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健 霍艳霞
2017年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针对全省农民合作社基础薄弱,在培育产业发展、推进产业扶贫上还有不小差距的实际问题,发挥省市县乡四级党委政府作用,通过政府和市场两手并用的办法,加快推进合作社建设,将抓好办实合作社作为构建扶贫产业生产组织体系的重要内容来抓,用3年时间,分两步走,坚持边组建、边规范、边提升。通过3年多的努力,全省合作社已成为带动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发展增收产业的主要力量,极大改变了过去农户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在农户增收脱贫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甘肃省贫困地区山大沟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贫困群众的信息相对闭塞、市场意识不强,弱、小、散特征明显,无法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如何有效地构建产业扶贫体系成为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必须面对的痛点和难点。为此,省委省政府坚持高位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共同努力,发挥合作社组织农户、服务农户、带动农户的基本功能,先解决贫困村合作社“有没有”问题,再解决“好不好”问题,下大力气构建“政策扶持”体系、强化“资金投入”体系、建立“产销对接”体系、完善“风险保障”体系,将合作社打造成致富的“路”、过河的“桥”、防火的“墙”、摇钱的“树”、连心的“家”。
2017年,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庄浪县,以“三变”改革为切入点,采取“政府主导、公司化运作、合作社生产、贫困户入社入股分红”的做法和模式,破解了龙头企业进不来、小农户分散单干的难题,为全省带了好头、趟出了路子。
2018年,全省统筹整合资金,按照人均5000元、户均2万元、每户最多不超过3万元的原则,为贫困群众安排了到户产业扶持资金,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资金困难。这时,如何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组织起来,统一采购生产资料、提供生产技术、畅通产品销路,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金扶持,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共同发力,充分发挥村干部和能人大户带动作用,利用1年时间和2亿元扶持资金,在1979个没有合作社或只有1家合作社的贫困村,围绕种植业和养殖业,新建合作社2173家,实现了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在全省范围,特别是58个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推广庄浪县的先进经验做法,发挥各级党委政府职能,立足县域产业发展特点,采取不同手段,将贫困群众集中起来,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依靠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将到户产业扶贫政策落实下去,形成了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利益联结机制,初步将小农户和大市场对接起来。
为进一步解决贫困村合作社“好不好”的问题,规范提升合作社生产运营水平,更好地发挥服务带动作用,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全省开展了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2018年12月中旬,时任省长唐仁健主持举办了“全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发挥带动作用培训班”,并在开班仪式上作了专题辅导报告,培训班以视频会议的形式直接开到乡镇,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农民合作社领办人、龙头企业负责人共7.3万人参加了培训,全面启动了全省合作社规范提升工作。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定期调度和部署整改工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脱贫攻坚重点领域固强补弱现场推进会、全省脱贫攻坚重点领域政策落实专题培训班等重要会议,都把合作社规范发展作为主要内容,明确了任务目标,确定了合作社规范提升方向和重点任务。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2018年起,省农业农村厅先后报请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意见》,联合省直11个部门和单位制定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和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全省贫困村合作社反馈问题专项整改方案》,提出了合作社规范发展标准及目标、内容、措施,构建了合作社“政策扶持”体系。2019年初,通过视频会议形式,在全省农业农村系统进行了动员部署;在舟曲县召开了全省贫困地区党建引领合作社发展现场会;先后在宕昌县召开了全省贫困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全省加快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能力现场会、全省中药材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及机械化现场会,学习观摩宕昌县通过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建成2万多亩集中连片高标准中药材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有效解决贫困村合作社产业基础薄弱的经验做法,总结推广“合作社联合控股,民营、国有企业参股组建羌源富民公司,带动村办合作社联合发展”的“宕昌模式”,抓好产业扶贫政策落实落地。
针对部分地区产业基础薄弱、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部分县区因地制宜,采取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进行保底分红与贫困群众使用扶持资金发展自身产业,合作社提供生产组织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发挥了扶持资金效用。同时,3年来,全省累计安排财政资金5.96亿元,向58个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投入资金占扶持总额的80%以上,强化了“资金投入”体系,解决了贫困地区合作社特别是新组建合作社资金投入方面的困难。
省里专门成立了有200多家省内外会员企业参与的省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重点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地区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区,加快特色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有需求的贫困县贫困村建设果蔬保鲜库,建立了“产销对接”体系,解决合作社产品卖难问题。引导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农业保险,完善了“风险保障”体系,特别是设立了自然灾害和目标价格“双保险”,实现农业保险对贫困群众所有种养产业全覆盖的“种养综合保险”,为合作社生产和农民稳定增收上了一道比较牢靠的“保险”。
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合作社规范提升工作责任制,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全省合作社工作的统筹安排、督促检查、服务指导,采取厅级干部包抓督导市州、处级干部包抓督导贫困县区的整改工作包抓责任制的办法,组织带领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和乡镇干部一道,形成工作合力,层层落实责任,动员一切力量,按照“运营规范、运营较规范、运营一般、未运营和注销吊销”4种类型,全力以赴抓好合作社规范提升。
全省以贫困地区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级辅导员培训,安排3000多万元培训补助资金,启动实施了“合作社领办人万人培训计划”,组建全省6500人的合作社辅导员队伍,指导合作社按照“有产业基地、有良种供给、有农业机械、有订单销售、有加工或储藏场所”的“五有标准”办实办好,帮助合作社发展种养产业,建设标准化种养基地;鼓励合作社购置农业机械,集中连片为农户提供耕种收服务,实现集约化生产;引导合作社为贫困群众提供种子、种苗、种畜禽等配套服务,提高现代技术、现代设施设备的应用水平;鼓励合作社通过订单生产统一销售,解决千家万户农产品“卖难”问题;帮助合作社建设收购和初加工场地以及保鲜库、贮藏窖等服务设施,提升合作社组织农户进入市场的能力。逐步形成了订单收购、利润返还、土地入股、劳务合作、集体资产入股二次分红、园区带动和“生产托管”等利益联结方式,有效组织分散种养农户进入市场,建立起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建基地”的生产组织体系。把200多万户农户嵌入了产业扶贫大链条,带动年人均增收4000元,比2017年增长了40%以上,极大改变了过去农户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让农业生产从“传统”开始走向“现代”。同时,在合作社规范发展方面,全省91089家合作社,吸纳成员202.6万人,带动农户242.1万户,培育运营较规范及以上的合作社64428家,占70.73%(运营规范的27380家,占30.06%;运营较规范的37048家,占40.67%);培育“五有”合作社38246家,占42%,促进了全省合作社规范发展。
在合作社规范提升过程中,全省积极引导各地大胆创新、勇于突破,总结创新适合当地实际的合作社运营新模式,探索出了一些适合当地实际的好经验好做法。
一是“庄浪模式”。庄浪县委县政府针对当地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县外企业引不来、本地企业少、带贫能力弱的问题,探索建立了“整体工作党委政府推动、产业发展公司化运作、组织生产专业合作社实施、贫困群众入社入股分红”的生产组织体系,组建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联结293个村879家农民合作社,通过入股分红、订单销售、技术服务、以工补农、党建引领方式,结合总公司统筹产业发展,负责良种及农资(饲料)供应、技术服务、产品销售和承接贫困户(村集体)资金入股分红的办法,带动1596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45户)建立了4119亩苹果产业基地,其中建立矮化密植标准化果园1186亩;建立了标准化肉牛养殖场36个,饲养良种基础母牛8516头,产犊1630头;建立年生产能力1500万粒“庄薯”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基地,带动贫困户种植种薯5.9万亩,种植大蒜、中药材和饲草11万亩;同时,稳定向196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分红6.28万元。2018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入选2020年《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脱贫攻坚案例选》,在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浪县委、韩店镇党委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二是“宕昌模式”。宕昌县委县政府针对龙头企业少、合作社“小散弱”的短板,把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合作社能力两篇文章一起做,按照“能合则合、乡贤促合、抱团联合、多方混合”的原则,探索建立了“以贫困户为基础、村办合作社为单元、乡镇联合社为纽带、县联合社为主体、股份公司为龙头”的金字塔形产业发展体系,初步构建了电商销售引领、线上线下结合、多种手段互补的农特产品营销体系,推动合作社和扶贫产业做优做大做强。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依靠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和合作社组织带动作用,在北部阿坞、哈达铺、庞家等5个乡镇建成了11.3万亩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开展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生产,辐射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40万亩,年总产量8.23万吨,总产值6.8亿元;建成订单辣椒种植基地6328亩,年总产量1.1万吨,总产值2000多万元;累计建成食用菌大棚777座,种植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400万棒,年总产量2500吨,总产值5000多万元;以兴昌蜂业公司为龙头,带动全县246家合作社发展中蜂产业,养殖中蜂7.4万箱,年蜂蜜总产量500多吨,总产值5000多万元;累计建成标准化放养鸡场38个,全县放养鸡存栏30万只左右;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年牧业总产值达3.8亿元。累计减贫32121户138415人,231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全县按期脱贫摘帽。
三是“舟曲模式”。舟曲县立足资源禀赋,在中组部帮扶工作组和省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按照“党建+联合社+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基层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提升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采用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村企联建等多种形式,通过把产业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产业带头人、把党员产业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的方法,依靠3个联合社党总支,51个合作社党组织,示范带动全县1263家合作社,建成10万只以上从岭藏鸡养殖基地8个、千头以上黑土猪养殖基地10个、百亩连片药材种植基地15个、百亩以上连片核桃基地8个、花椒基地5个、大果樱桃种植示范园4个、中华蜂养殖示范村31个、金丝皇菊和玫瑰种植基地各1个,带动全县种植中藏药材、羊肚菌、核桃、花椒等经济作物37万亩,养殖从岭藏鸡95.2万只、黑土猪4.92万头、中华蜂4.5万箱。
四是“蓝天模式”。定西市安定区立足马铃薯产业优势,以打造马铃薯全产业链、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依托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马铃薯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上的优势,通过组建联合社、活用产业扶贫政策、延伸产业链条、联结产业单元主体、推行“蓝天贷”金融支持服务等方式,探索建立了“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的六位一体产业发展增收脱贫模式,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订单带动307家种植合作社、10家农机合作社、10万户农户和26318户贫困户建成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12万亩,实现贫困户户均年增收8300元。同时,依托“蓝天模式”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促进全区马铃薯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走出了依托金融支持企业壮大、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产业扶贫之路。
五是“环县模式”。环县依托6家龙头企业和368家合作社,建立起了集良种繁育、技术支撑、标准化规模养殖、饲草料生产加工、屠宰加工仓储、产销对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支持为一体的闭环羊产业链条,深化以“三变”为核心的“331+”产业扶贫模式,采取“轻资产”模式建办养殖基地,吸引村集体入股,集聚政企研社村户及金融、保险等要素,把党组织、村集体、贫困户全部嵌入产业链中,形成了多方联合、收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引进高层次专家人才、培养大学生和高素质农民的方法,解决了不会养、养不好、农业后继无人的问题。依托124家千只湖羊标准化示范社示范带动作用,打造了8个羊只饲养量20万只以上,存栏量不少于10万只的养羊专业示范乡镇;在全县创建了26个羊只饲养量达2万只以上,存栏量不少于1万只的养羊专业村。采取“户托社养”“投羊还羔”“订单养殖”3种模式,实现全县3.17万户13.65万人稳定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因地制宜发展合作社,探索更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子来”。
未来5年,甘肃省将按照“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立足合作社规范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全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统一部署安排,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将合作社规范发展同农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同特色产业倍增行动结合起来、同农业产业园建设结合起来、同冷链仓储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同农业社会化发展结合起来,将工作重心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量质并举,以促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示范社四级联创及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为抓手,加强示范引领,创新机制方法,优化政策扶持,规范行业管理,强化指导服务,引导农民合作社内强素质、外强能力,充分发挥其组织农民、服务农民、带动农民的功能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1.提升运营管理规范化水平。贯彻落实《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和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精神,督促指导市县出台配套政策文件,明确市县农民合作社扶持政策措施,构建合作社政策支持体系。引导农民合作社完善章程制度,健全组织机构,规范财务管理,合理分配收益,提升运营管理规范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广使用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软件、数字化治理平台、惠农合作应用程序,提升经营服务信息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引进职业经理人、探索内部决策权与经营权分离,健全内部治理结构。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各级财政专项资金,采取奖补的方式,扶持县级及以上示范社。扶持资金重点用于良种供应、农机作业、基地建设、收贮冷藏、订单销售等服务功能优化提升,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中组织农民、带动农民、服务农民、富裕农民的功能作用。
3.加快整县推进试点工作进度。在落实国家和省级试点县工作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借鉴庄浪县、宕昌县、环县、安定区、舟曲县等地办实合作社的典型经验模式,因地制宜开展市级试点,争取到2022年实现全省86个县市区整县推进全覆盖。支持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入股、代种代养托管、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形式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发展产业,提升合作社有效组织农户集约化生产和对接市场能力。引导合作社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产业基地建设和抓点示范等重点任务,把小农户更好地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中,确保农民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4.强化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省市县示范社创建活动,培育一大批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示范社;因地制宜探索农民合作社多种发展模式,总结推广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大项目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合作社“五有”标准办实办好,依托合作社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将合作社打造成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5.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领办人能力。创新辅导服务,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训,重点围绕合作社规范发展,法律法规及政策普及,经营管理、产品营销等,分区域、分产业、分时段开展万名合作社带头人培育;面向乡土专家、乡贤能人、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人员、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人才培养发展辅导员,充分发挥辅导员对合作社民主管理、市场营销等的服务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