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西君,吴殿廷
(1.中国科学院 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190; 2.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部,北京 100875)
提要:以“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立足点,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构建了一个“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互动机理模型,并确立了“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产业和空间互动两种基本模式。结果表明,“微度假”旅游以自然文化资源嬗变、休闲度假价值创造、线上线下技术结合、组团社群结构演变、品牌管理制度变迁等五大功能联动机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为推进二者进一步互动发展,应进一步提高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营造低成本的制度环境,培育产业集群,建设高质量的“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全面促进“微度假”旅游和城乡融合互动。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不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割裂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紧密相依且天然存在的资源环境利益关系[1],致使各种资源不断向城市单向聚集[2],农村地区则长期处于不利位置。
城乡融合与乡村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主题[3]。迈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4],我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在不断创新推动中,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呈现明显松动状态[5],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初见雏形[6]。江苏省宜兴市是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成功典型案例,其重要经验是“微度假”旅游在城乡融合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在变革生产要素、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7]。因此,深入解构“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互动机理,对探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和借鉴价值。
城乡融合是城市化的结果,城乡融合与城市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均是乡村社会现代化的标志[8]。城乡融合是指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城乡之间的本质差别逐渐缩小,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或状况,包括城乡要素融合、生态融合、社会融合、产业融合和居民融合等内容,其本质是通过城乡开放融合,推动形成共建共享共荣的城乡生命共同体[9]。
城乡融合发展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城市和乡村逐渐融为一体,其具体内涵是要把城乡当作一个有机整体,重塑城乡价值,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与平等交换,在城乡功能互补互促中,增强城乡要素流动性和再配置功能,提高城乡产业多样化、空间交错性以及居民社会福利均等化程度,推动城乡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生态环境向一体化方向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等值”,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过程[10-14](见图1)。
图1 城乡融合发展概念图
城乡融合发展基于空间布局优化和制度供给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融合发展[15]。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遵循推动其制度变迁的客观动力机制,进行制度创新,城乡融合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有生产力促进机制、市场推动机制、政府推进机制以及非正规制度的影响机制[16]。在城乡空间融合的动力机制中,推动城乡关系发展的主要动力包括本地市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生活成本效应、拥挤成本效应和市场一体化效应,它们交互影响,共同促进了城乡关系从分割逐步走向协调,进而走向城乡融合[17]。城乡融合的地域模式上,江苏省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乡镇企业高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开发区和新城区快速建设等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下,形成枢纽链接模式、集聚吞并模式、融合扩展模式3类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类型[18]。
城乡融合需要着力推进人、土地、资金3个方面的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也是当务之急[19]。未来,可通过加强培养农村专技人才,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入驻,继续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式来推进城乡融合。同时,城乡互动关系改善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破解乡村发展困境的重要依据[20],因此,着力实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战略将是强化城乡互动的重要手段。其中,特色小镇建设将成为打通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空间支撑节点,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工具和重要载体[21]。
度假,《辞海》中意为度过假期。度假旅游指利用假期外出,在常住地以外进行相对较少流动性的,以休闲、放松、体验、娱乐、修养、健康和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旅居生活方式,度假旅游强调从走马观花、单点发展的旅游开发模式,向深度体验、长时间停留、拉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转型[22]。
“微度假”概念最早是指不需舟车劳顿,不用准备太多,畅享身边的度假生活[23]。它也是顺应当代快节奏、周生活的一种旅游模式,也就是说,不用太多准备,不需要舟车劳顿,“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利用短暂空闲时间体验一番优美安静的乡村自然生活[24]。从市场来看,“微度假”是一种有效旅游供给新动能,它供给了一种极野、轻奢、原味、多元的度假产品,从商业模式来看,开辟了一种轻资产、绿色化、具有催化效应的新开发模式[25]。“微度假”也是城市人充分利用周末闲暇时光,以城市为中心向周边扩展约2~4h车程找寻优质旅游景点,用于周末消遣,寻得工作生活平衡的一种旅游方式[26]。从出游的“有钱、有闲、有欲望”3个基本条件考量,“微度假”与传统度假旅游相比的优势是客源层更宽、时间更短、花费更少和度假目的更综合,比较来说,“微度假”更能适应社会需求,更具优势[27](见图2)。
图2 “微度假”与传统休闲度假旅游的区别
总之,“微度假”的核心是“微”和“度假”。“微”是游客对时间和空间的需求,目的地需要距离所在城市车程较近的地方,出行时间受限低、方便、灵活,可多次、高频发生。度假则是游客对功能的需求,有别于周边游的游览属性,游客更注重身体和精神的愉悦放松,也是对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种体验。所以,从出行边界、消费频次、停留时长以及消费需求的范畴界定,“微度假”是指一、二线城市及周边2小时车程内、短时高频的、能满足完整度假需求的旅游模式。这也正是吴必虎等[28]提出“环城游憩带”的实践基础。
城乡融合发展赋予“微度假”旅游新的时代内涵,城乡融合发展与“微度假”旅游互馈互促。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了“微度假”旅游功能,使得新时代的“微度假”旅游具有多功能特征(见图3)。一是加速城乡产业重组。“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相结合,催生“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康养”“农业+会展”等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从而加速周边游市场发育成熟,“周五下午+周末”、2.5天小短假等城乡旅游新产品、新产业形态不断增加,将吸引大量搞文创的“新农民”和各类旅行运营商介入,使乡村最难集聚的资本、人才、平台,争相涌入。二是助推城乡空间重构。“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相结合,推动风景道、慢行交通成带成网,自行车交通网、步行交通网和绿道等特色慢行系统,将乡村、特色小镇、景区、森林公园和城市等以休闲游憩的方式组合串联,为城乡一体、全域景观化、全域旅游有机连接创造了条件,塑造绿色廊道、融合产业、历史文脉、消费场景交互融合的新型城乡空间结构,形成主体功能明确、区块有机联动、资源配置优化、整体效能提升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三是激发城乡价值重建。“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相结合,加快城乡配套设施完善更新,推进跨界跨区交流融合实现价值转化,激发、重塑城乡价值,保护传承乡土文化,带动城乡生态、生活、文化、商业、消费场景等多元叠加的复合空间有机植入,促进城乡人文生态资源多级多元转化为生态、美学、人文、经济、社会和生活价值,还有利于挖掘农村特有的生态、休闲、旅游、教育、文化等新功能,彰显地域特色,带动产业发展。
图3 城乡融合视角下“微度假”旅游的功能扩展
“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机制关系是以需求—供给机制作用建立起来的。旅游需求的转变成为“微度假”快速发展的动力,诱使旅行运营商开始重视“微度假”旅游市场的开拓,这种需求与市场开拓使“微度假”旅游成为城乡融合发展形成过程的中介。“微度假”旅游以城乡功能互补互驱动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以要素市场自由流动促进“微度假”旅游。两者之间通过各自的作用机制共同将彼此推向更加合理有序的演进轨道。
“微度假”旅游使城乡微度假功能互补互促,驱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图4)。“微度假”旅游驱动城乡融合发展主要通过自然文化资源嬗变机制、休闲度假价值创造机制、线上线下技术耦合机制、组团社群结构演变机制、品牌管理制度变迁机制等机制实现[29]。
“微度假”旅游推动城乡自然文化资源向资本资产演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需求正从景区走向社区,从单一功能走向复合体验,旅游往往更加个性化、休闲化和自助化,传统的旅游模式满足不了人们多元化的旅游需求,短期和近距离的“微度假”成为都市人的旅游首选。“微度假”旅游对多功能复合空间的需要,诱导城乡打破原有分裂的市场形态,以较大规模的旅游客群市场为依托,以开发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择优投入土地,资本、文化资源、创意人才和科技创新等资源,对文化、生活方式、产业、商业、居住环境等多方面更新,满足短期高频休闲需求,打造一连串主题娱乐、新潮消费和品质度假为主的一站式业态,将城乡自然文化资源嬗变成资产。“微度假”旅游主要以都市上班族为服务对象,提供工作之余放松、生活的休闲度假活动的场所,将休闲娱乐、科普博览、主题游乐、旅游度假以及精品购物等各类项目加以整合,形成与商务相结合的休闲产业,从而创造城乡新亮点。城市精品购物、休闲娱乐风味浓厚,但缺乏乡村良好的自然风光游赏、生态体验、文化休闲等功能,这也是未来城乡“微度假”功能最大的差异。宜兴市将一些闲置的村庄进行集中改造,自然文化资源的潜力重新获得释放,比如西渚镇白塔村已形成兴望农牧文化园、甲有农林生态园、芸芯山庄、牵稼园和白塔文旅园五大观光园区,并建有七展馆和八大高效农业基地,日接待游客就餐3 000人以上,日接待游客住宿1 000人以上。
图4 “微度假”旅游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机理
“微度假”旅游推进城乡休闲度假创造新价值。“微度假”旅游是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和竞争压力加大,人们追求放松、逃避、解脱,精神健康和情绪健康的愿望更加强烈的背景中发展而来。乡村与大自然节拍吻合的慢生活节奏,被认为有利于身心健康,天人合一的理念,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的群体闲暇活动与邻里关系给人们带来了精神的愉悦,是理想的养生、养老、养心社区[30]。“微度假”旅游带来外来力量介入,帮助乡村发现其特有的休闲度假价值,为乡村造福。因此,“微度假”旅游把城乡生态、生活、教育等价值转变成财富资源,以发展文旅农商等融合产业赋予城乡以新的价值和功能,带动相应的城乡自然文化资源开发、空间环境品质升级,游客体验地方文化方式的多样化,是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宜兴市的阳羡贡茶院,原为国营阳羡制茶厂,结合微度假元素的融入改造,推出茶旅休闲、茶文化综合性服务等系列产品,实现了城乡休闲度假价值的创造。
“微度假”旅游能够触发城乡线上线下技术加速融合。科技的进步是“微度假”旅游的一副强效催化剂。为满足游客纷繁复杂的需求,线下的定制游企业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消费者提供量身定制“定制化”的城乡所有旅程规划服务。各地的“会玩儿”土著领队,专攻体验式和探索类的深度游产品,随着消费者要求日渐增多,城乡小众差异化垂直细分服务平台应运而生。智慧化创新引领旅游科技,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技术或将在城乡旅游场景中随处可见。宜兴市开通了全域旅游门户网站“陶醉之旅”和微信服务平台“玩转宜兴”,能够提供线上咨询、导览、导游、导航、分享评价、实时信息推送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也可提供私人订制、企业定制、导游预约等个性化服务,将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为一体。
“微度假”旅游推进城乡组团社群结构加速演变。“微度假”旅游以乡村生态游憩圈和城镇休闲功能区建设为载体,加速城乡生产生活服务要素与产业空间同频化配套集聚,围绕郊野公园、城郊村落、特色小镇等组团式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城乡居民“1小时休闲圈”。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因工作所累,特别是新冠疫情后,都市人渴望选择“5天城市+2天乡村”的“5+2”乡村旅居生活方式,甚至已出现可以用来做工作室、企业品牌形象展示、抱团养老等涵盖人生多功能规划的“共生民宿”“企业品牌馆民宿”“主题民宿”“乡野办公+无界社区”。高端民宿集群通过业态配比控制、创意社群运营,会形成长期有活力的乡野生活社区,随着社区内居民的了解、沟通与互动,健康、可持续的城乡融合社区社群生态圈将被构建。宜兴市通过打造一系列精品休闲度假酒店、各类文化主题酒店或地方特色精品饭店,比如篱笆园、竹海国际会议中心、天鸿开元精舍酒店等,改变了宜兴市乡村住宿设施的格局,城乡融合社区社群生态群呈现出新格局。
“微度假”旅游促进城乡管理模式和制度深刻变迁。完善“微度假”旅游品牌管理制度,在城乡中形成统一的形象,以机制赋能品牌,输出品牌的制度化、流程化管理,有利于增强“微度假”旅游辨识性和竞争性。统一的城乡“微度假”旅游品牌可以集聚整合资源,进而盘活、释放。“微度假”旅游品牌通过优质内容和美好生活来打动人、连接人,有利于减少城市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进入乡村消费时的距离感与陌生感。“微度假”通过城乡旅游产品品牌发展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反过来区域产业的整体发展又反哺“微度假”旅游品牌的发展,形成城乡产业整体的良性循环发展。宜兴市充分发挥紫砂文化和茶文化的品牌优势,打造了一系列集设计、开发、制作、销售于一体的“文创宜兴”品牌,并形成了宜兴紫砂、宜兴百合、宜兴大闸蟹、湖父杨梅、“宜兴红”茶叶、杨巷大米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这些产业的发展又助推了微度假旅游品牌的建设。
城乡融合促进“微度假”旅游发展主要通过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畅通劳动力要素流动、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科技成果供给转化和推进旅游智慧化等方式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使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现代生产要素,能够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对助推“微度假”旅游转型具有重大意义(见图5)。
图5 城乡融合发展助推“微度假”旅游高质量发展
城乡融合土地管理灵活性增强,保障“微度假”旅游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城乡融合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城乡土地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有利于保障“微度假”旅游项目用地、简化用地审批流程、降低土地要素成本,实现从土地供给侧,向适应“微度假”旅游高质量发展需求侧的变化。近年来,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宜兴市将土地供应作为重要突破口,允许鼓励城乡居民利用自有房屋发展乡村旅游,并且以每年不低于30%的新增用地指标,保障重大旅游项目用地,在土地规划修编中也优先考虑旅游用地,旅游用地的增加有效保障了“微度假”旅游土地要素的配置。
城乡融合劳动力要素流动畅通,激励“微度假”旅游人才优化高品质服务。城乡融合一方面赋予农民市民身份,并享有与原市民完全平等的权利和待遇,实现城乡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城乡居民平等的国民待遇[31],另一方面培育乡土人才典型,吸引人才聚拢,培育出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乡土人才,为“微度假”旅游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人才并提高人才质量。宜兴市委组织部出台“陶都英才”计划,并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将人才吸引到“微度假”旅游发展中,形成了“微度假”旅游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
城乡融合资本市场多层次健全,创新“微度假”旅游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城乡融合着力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要求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创新,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有利于“微度假”旅游创新创业项目拓宽融资渠道、简化融资程序、降低融资成本,解决投建资金缺乏的困难。宜兴市充分利用长三角活跃而充裕的资本优势,大量引入社会资本,建立旅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和产业扶持基金,在乡村旅游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城乡融合科技成果高转化活跃,创造“微度假”旅游高附加值产品与服务。城乡融合特别加快农业科研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利于提高“微度假”旅游全过程全场景的智能化服务水平,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游前”的精准化营销与规划服务,提升景区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提高“游中”的服务品质,做好“游后”的数据分析工作。
城乡融合数据成效率“倍增器”,加速“微度假”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城乡融合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农业农村,推动“微度假”旅游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扩大优质数字产品供给,发展沉浸式体验型消费,引导和培育网络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模式“微度假”旅游。宜兴市建立旅游大数据中心,具备行业监管、产业数据统计分析、应急指挥执法平台、舆情监测、视频监控、旅游项目管理和营销系统等功能,也可为推送给游客旅游交通精准信息服务,为建立微度假智慧旅游体系提供了重要平台。
“微度假”旅游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自然文化资源、充足的客源市场需求以及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上,并且还应具备“微度假”旅游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资本、土地和技术等要素条件。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是推进以交通、电力、能源、水利、燃气等为主体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向乡村延伸的过程,城市与乡村基础设施的贯通为“微度假”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这将大大缩短城市游客进入“微度假”旅游地的时间距离,使“微度假”旅游更容易发生,客源市场更容易形成。同时,城乡融合发展能够将乡村中最缺乏的资本和人才引入其中,只有将资本和人才真正引入到乡村才能将乡村市场激活,才会彻底改变农村“小打小闹”式的乡村旅游现状,也才能真正提高“微度假”旅游产品档次,真正打造出高质量的吸聚人气的“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因此,“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耦合机制的形成从根本上还是要打破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使城市的人才、资本和市场都源源不断地流向“微度假”旅游地,“微度假”旅游目的地也会因此进一步聚集更多的上下游产业,更好的推进本地经济发展,提高人们收入水平,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使城市和乡村融合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融合发展质量也将进一步提升。
“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它们各自的发展又促进了各自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两者互动关系的机理是:城乡功能互补互促机制驱动城乡融合发展后,要素市场自由流动机制促进“微度假”旅游。但是,尽管“微度假”旅游对城乡融合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城乡要素市场流动依旧不充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归结为“微度假”旅游市场不足,难以产生需求,另一方面也由于大多城乡要素市场流动性和再配置功能不强而难以产生供给。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充分利用“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互动机理与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实现“微度假”旅游和城乡融合发展新的飞跃。
(1)确立“微度假”旅游的发展战略,提升要素投入的质量。从互动机理可以看出,未来“微度假”旅游发展的高端是城乡融合要素市场自由流动的顶峰。我国城乡融合、“微度假”旅游的高度化必须以城乡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内需。
(2)推进市场化,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性和高效配置营造较低成本交易的市场环境。为此,应该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微度假”旅游市场的关系,增加市场分配资源的比重,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二是打破行政分隔和地区壁垒,加强区域内外合作,形成更大发展合力;三是加大对“微度假”旅游的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
(3)从互动关系视角的总体看,未来几年内,仍要多维度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在农村引入城镇的土地管理制度,使两者逐步统一,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平等配置,促进“市入乡,乡入市”的双向流动,促进“乡村产业集聚化”发展。
(4)为促进“微度假”旅游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积极互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培育。一是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微度假”旅游应着力于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的高端服务业转型,培育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微度假”旅游企业和品牌,建设自主创新旅游产业集群新高地。二是建设“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力打造“高颜值、微度假”城乡休闲度假目的地,建设集康养度假、文创艺术、体育运动、科普研学、民俗娱乐等多维功能性于一体的影响中国、面向世界的具有较高国际水准的“微度假”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