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仁勇
(广西北海市银海区银滩镇乡村振兴办公室,广西北海536000)
斑节王又名南非斑节对虾,其亲虾为来源于非洲的野生斑节对虾。相对于国内原先养殖的斑节对虾而言,其体色较深,头胸甲较为厚实,体长而侧扁,略呈梭形,对水温、盐度、pH 值等要求基本相同。最适宜水温为25~33 ℃,20 ℃以下摄食明显减少,13 ℃以下即会冻死;适宜盐度为5~30,以15~25 最适,低盐度环境下生长相对较快;养殖过程中pH 值最好维持在7.8~8.8 内。斑节王最适宜在泥沙底质池塘养殖,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个体规格整齐和抗逆性好、抗病能力强等优点。近几年凡纳滨对虾养殖病害愈发严重,为了走出养殖困境,自2019 年开始,广西北海市银海区一些养殖户开始试养斑节王。2020 年4—9 月,北海市银海区银滩镇禾沟村养殖户开展地下半咸水养殖斑节王,并对其养殖经济效益进行全程跟踪,发现无论产量还是经济效益,养殖效果都很显著。现对该养殖户养殖斑节王的经验进行总结,供相关养殖者参考。
养殖池塘位于北海市银海区银滩镇禾沟村对虾养殖基地。该基地养虾多年,通风向阳,交通便利,电力设施配套齐全。池塘面积(6.3×667)m2,呈正方形,池深1.6 m,其中池壁四周是水泥护坡,池底铺地膜,呈锅底形。抽取地下井的半咸水用于斑节王养殖,盐度在16 左右,水质清洁,无污染源,养殖用水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
池底中央设置排污管道口,既能排污,又能排水。池塘配备4 台1.5 kW 叶轮式增氧机,通过增氧水车的转动使虾塘水流回旋,利用向心力使废物在中央排污口聚集并排出。配置3 个料台,以便于观察和检查虾吃料、残饵、粪便和健康等情况。
上一茬虾收获并清塘后,用高压水枪冲洗池塘四周及池底,暴晒5 d。在虾苗放苗前半个月,用浓度为0.4 mg/L 的二溴海因消毒。
在虾苗放养前10 d,池塘首次进水90 cm,用浓度为0.3 mg/L 的二溴海因消毒水体,待毒性消失后,每667 m2池塘施用2 kg 单胞藻促长素和浓度为5 mg/L 的光合细菌,经过5~7 d 培养,池水水色呈黄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达40~60 cm,pH 值为7.8~8.8。水温在25 ℃以上时,用虾苗试水,确认毒性消失后方可考虑放苗。
4 月29 日,共投放23 万尾斑节王虾苗。按每667 m2放养3.65 万尾的密度,且苗体大小均匀、活力强、个体健壮、体表清洁、无寄生虫、尾端分叉(三叉苗)、逆水性强。投放虾苗30 d 后,再投放规格为6 cm 的鲻鱼鱼苗 100 尾、50 g 的罗非鱼鱼苗 200 尾、30 g 的黄鳍鲷鱼苗100 尾。
放苗当晚即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每万尾虾苗日投量为0.06 kg。选用诱食性好、营养全面的“恒兴”牌优质斑节对虾人工配合饲料(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投苗15 d 内一日投喂2 次,15 d 对虾上料后改成一日投喂3 次,具体投喂时间分别为 06:00,17:00 以及 06:00,11:30,17:00。养殖前期,除池塘中央排污管道口区域不投饵外,尽量做到全池均匀投撒;养殖中、后期饵料应沿四周均匀投喂。根据对虾个体大小、养殖密度、池塘水质、天气、摄食情况、残饵量等,调整日投饵量。一般对虾放养15 d 上料后,在池塘四周设置饲料料台。控制好料台饲料量,在全池投完饲料后再向每个料台中投入总投饵量1%~2%的饲料。控制料台观察时间,虾体长6 cm 以下,应控制在2 h;体长6~10 cm,应控制在 1.5 h;体长在 10 cm 以上,应控制在1 h。在规定时间内检查料台上饲料的摄食情况,以此来调整下一餐和第二天同一餐的投喂量。为了增强对虾体质和抗病能力,促进对虾健康生长,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活菌、中草药、免疫蛋白、免疫多糖等免疫增强剂和蜕壳素等营养强化剂。
(1)加水。放苗7 d 后,每天抽取地下井半咸水加入池塘,每次加水量约为池塘总水量的5%~15%,并逐渐加水至池塘满水位。在加水过程中,根据虾池水色、透明度的变化情况,适当少量追肥,配合微生物制剂,可更好地维持藻相和菌相平衡,稳定水色。满水位后,根据池水渗漏和蒸发情况适时加水,保持水位及水质稳定。养殖中后期,视池水水质情况决定换水量,每次换水量约为池水总量的5%~20%,通过换水可调节池水透明度,降低池水肥度,控制池水浮游生物密度,平衡酸碱度,排走池塘中一部分代谢废物,改善池塘水质,有利于刺激对虾蜕壳,加速其生长。根据池底虾粪、残饵等有机物积累情况进行排污,养殖前期一般3~5 d 排污1 次,养殖中期每天排污1 次,养殖后期每天排污2~3 次,排污和排水均安排在投完饲料后1 h 进行,排污和排水后要及时添加新水。为维持养殖水质,给浮游生物提供稳定营养源,需要经常调节养殖水环境营养盐类的平衡,可定期补充钙、镁、磷,以利于绿藻和硅藻繁殖促进对虾生长、蜕壳。
(2)使用微生物制剂。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光合细菌、EM 菌等微生物制剂以及沸石粉、熟石灰等底质改良剂。施用微生物制剂后一般3 d 内不换水,不施用消毒剂和抗菌药物。平时视水质和天气情况,及时全池泼洒维生素C 等药物,防止对虾因环境突变产生应激反应。在疾病流行季节,每半个月泼洒一次浓度为0.3 mg/L 聚维酮碘,施药后要及时泼洒解毒剂,且3 d 内不使用微生物制剂。由于斑节王容易受到纤毛虫的困扰,每10~15 d 投放1次纤虫净,2~3 d 药效消失后施用解毒剂,最后再施用有益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3)增氧。合理使用增氧机可有效增加养殖水体的溶解氧,促进对虾正常生长,抑制致病菌(尤其是厌氧弧菌)数量,加速养殖池塘中有机物的降解,保持水体优良藻相。放苗后的30 d 内,池塘对角开启2 台增氧机,每天开机3 次,凌晨、中午、傍晚各开机 1~2 h;养殖 30~60 d,加开 1 台增氧机,并延长开机时间;养殖60 d 后,启动4 台增氧机,除了投喂饲料时停机1 h 外,原则上一直开机增氧,整个养殖过程确保养殖水体ρ(溶解氧)在5 mg/L 以上。遇消毒、阴天、闷热、施肥育水等特殊情况要及时开机增氧。总之,养殖期间,调控好水质,保持水质处于“嫩、活、爽、新”的良好状态,为斑节王营造良好生长水环境。
4 月 29 日投苗,9 月 29 日开始起捕收获,共收获40 尾/kg 规格的斑节王对虾4 199 kg,平均每667 m2产量、产值、利润分别为 666.5 kg、43 990 元、31 772 元,投入产出比为 1∶3.6,实现产量、效益双丰收(表 1)。
表1 斑节王收获情况统计
斑节王养殖效益主要取决于养殖密度、养殖成活率、养成规格、收虾数量、虾苗和饲料成本等核心因素。因此,养殖户首先要根据自身虾塘条件、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做好养殖规划,然后选择健康虾苗和适宜的放养密度,选择质量稳定、营养全面的人工配合饲料,探索出最佳投入与产出比。从表1 可以看出,尽管放养密度并不高,每667 m2只有3.65 万尾,但经过5 个月科学饲养,斑节王不仅产量高,而且效益好,规格大,其中收获40 尾/kg 规格的对虾4 199 kg,平均每667 m2产量为666.5 kg,养殖成活率高达73%,每667 m2利润31 772 元。由此可见,斑节王通过适宜密度,特别是低密度养殖,生长速度相对快,容易养成大规格,也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养成规格大一点,养殖成活率高一点,即使放养密度低一点,养殖产量也不一定低,反而因养殖规格大而获得高产量。养成规格增大,销售价格自然增加,加上产量高,养殖效益随之大幅度提升,从而达到高产高效养殖效果。另外,目前斑节王市场养殖产量相对较低,加上鲜活产品销售的优点,其商品虾市场销售价格远高于同规格的凡纳滨对虾,这充分凸显了斑节王高附加值养殖优势,让养殖者看到养殖的盈利性,无疑有利于带动沿海地区斑节王养殖业兴起。
过去由于受饲料条件限制以及传统养殖观念影响,一些养殖户在斑节对虾养殖的中、后期常投喂杂鱼、螺蚌碎片等饵料,不仅营养难以控制,而且污染水体。随着现代饲料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对虾配合饲料的研制和发展,斑节王养殖已实现全程使用人工配合饲料,不仅满足斑节王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而且养殖水体污染程度较低,符合当前节能减排的环保要求,还减少调节池塘水质、底质用药量,从而有效降低养殖成本。
鱼虾混养是近年来广大虾农探索出来的一种方法,对防病治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养殖斑节王的池塘里套养少量鲻鱼、罗非鱼、黄鳍鲷,并取得养殖成功,这很可能与鱼虾混养有一定关系。一方面,肉食性黄鳍鲷可摄食发病的对虾,切断疾病传播途径,达到生态防控虾病的目的,增加养殖成功率;另一方面,杂食性鲻鱼、罗非鱼可摄食腐殖质、沉积有机碎屑和残饵,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由于水质改善,斑节王不易生病,有效降低了用药成本,提升了养殖对虾的品质。
鉴于目前养殖大环境的不断恶化,水体污染严重,对虾养殖受到极大威胁,整个行业的发展模式亟需转型。实践证明,鱼虾混养模式具有生态防控虾病的作用,应是今后养虾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一个发展方向,值得应用和推广。该养殖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推广有助于减少养殖过程中的药物使用,提高对虾品质和养殖效益,促进对虾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