑的回复是“王朝负责‘刚刚,关开亮负责‘被废,陈子夏负责‘沙特王储。有意见???”(王、关、陈都是责任编辑);面对“看你们那回复……你们怎么不上天???”的留言,他们再回复:“我们的确上过天,我们的特约记者景海鹏、陈冬在天宫二号上发过稿件,电头就是‘新华社天宫二号电。”这种操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微信号整体涨粉50万+。
从报纸到App,我们跨越了什么?
对比我曾工作过的两家媒体,《南方周末》VS一点资讯:1.App信息量更大。《南方周末》巅峰时期32版,文章不过50篇;今天的一点资讯,每天集纳文章、视频约一百万篇。快手和抖音,每天新上传的视频不下2000万条。2.App信息获取更快。流阅读“一目十行”的阅读方式,在获取信息的效率上,要明显高于报纸、杂志。App的阅读也不受空间限制——在黑暗中、在拥挤的地铁上,随时随地都能获取信息。3.App信息获取成本更低。在传统媒体时代,收费阅读是常态,报纸、杂志都有自己的定价;而在信息流时代,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免费的。4.最关键的是,App让阅读效率有了极大提升。看报纸是“人找信息”;今天的App阅读,因为算法和社交的介入,是“信息找人”。
更多的内容、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产生更大的价值。
怎么让用户爱上你的App?
为了提升“恋爱成功率”,我们曾作了大量测试。最后总结的基本规律是:在冷启动中,因为用户画像不够清晰,所以为了留存用户应该优先推荐重大事件、公共话题、头部领域(比如足球)资讯,以及与用户相关性强的内容。不能拿小众内容去赌。与此同时,要增加对用户画像的获取,比如启动后的“兴趣问卷”就是很好的方式。
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怎么打造的?
某App的创始人曾向我咨询过关于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这个App最初的定位,是记录女性生理期的工具,现在也在向内容型产品转型。与大部分工具型产品转型的做法相似,他们在首页投放了大量的娱乐八卦内容,试图以此增强用户的停留时长和黏性,但并非这样做就能占领用户的心智,因为用户来工具型App,是为了解决问题。
所以,对于这个App,合适方案是主打私人定制的数据报告。因为它的核心能力是掌握了大量的数据,对这些数据的理解、分析、加工,可以衍生出丰富的内容产品。也有人提出了模仿小红书社区的想法,但这不靠谱。从电商模式逐步转型而来的小红书社区是外在的、张扬的,适合各种炫酷;而一个起家于记录女性生理期的App是私密的、内敛的、严谨的,两者本身就是不同的极端。你可以娱乐至死,也可以有用之极,但最终决定于产品出生时埋下的种子。
舆情处置的最高境界
李广和程不识都是汉武帝时的大将,治军风格迥异。
李广行军布阵自由随意、不拘一格,以机动性代替当时中国传统的行军布阵,尤善骑兵。但因为过于随意,准备不足,所以战斗有胜有败,其本人还曾被匈奴俘虏。
程不识则是非常严谨的将领,将部队按照最严格的纪律训练,有职责明确的层级指挥系统。部队出战时,总是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戒备状态,前面一定有斥候,左右一定有掩护,一队一队互相呼应,安营扎寨也很有章法。他自己虽然没有取得过重大胜利,但从未让匈奴人得逞。
最终的结果是,李广因走错路未能参加一场重大战役而羞愧自杀,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千古遗憾;而程不识最终封侯。
所以,舆情处置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让舆情发生。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源流说:内容生产与分发的44条法则》 主编:吴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