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慧勇
(巢湖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指出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作为现代农业的组织模式,必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但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出现制约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些因素,因此我国农业产业集群需要转型升级。
农村电商作为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包括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2个维度。农产品上行属于狭义农村电商范畴,本研究聚焦于农产品上行维度。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显然农村电商对于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村消费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见,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村电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是重要的载体和工具。
在我国很多乡村区域出现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村电商同时存在并相互加强现象,表明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村电商是可以协同发展的。因此,明确两者协同发展路径,构建促进两者协同发展对策是亟待解决的研究问题。
关于产业集群与电子商务之间关系的研究出现较早。但斌等结合实例从产业集群和电子商务相互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产业集群与电子商务联动发展机理框架模型,指出产业集群所衍生的聚集效应、信用优势、邻近效应、知识溢出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电子商务所形成的资源整合平台、营销平台、融资平台有力支撑产业集群升级, 从而实现电子商务与产业集群的良性联动发展[1]。但斌的研究结论对于分析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和不同模式的电子商务之间协同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毛园芳从电子商务提升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视角进行研究,论文对集群竞争优势的有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提出5个命题假设,最后通过多案例研究发现,电子商务有助于产业集群扩大市场容量,快速响应市场,整合区域资源,促进知识在集群内的溢出与传播,提升集群企业协作水平与竞争强度[2]。毛园芳的研究结论证实电子商务对于促进产业集群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两人的研究案例都没有涉及农业产业集群,因此还需要结合农业产业集群所独有的特征,深入分析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机理和路径。陈永富等从电子商务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视角进行研究,指出农业产业集群在引进电子商务上具有一定优势,同时电子商务的引进使得原有部分生产要素或产业主体做出一些调整或者产生一些积极变化,使它们成为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力量[3]。陈永富将研究范围聚焦于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结论进一步丰富了产业集群与电子商务相互作用的理论,同时也进一步证实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
单独针对产业集群和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成果更加丰硕。许多学者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形成机制、演化阶段、网络组织、技术扩散和创新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4-8];关于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农村电商的作用、农村电商发展模式与系统构建、农村电商发展方案与建议、农村电商物流、生鲜农产品电商、农村电商发展制约因素几个方向[9-14]。
上述梳理的研究结论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上述研究也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研究结论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还有待提取相应数据构建相应模型进行验证;关于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村电商关系的研究较少,更多是隔离开来单独研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显然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其相互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村电商作为两个独立系统,有各自相应的构成主体。农业产业集群的构成主体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相关的支撑服务企业、机构;农村电商的构成主体包括农村电商运营企业和支撑服务企业。农业产业集群为农村电商保障优质农产品供给,夯实产品供应端;农村电商为农业产业集群提供一广阔市场,筑牢产品需求端。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村电商围绕农产品、信息、技术密切协同,联动发展,显然两个独立系统所形成的复合系统还受到政府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的影响。
具体来说,农业产业集群为农村电商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设施,夯实深厚的产业基础。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完善的道路交通、信息网络、物流配送,产业基础主要包括具有一定辨识度的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村电商促进农业产业集群“一、二、三”产融合,优化农产品品质,拉动农业价值链升级,提升农业供应链效率,同时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集群吸聚能力。
鉴于本课题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开展定量研究,以探索影响农业产业集群与农村电商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协同发展路径,因此首先提出复合系统的关键影响变量和研究假设。
1.农业产业集群系统。资源要素禀赋、产业集群效率和产业集群支撑机构服务能力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关键影响变量。农业是具有很强资源依赖性的产业,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和物质基础,资源优势是重要的推动力[15-16];农业产业集群内产业结构规模化、形成明显的专业分工与协作、较高知名度的农业区域品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业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体现出农业产业集群具有较高的集群效率,是农业产业集群成熟的重要标志[17-19];农业产业集群离不开研发中心、培训机构、检测中心、金融服务结构、农业流通企业、销售服务企业等支撑机构提供的配套服务,其服务能力对农业产业集群有较大程度影响[15-16]。因此,提取农业产业集群C1、要素禀赋S1、集群效率S2、支撑机构服务能力S3作为农业产业集群系统的4个变量,并形成以下假设:
H1:要素禀赋对农业产业集群有正向影响;
H2:集群效率对农业产业集群有正向影响;
H3:支撑机构服务能力对农业产业集群有正向影响。
2.农村电商系统。农村电商市场的成长潜力、农村电商效率、农村电商支撑服务机构效率是农村电商的关键影响变量。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可持续性稳定增长,会逐步产生规模效应,降低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成本,创造农产品价格优势,对农产品电商发展具有显著拉动作用[20];应用创新的电商模式、具有高知名度的网络农产品品牌和网链化(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水平、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深度融合是较高的农村电商效率的标志,对农村电商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21];农村电商开展需要教育培训机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电商运营服务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等支撑服务机构提供的配套服务,为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基础[22]。因此,提取农村电商C2、市场成长潜力S4、支撑服务机构效率S5、农村电商效率S6作为农村电商系统的4个变量,并形成以下假设:
H4:市场成长潜力对农村电商有正向影响;
H5:支撑服务机构效率对农村电商有正向影响;
H6:农村电商效率对农村电商有正向影响。
3.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村电商复合系统。周冬通过QCA方法进行系统比较分析,表明农业资源是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更是区别其他电商的重要特征,农业产业集群确保优质农业资源供给[22],为农村电商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集群内部知识溢出效应促进农村电商发展[3];农村电商为农业产业集群引入全新的市场和服务体系,农村电商是农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显然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村电商两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农业产业集群的关键影响变量之一要素禀赋聚焦于自然资源,农村电商关键影响变量之一支撑服务机构效率聚焦于教育培训、金融服务、运营服务,因此要素禀赋和支撑服务机构效率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除此之外,两个独立系统各自3个影响变量之间依据协同发展机理分析则存在正相关关系,据此形成以下假设:
H7:要素禀赋和市场成长潜力正相关;
H8:要素禀赋和农村电商效率正相关;
H9:集群效率和市场成长潜力正相关;
H10:集群效率和支撑服务机构效率正相关;
H11:集群效率和农村电商效率正相关;
H12:支撑机构服务能力和市场成长潜力正相关;
H13:支撑机构服务能力和支撑服务机构效率正相关;
H14:支撑机构服务能力和农村电商效率正相关;
H15: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村电商正相关。
结构方程模型是应用线性方程表示观测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以及潜在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由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构成。依据路径假设,建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农业产业集群与农村电商协同发展结构模型
测量模型反映潜在变量和观测变量之间关系,结合上述对6个潜在变量内涵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潜在变量至少包含2个以上观测变量要求,本研究设计每个潜在变量的观测变量:农业产业集群C1的观测变量是农业创新体系C11、农业龙头企业数量C12;要素禀赋S1的观测变量是自然资源S11、区域位置S12、种养历史S13;集群效率S2的观测变量是产业结构规模S21、专业分工S22、区域品牌S23、基础设施S24;支撑机构服务能力S3的观测变量是研发培训S31、行业协会S32、销售流通S33、金融服务S34;农村电商C2的观测变量是农村电商龙头企业数量C21、农村电商开展氛围C22;市场成长潜力S4的观测变量是市场空间S41、市场占有率S42、市场服务S43;支撑服务机构效率S5的观测变量是冷链物流配送S51、电商运营服务S52、教育培训S53、电商公共服务S54;农村电商效率S6的观测变量是电商模式S61、品牌化水平S62、网链化水平S63、网上网下融合水平S64。
1.变量测量。研究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开展变量测量。将观测变量设计成被调研对象可以回答的问题,初始调查问卷完成后,为确保问卷的科学性、合理性,项目组首先开展了预调查。本次预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30份,将预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记录,然后项目组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经过重新修改后确定最终调查问卷。
正式调查历时2个月,全部采用纸质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350份。为尽最大程度保证样本代表性,调查区域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沭阳花木产业集群和砀山水果产业集群。
被调研对象来自政府、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本地农产品电商运营企业、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物流企业,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岗位分布较为合理。350份调查问卷中,沭阳投放200份,砀山投放150份,各地除去缺失值较多的问卷,沭阳收回有效问卷177份,砀山收回有效问卷142份,共计319份,有效问卷率达到91.1%,所收集样本数据满足接下来将要进行的模型实证分析要求。
2.因子分析。利用SPSS22.0对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依据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KMO值为0.853,P值为0.000,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将特征根大于1作为标准,共析出8个因子,累积解释71.201%的方差,远大于一般认为50%的数值,说明因子提取出的信息量较大。因子结构清晰,各观测指标在其对应因子上的载荷系数值均大于0.51,交叉因子载荷系数值均小于0.35。
3.信度与效度检验。利用SmartPLS3.0对量表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如表1所示,每个潜变量的CR值均在0.8以上,克伦巴赫α系数(Cronbachα)值均大于0.72,表明量表具有较高信度。潜在变量AVE的值均大于0.64,表示解释了问项60%以上的方差;对角线上的AVE均值平方根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表明量表具有较高效度。
表1 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
4.数据分析。
(1)适配度检验。适配度指标是评价理论模型与搜集数据是否适配的标准,需要根据结构方程模型与数据的拟合情况来判断理论模型与样本数据的一致程度。根据AMOS修正指标建议,进行了相应的修正过程,最终的模拟结合结果见表2,可见只有NFI和NNFI略低于0.9之外,其他指标数值都满足学术界普遍认为的判别标准要求,表示模型的整体适配度较好,假设模型可以被接受。
表2 模型拟合结果
(2)路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中,结构模型主要用来分析潜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测量模型主要用来分析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标准化回归路径系数的大小可用来表示潜在变量之间相关关系、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强弱:路径系数越大表明潜变量之间相关关系越强,观测变量对潜在变量的解释程度越强。路径分析就是通过路径系数辨识潜在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强弱、观测变量中对潜在变量影响最为显著的变量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AMOS软件得出的结构模型标准化回归路径系数与假设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测量模型标准化回归路径系数如表4所示。
表3 结构模型标准化回归路径系数与假设检验结果
表4 测量模型标准化回归路径系数
依据表3可知,要素禀赋与农业产业集群有正向影响(标准化回归路径系数0.69),H1得到支持。进一步验证农业产业集群对资源要素禀赋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农业区域的气候、土壤、水分,农业区域位置与地貌环境以及种养殖历史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集群效率对农业产业集群有正向影响(标准化回归路径系数0.64),H2得到支持。集群的产业规模越大、集群内参与主体的专业分工合理、形成了较高的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完善的交通、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表明集群有较高效率,进一步揭示集群发展越健康,发展前景越好。
支撑机构服务能力对农业产业集群有正向影响(标准化回归路径系数0.72),H3得到支持。集群内的科研培训机构、销售流通企业、行业协会等服务能力越强、服务效率越高,集群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动力更强。
市场成长潜力对农村电商有正向影响(标准化回归路径系数0.71),H4得到支持。进一步验证农村电商市场对农村电商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所销售的农产品市场空间越大、市场占有率越高、市场服务越优良,表明农村电商市场成长潜力就愈大,农村电商发展前景越好。
支撑服务机构效率对农村电商有正向影响(标准化回归路径系数0.75),H5得到支持。进一步验证农村电商对相应的支撑服务机构有较高依赖性,冷链物流配送效率、电商运营服务水平、教育培训水平等为农村电商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农村电商效率对农村电商有正向影响(标准化回归路径系数0.68),H6得到支持。农村电商模式越具有特色、农产品网络品牌知名度越高、网链化(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区块链有机融合)水平越高,表明农村电商效率就越高,农村电商发展越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动力更强。
农业产业集群与农村电商正相关(标准化回归路径系数0.67),H15得到支持。进一步验证农村电商可以有效推动农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农业产业集群为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较强基础和动力。
两个系统的影响变量之间也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所做的理论假设都得到支持。依据路径系数可计算农业产业集群3个变量各自对农村电商的总影响,数值越大表示该变量对农村电商的影响越大。具体为:要素禀赋S1对农村电商C2的总影响为0.59×0.71+0.31×0.68+0.69×0.67=1.092 0,集群效率S2对农村电商C2的总影响为0.68×0.71+0.51×0.68+0.49×0.75+0.64×0.67=1.625 9,支撑机构服务能力S3对农村电商C2的总影响为0.64×0.71+0.59×0.75+0.52×0.68+0.72×0.67=1.732 9。可以看出,支撑机构服务能力S3对农村电商C2的总影响最大,为1.732 9;集群效率S2对农村电商C2的总影响为1.625 9,和支撑机构服务能力S3相差不大;要素禀赋S1对农村电商C2的总影响最小,为1.092 0。同样计算农村电商3个变量各自对农业产业集群的总影响,具体为:市场成长潜力S4对农业产业集群C1的总影响为0.59×0.69+0.68×0.64+0.64×0.72+0.71×0.67=1.778 8,支撑服务机构效率S5对农业产业集群C1的总影响为0.49×0.64+0.59×0.72+0.75×0.67=1.240 9,农村电商效率S6对农业产业集群C1的总影响0.31×0.69+0.51×0.64+0.52×0.72+0.68×0.67=1.370 3。可以看出,市场成长潜力S4对农业产业集群C1的总影响最大,为1.778 8,农村电商效率S6对农业产业集群C1的总影响次之,为1.370 3,支撑服务机构效率S5对农业产业集群C1的总影响最小为1.240 9。根据上述总影响可以设计促进农业产业集群与农村电商协同发展的路径:应重点围绕推动农村电商市场成长、强化农业产业集群支撑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农业产业集群效率3个核心路径进行具体政策设计。
依据表4可知,所设计的观测变量都能很好反映潜变量,相应的标准化回归路径系数反映出该观测变量在对应潜变量中的重要程度。例如自然资源(标准化回归路径系数0.87)是要素禀赋潜变量中最重要的因素;冷链物流配送(标准化回归路径系数0.89)是支撑服务机构效率潜变量中最重要的因素。
本文以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现实背景,以农业区域出现的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村电商同时存在并相互加强现象为基础,探索农业产业集群与农村电商协同发展路径。
以结构方程模型为工具,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深入分析,提炼出影响两者协同发展的8个潜在变量,并设计每个潜在变量的观测变量。对8个潜在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做出理论假设并构建相应的结构方程模型。经过实证发现,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村电商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个系统的影响变量之间也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所提出的理论假设都通过验证。
市场成长潜力S4对农业产业集群C1的总影响最大,为1.778 8,表明开发深度契合网销需求、适度引导网销需求的农产品是核心。农产品电商市场对“三品一标”安全、健康、优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加强和异质,农业产业集群应着力加强对农产品品质把控,强化信息技术从“源头到餐桌”全过程的应用,增加农产品数字元素,保证农产品品质,同时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多样性的农产品,切实增加农产品种类;强化农产品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集群的产出效率,拉动农业产业集群价值链升级;加速农业产业集群“一、二、三”产业融合,更好满足市场对初级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服务农产品和体验农产品的需求。
支撑机构服务能力S3对农村电商C2的总影响次之,为1.732 9,与集群效率S2对农村电商C2的总影响1.625 9较为接近。表明提高农业产业集群支撑机构服务能力和集群效率是关键。为更好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应不断拓展产业集群规模,细化专业分工,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创新与培训,提高农产品生产主体的技术水平,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升对产业集群的金融服务效率。
对协同发展路径的实证,为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村电商协同发展提供实践指导。通过独立发展和互动发展,促进两者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进而促进农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和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背景下,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村电商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村电商各自独立发展过程中,政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政府力量仍然不可或缺。依据两个系统的影响变量之间正相关关系,县级政府政策支持和产业扶持方向为:统筹资源共建共享基础设施特别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价值链升级,提升供应链效率并逐步降低供应链成本;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加工、包装、销售流通各环节应用,重点推动数字农产品建设;提升产业规模,优化专业分工,加强农产品田间管理、采后处理、分等分级、包装储存、配送等各个环节标准研制,着力提升农产品品质;重点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电商龙头企业,加强两者融合对接,发挥其在产销对接、资源整合方面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推动农业创新体系与农村电商创新体系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