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珊珊
摘要:丹寨苗族蜡染是苗族人民勤劳智慧的艺术结晶。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苗家人一方面希望祖辈流传下来的文化能够被完整保留,另一方面也希望传统的蜡染文化能得到大众的认可。通过到丹寨县的实地调研,我们对丹寨苗族蜡染纹样进行了深入研究,全面分析了其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的内涵,期望能够为丹寨苗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探索出崭新的道路,让苗文化的“活载体”走进大众视野,发挥其珍贵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丹寨苗族蜡染;蜡染文化;纹样内涵
一、丹寨苗族蜡染概述
丹寨县是贵州省境内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之一,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生存环境之下,苗族乡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也随之保留下来。丹寨苗族蜡染指的是苗族蜡染中以白领苗支系为主的蜡染民间手工艺,即“画蜡防染、去蜡显花”。
丹寨苗族蜡染的纹样质朴多变,源自大自然又不完全一致,是技艺者根据自然界动植物产生的无限遐想,在经过提炼抽象后,形成了丹寨特有的蜡染艺术风格。
相传古时候苗族和水族通婚,风俗习惯逐渐相似,为了区分种族关系,苗族老人在苗族的“鼓藏节”(牯脏节)中,将祭奠品猪、牛的血染在苗族妇女的服饰上;另外在祭祖时,衣服的背部和袖口上画独一无二的“窝妥纹”,作为辨别种族的另一种途径。
二、丹寨苗族蜡染纹样的内涵
丹寨苗族蜡染纹样题材各式各样,图案生动形象,还蕴含着苗族原始信仰的文化内涵。丹寨苗族蜡染的纹样分为几何纹样和自然纹样。几何纹样包括窝妥纹(漩涡纹)、马蹄纹、铜鼓纹、十字纹等,几何纹样是祖先留传下来的,不能进行更改;自然纹样包括鸟纹、蝴蝶纹、鱼纹、叽叽豆纹、石榴纹和梨花纹等,自然纹样相比几何纹样更加松弛流畅,从古至今样式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有着强烈的装饰性和地域代表性。
(一)动植物自然纹样
1.蝴蝶纹
在苗族古老的传说中,蝴蝶纹(图1)源自苗族古歌《妹榜妹留》的故事。“妹榜妹留”是苗語,汉译即为“蝴蝶妈妈”,在故事里讲述蝴蝶妈妈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造就了苗族的原始祖先,被称作是万物的开端,受人敬仰,自古以来在苗族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在丹寨苗族蜡染中蝴蝶纹常常出现。
2.鸟纹
丹寨苗族是苗族中的“白领苗”支系,白领苗是鸟的部族,也被称作“最后一个鸟图腾的部族”,所以丹寨苗族蜡染纹样中以鸟纹(图2)为主。民间传说枫树枝化作鹡宇鸟,用十二年时间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出了苗族的祖先们,于是苗族人将鸟作为他们的救命恩人,把鸟的形象绘制在衣物上以示敬意和怀念。鸟纹经常和鱼纹组合,丹寨当地人有一种说法,鸟和鱼都是繁衍的代表,鸟代表男性,鱼代表女性,将其绘制在一起寓意夫妻恩爱。除此之外,鸟画在水里,鱼画在天上也是丹寨苗族蜡染常见的创意形式,寓意男女共同承担繁衍的责任,反映出“白领苗”在繁衍问题上持男女同等重要的观念。
3.梨花纹
传说苗族祖先在漫长的大迁徙途中,精疲力尽,险些累倒在地,却在抬头的那一瞬间看见了漫山遍野的梨花,这一震撼的美景给予了他们一丝生的希望,在最艰苦的困境里被美丽的梨花所鼓舞,从此以后梨花便深深烙印在了苗家人心里,梨花纹(图3)象征着美好和希望,通常画在小孩的衣物上,是对孩子们健康成长,未来前程似锦的美好祝福。
(二)几何纹样
1.窝妥纹
“窝妥纹”(图4)是丹寨苗族蜡染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何纹样,因为纹样视觉上像水里的漩涡,所以丹寨本地的“白领苗”也将其称为“漩涡纹”。“窝妥纹”是苗语汉化而来,在苗语中“窝”名为衣服,“妥”名为蜡染,“窝妥”则意译为蜡染的衣服。该纹样装饰于衣服的袖子和肩膀处,是民族的崇拜和对祖先的追忆。关于丹寨苗族“窝妥”纹,在学术界说法不一。
第一种说法是:“窝妥纹”源于苗族远古时期的大迁徙事件,当时苗族的祖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窝妥纹”是对黄河里漩涡的模仿。在经过长时间迁徙后,展示出了苗族人的勇敢坚强,苗族的“窝妥纹”像是沿路河里的漩涡一样,记录着历史的痕迹和苗族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第二种说法是:“窝妥纹”源自苗族祭祀,在苗族祭祀典礼中,水牛是必不可少的祭品,要选择角长得漂亮、牛角漩涡长得好看的水牛,只有品质好的水牛才能献给祖先,这是对祖先的尊敬。所以人们就把水牛牛角上的漩涡或是水牛毛发上的漩涡画成纹样,装饰在衣服上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第三种说法是:丹寨被称作“最后的鸟部落”,而“窝妥纹”是早期鸟部落图腾或族徽的演化物,是部落的象征性标志。通过研究发现,“窝妥纹”继承和发扬了河姆渡遗址中代表性珍品“双鸟朝阳纹牙雕”上的双鸟朝阳纹,其纹样有五个同心圆似的太阳纹。因此,“窝妥纹”即远古时期部落标志或图腾的演化物,苗族妇女将之绘于袖口绣领,既是纪念祖先,又是标志族类。
“窝妥纹”是一个有着八个漩涡围绕铜鼓的图案。铜鼓是苗族人祭神的一种礼器,漩涡均为双线排列,古时候说“单表示阳,双表示阴”,双线螺旋纹则表示的是女始祖,将其绘制在衣服上并延续至今是对女始祖的崇拜,所以“窝妥纹”的绘制必须十分严谨,丝毫不能改变。
2.铜鼓纹
在民间,铜鼓纹(图5)的来源有两个说法:第一个说法,铜鼓纹是为了缅怀祖先而留下来的,在宋代,苗家先辈曾用拓片的方式进行蜡染制作,主要通过将布蒙在铜鼓上,然后用蜡在鼓的花纹上来回摩擦,经过长时间的摩擦后铜鼓上的纹理就通过蜡拓在了布上,然后将铜鼓的样式画在衣物上表达对先辈的怀念;第二种说法,在苗族大迁徙之前,古老的苗族部落认为太阳是万物的起源,所以一直追逐着太阳,最终一路向西来到了今天的贵州。铜鼓纹的中心为太阳纹,且铜鼓作为苗族祭神的礼器,也是苗族文化的代表。
三、结束语
丹寨苗族蜡染是生产者自给自足而创造的民间艺术,蜡染图案具有极强的装饰性,记录着苗族各个阶段的历史,是苗族文化的活载体。在继承蜡染传统艺术的形式语言和特定的文化内涵,深刻理解蜡染艺术的文化底蕴基础上,不断创新出具有强烈现代美感的蜡染艺术符号和蕴含丰富民族传统内涵的艺术语言。尤其是在当下,我们不能让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独自面临“人亡艺绝”的危机,我们应当并肩同行,使这一古老的艺术走向潮流,走进大众视野,为丹寨苗族蜡染技艺开辟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让丹寨苗族蜡染文化能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分享。
参考文献:
1.画册编写委员会.丹寨——印象非遗[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5,60.
2.申茂平.走进最后的鸟图腾部落[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2,60.
3.李洁.贵州苗族造型艺术的地域文化研究[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18.5,164.
作者简介:
洋珊珊,沈阳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