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亟待解决的根本性难题。通过脱贫攻坚这一战略使得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但距离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这个伟大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新的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五大振兴”的科学论断: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对于涉农高职院校而言,自身就具有服务乡村振兴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开展服务,从哪些方面服务是关键,只有找到切入点,精准对位开展活动,才能够服务到位、服务成功,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国家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
2018年,教育部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提出:通过5年时间,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强化高校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提升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能力质量,培养造就“一懂二爱”人才队伍,将高校打造成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科技创新和成果供给主体、人才培养聚集高地、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政策咨询智库。并为此制定了七大行动(见表1)。
从七大行动任务可知,国家对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这也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行动指南。高校中的涉农高职院校更是中坚力量,涉农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资源探索出符合区域经济和农村发展需求的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同时提升自身水平。
二、涉农高职院校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涉农高职院校自身特点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存在的关系如图1所示。涉农高职院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从人才培训、科技服务、智力保障三方面服务乡村振兴、服务现代农村农业发展。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正是检测涉农高职院校成果的最好舞台,人才的实践、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智力资源的应用让农村变得更加美好,农业生产更高效,农民更幸福。涉农高职院校与乡村振兴存在着教学相长、教用助长的良好关系。
三、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探索——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
对于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社会责任,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在乡村振兴服务方面,涉农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发展体系和特色,重点从人才、科技、智力三方面进行实践。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地处河南郑州,是河南农业大省中涉农高职院校中的领跑者,在服务乡村发展中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乡村振兴新时代下也在進行着积极的革新探索。该研究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阐释涉农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探索。
(一)人才培养
1、“理论+实践”培养现代农业应用型人才。涉农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集合而成的学科领域。因此,为了培养现代农业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要“理论”和“实践”两手抓。摒弃各种生产与实践相脱离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平台、实验基地或者到企业开展教学见习、顶岗实习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通过设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进行“随心所欲”的实践操作。在课程教学中使用弹性时间授课法,如根据授课内容采用理论与实践交替法,前理论后实践实训法;根据天气和植物的生长情况随时进行实践学习法等。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行动中得到内化;该校还探索了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模式进行人才的培养,让学生在“理论+实践”教学的培养下逐渐成为懂理论、能操作的现代农业应用型人才。
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创新是时代发展的第一动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创新创业人才,乡村振兴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只有大量的创新创业农业人才投身于农村,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机制。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已经和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目前该校已经结合河南省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提出了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企业联合革新课程设置,利用企业资源为人才培养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利用校内外资源开设创业孵化园,搭建师生云创众创空间,增加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机会。例如,2020年,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在校内创业孵化园的培养下报送的《烁海——推广纯血犬的健康养育理念》《地摊综合批发仓库》获得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同时学院也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产教研”基地建设更加增强了校企深度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科研、教学、实践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例如,2020年12月,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农业工程学院与河南省现代种业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签约。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校企本着“相互协作、互惠共赢”原则,围绕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员工培训、科学研究、产品研发等相关事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达成深度合作。
3、开设农民农业类的培训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农民作为现代化农村建设者,承担着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转化的重任,他们需要根据技术革新和时代发展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地处河南农业大省,对当地农民进行培训责无旁贷。为了有效、长期地开展农民类培训班,1996年,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成立了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有限公司。现已经建成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库、设施农业示范区、果树生产示范区、水产畜牧养殖区、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及配套服务区等七大功能区。在园区每年都会进行农民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公司在农业新技术的引、繁、推和产学研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农业高新技术河南示范基地”、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河南省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二)科技服务
1、组建科技专家团队服务乡村振兴。为切实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管理技能,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涉农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农业科技和专家人才优势,围绕乡村振兴需求和当地农民需求给予及时的专家咨询和技术服务。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采用“结对帮扶地”的方式和当地农业县市建立起了长期服务机制。例如,每年的小麦生长抽穗扬花期,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都会派出农业技术专家赴结对帮扶地——T顶山市,开展小麦病虫害防控督导工作,专家们对种植大户及合作社成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2、组织大学生“三下乡”服务乡村振兴。大学生“三下乡”是指高校大学生利用暑假开展的一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20世纪80年代初,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随后逐步在各高校展开,时至今日已成为各大高校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常规性活动,也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涉农高职院校要借助“三下乡”实践平台,积极组织涉农专业大学生深入农村,发挥大学生群众优势,引领乡村文明和文化进步;选派优秀学生深入农村田间地头为农民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技术服务。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同时更多服务了基层群众,助力了乡村振兴。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三下乡”活动,每年校团委都精心策划组织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从校团委到班级团支部,从教师到学生进行了最广泛的参与。2019年,校团委结合学校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精心组建了145支各级“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参与学生人数达2300人,指导老师100多人,形成了跨学科、跨专业、多维度的团队结构。145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从“喜看乡村新变化”专项调研活动、科技支农服务、美丽乡村服务、预防未成年人溺亡服务、教育关爱服务等多个项目人手。活动的扎实开展,得到了实践地干群的肯定和表扬。先进事迹材料被中青网、团中央学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中国城市新闻在线、郑州晚报等媒体报道。同年在由团中央青年发展部、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共同举办的“镜头中的三下乡”中获得“优秀报道奖”“优秀摄影奖”“优秀视频奖”“优秀指导教师”“优秀通讯员”等20个奖项。
3、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农业科研成果能及时有效地转化应用对农业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加大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农业生产的高质量发展。涉农高职院校因为有强大的师资力量、科研团队、产学研基地,从而成为涉农科研成果发源地。涉农高职院校成果转化生产力,能够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动物疫病防治,实现乡村生态治理与改善,推进乡村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结合,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了鼓励教师和学科专家进行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相继出台了《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科技推广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文件,在职称评定和成果奖励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些措施极大调动了教师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得到转化,给区域农业产业经济带来收益。例如,该校主持的《悬铃木优异种质创制与新品种选育及应用》项目在悬铃木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技术上具有重要创新,同时,通过悬铃木优异种质的创新与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提高了悬铃木产品附加值,解决了悬铃木相关技术难点。该项目成果转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河南省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及产品的更新换代。
4、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助力乡村振兴。当前是互联网迅速发展和普及的时代,涉农高职院校也要积极紧跟时代技术发展革新服务途径和方法,通过“互联网+”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对农民生产经营提供全产业链的服务模式。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与河南农村信息网建立了稳定的技术服务关系,学校聘用专兼职教师利用12316“三农”服务热线、12316—9#直播间、12316专家咨询热线、专家视频在线、联通新农信、中国远程教育网河南分站等新兴媒体进行技术推广培训,培训人员30多万人次,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的技术服务作用。现在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正在积极地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建立智慧农业平台,此系统将建成为农业大数据中心、农牧产品溯源系统,将是“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不限时空不限地域地服务农民和涉农群众的生活、生产、销售,助力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实施。
(三)智力支撑
1、根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提供方案和决策咨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自身的学科特点专门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该研究院聘请资深的农业专家和教授组建研究团队,专门和当地的行政部门加强联系,及时了解农民生产生活、农业产业变化、农业技术革新等方面的问题,然后进行研究解决,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
2、鼓励教师参与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形成智力资源库。好的技术、好的方法进行传播最好的途径就是用文字记载,用图书传播。鄉村民众的素质提高、技能提升,需要理论文化的引导,高校要发挥教科研专长将科研成果进行记载,将先进农业技术和操作方法整理成书籍。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将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汇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智力资源库,方便知识的使用和传播。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通过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全校师生开展乡村振兴、农村农业发展、现代化农业等方面的研究,每年都有大批老师发表论文,申请课题。另外,还组织教师编写教材和农业使用书籍,2020年,该校教师撰写的《土壤施肥》《种子法规与实务》《配送作业与管理》等8套教材成为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同时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建立了教学资源库,教师授课的视频、资料等材料都可以在网上查到,方便了校内外学员的学习。该校目前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完备的、立体化的资源系统,有利地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伟大的民族振兴工程,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与义务。涉农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好自身特点在这个新的历史舞台上大放光彩。本文从国家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涉农高职院校与乡村振兴关系及涉农高职院校从人才、科技、智力三方面服务乡村振兴进行了实践探索,还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但结合实际进行区域个性化、特色化的专业分析,将是需要今后的研究和完善。
作者简介:袁春霞(1982-),女,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
(责任编辑 马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