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若君
(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福建 宁德 352100)
花生是福建最主要的油料作物,近年来播种面积约占全省大田油料作物面积的85%,总产则占福建油料作物的90%以上,在福建大田作物中,其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甘薯,位居第三[1]。宁德市于福建省东部,处中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又有大陆性山地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等,农业种植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2018年从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福建省近年来选育的16个花生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以期筛选出最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
试验材料为福建省育成的新品种:泉花551、泉红花1号、泉花27、泉花8号、闽花5号、闽花6号、闽花8号、福花3号、福花4号、福花6号、莆花1号、莆花2号、莆花4号、龙花163、龙花243,以福建省区试对照种泉花7号为对照。
试验于2018年春季在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闽坑村试验地进行。试验地为沙质壤土,地力较均匀。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第4次重复为考种区,四周均设有保护行;小区面积为6.67 m2,采用畦植方法,畦带沟宽1 m,畦植3纵行,行穴距19.8 cm×19.8 cm,每穴播种仁2粒。播种前每公顷施用300kg氯化钾复合肥,结合翻犁施用;花生5叶期每公顷追施尿素112.5 kg。其它栽培管理措施同大田生产。成熟期每小区随机取样10株考查植株性状和结荚情况,收获后晒干测定各小区荚果产量。
采用DPS和EXCEL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由表1可看出,供试的16个品种荚果产量在244.03 kg/666.7 m2~329.47 kg/666.7 m2之间,比对照增产的有8个品种,减产的有7个品种。各参试品种以泉花27荚果产量最高,达329.47 kg/666.7 m2,比对照增产52.40 kg/666.7 m2,增产率为18.91%,其次为泉花551,比对照增产27.20 kg/666.7 m2,增产率为9.82%,产量最低的为龙花163,比对照减产33.04 kg/666.7 m2,减产率为11.9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荚果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除泉花551、闽花5号外,泉花27与各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泉花551与福花4号、莆花1号、福花6号、福花3号、莆花2号、龙花163存在显著差异水平,闽花5号与福花3号、莆花2号、龙花163存在差异水平,其余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表1 引进品种荚果产量表现
从表2可以看出,引进各品种间出苗期与开花期相对较接近,分别在3月29日和4月25日左右,以闽花8号出苗期和开花期最迟。各品种全生育期123~130 d,以福花6号生育期最短,仅124 d,最长的为莆花4号,为130 d。
表2 引进品种生育期表现
由表3可以看出,引进品种株型除闽花8号、莆花1号和莆花4号表现直立紧凑型外,其余各品种均为直立松散型;各品种叶型、叶色均表现为椭圆型和绿色;各品种在抗旱性、耐涝性、抗倒性和生长势均表现中强以上。由此可说明引进各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旱、耐涝性、抗倒性和生长势。
表3 引进品种生物特性表现
引进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见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品种植株以龙花163主茎和侧枝长最高,最长,分别为56.8 cm和60.2 cm,主茎高最矮的为莆花4号,为32.2 cm,侧枝长最短的为莆花1号,为37.2 cm,其余品种主茎高在33.7~41.9 cm之间,侧枝长在37.5~48.8 cm之间。福花6号分枝性最强,总分枝数和结果枝数分别为8.7条/株和6.3条/株;莆花8号分枝性较弱,总分枝数和结果枝数分别为4.9条/株和3.8条/株。引进品种单株生产力介于8.7~19.0 g,以莆花2号单株生产力最高,其次为泉花8号,龙花163最低。单株结果数以莆花2号最多,达19.0个,饱果数以泉花8号最多,达14.2个/株。各品种荚果大小差异也较大,荚果以泉花27荚果较大,其百果重达240 g,最小的为莆花2号,百果重为170 g;百仁重以闽花5号最重,为95.2 g,最轻的为龙花163,仅为70.0 g。各品种出仁率介于57.80%~71.60%,以福花4号出仁率最高,莆花4号出仁率最低。
表4 引进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本试验结果表明,16个供试花生品种中以泉花551、泉花27、闽花8号与对照相比增产较大,这3个品种表现较多的果数,荚果较饱满以及籽仁与荚果大小适中;田间观察表明,3个品种整齐度较好,生长势较强,耐涝性、抗倒性较强,更适宜在宁德市加大种植推广;龙花243、泉红花1号、闽花6号、莆花4号、闽花8号与对照相比,增产较小,可在宁德市推广种植;其余各品种与对照相比,略有减产或者减产较大,不太适宜在宁德市进一步推广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