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顺华?唐芳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乡村文化,有乡愁式、乡建式、乡土式三种叙事类型。乡愁式叙事借助乡愁文学的情感基础,反思城市化弊病,突出以传统伦理道德凝聚共识、增强文化自信的主题;乡建式叙事面向未来,以对乡村的现代化憧憬为基调,通过讲述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突出现代化功能与乡村文化传统相结合的美丽乡村主题;乡土式叙事直面现实,以务实理性为基调,借助田野调查的方法,讲述贯通历史与现实的乡村庸常故事,突出针对乡村现实的打基础、保底线普惠主题。三种叙事视角虽然不同,但均在高度组织化的国家政策和体制框架之下,反映复杂多样的新乡村文化不同侧面。
【关 键 词】新乡村文化叙事;乡愁式;乡建式;乡土式
【作者单位】孙顺华,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唐芳,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益组织的新乡村文化传播研究”(19BXW070);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齐鲁乡村特色文化价值的创新传播研究”(19BJCJ49)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8.003
文化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离开活生生的人,文化只能是无所附着的抽象概念。从世俗性而非抽象概念的角度看,乡村文化是乡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涉及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伦理、信仰习俗、生态生计、社会交往及文艺娱乐等。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乡村文化相对稳定,悄然无声地自然存在和传承,缺少专门叙事的前提条件。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特别是信息时代后,因城市化、现代化的比照和挑战,乡村文化才凸显叙事的价值和意义。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我国的乡村文化叙事即已兴盛,有关乡村建设的话题文章频频出现在《学衡》《独立评论》《社会建设》《社会学界》等刊物上,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著作先后出版。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三农”问题日渐成为社会焦点,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受到学术界重视,梁漱溟、费孝通、晏阳初、卢作孚等有关乡村文化的著作、文集被出版社争相出版。通过这些著作和文集,我们看到梁漱溟将传统伦理精神与西方团体组织融合起来建设农村“新礼俗”的主张与山东邹城实验[1];晏阳初对乡村进行文艺、生计、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的主张与河北定县实验[2];卢作孚以发展实业、改善民生推动乡村现代化的主张与四川北碚实验[3];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4]的论述与考察调研等。这些乡村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是认识我国乡村文化变迁和乡村建设的重要参考。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广大乡村出现了什么新变化?如何表现在新乡村文化叙事中?本文结合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和推进、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实践探索、学界的观察研究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乡村文化叙事主要可概括为乡愁式、乡建式、乡土式三种类型,这三种叙事类型均在高度组织化的国家意志、政策和体制框架之下,展现了复杂多样的新乡村文化的不同侧面。
一、新乡村文化的乡愁式叙事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把“提高城镇建设水平”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在城镇化建设中“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5],这成为乡愁式新乡村文化叙事的指导思想。此后,“乡愁”字眼反复出现在各级政府文件、各类官媒、各类学术期刊的有关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叙事中,其中有三点值得关注。
其一,乡愁式叙事基于人类的普遍心理情感,呼应理论界的现代化反思。乡愁是古今人类共通的心理情感,在中国古代,乡愁是文学艺术的重要主题,唐代诗人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对乡愁这一人类生命体验的生动描述。乡愁文学表达的多是奔波在他乡的游子空闲时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家乡的回望,离家者与故乡有亲情、爱情、友情、乡情的联系,但其安身之所又与故乡存在距离,因此,在乡愁文学中充满着因时间流逝、离家遥远而产生的或模糊或清晰的个体情感和思绪。及至现代,人际疏离感、竞争焦虑感、“万人如海一身藏”的孤独感更引发人们对故乡的怀念,这是乡愁式叙事的情感基础。
新乡村文化的乡愁式叙事尽管有乡愁文学基因,但基调着眼于宏观社会而不是个体思绪,充满对现代化、城市化的反思。西方发达国家早于中国进入现代化、城市化,因此,西方的社会学家对现代化、城市化有许多反思和经典论述。美国社会学家帕克[6]、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7]等许多学者都对乡村文化的失落和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做过论述。中国在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反思因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而凸显。
其二,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框架下,新乡村文化的乡愁式叙事注重突出国家意志和国家意识形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央视推出的大型系列紀录片《记住乡愁》中。该纪录片通过影像和文字解说展现了一个个村落古镇的历史传承、自然风光、特色建筑、传奇人物、风土人情和民间习俗,主旨是突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把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作为具有现代价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以弘扬,发挥社会宣传教育作用。如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屏山村的主题是“孝道传家”,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石堰坪村的主题是“天道酬勤”,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白鹭乡白鹭村的主题是“积善成德”,重庆市江津区中山镇四合村的主题是“诚信赢天下”,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的主题是“节义立家”,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丁村的主题是“以和为贵”,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深甽镇龙宫村的主题是“义行天下”,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的主题是“无信不立”,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石鸡坝乡哈南村的主题是“忠勇传家”,等等。总体而言,《记住乡愁》在讲述乡村古镇的故事时注重提炼传统价值观,挖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资源,通过追溯乡村历史文化凝聚共识,从而引导、调整和规范人的现实行为实践,并以乡愁凝聚人心,激发满足中国人的自豪感、自信心。
其三,乡愁式新乡村文化叙事有不能回避的問题。在新乡村文化的乡愁式叙事中,逝去的时间和遥远的距离都产生了美,不乏怀古恋旧情调。《记住乡愁》中的许多乡村是诗意的、和谐的、宁静的,是心灵安放之处,有清洁不被污染的空气、新鲜绿色的食物、暖暖的人际关系、浓浓的亲情乡情,这些都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竞争激烈等某些城市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穿插于纪录片中的社会学、民俗学、文学等各科学者,以传统乡村文化阐释者的身份,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使传统价值观充满魅力和现代活力。这样的叙事有利于提高乡村文化的吸引力,也有以传统价值观填补当前价值缺失的用意。但不能回避的疑问是:首先,将个体的生活意义和目标指向过去,是否符合乡村年轻人、新生代的现实生活体验?毕竟乡村的空心化、老龄化趋势尚未逆转,对于服从于生存法则的离乡青年来说,乡愁无异于奢侈品。其次,以传统道德规范来限制、约束市场化大潮下的物欲能否奏效?
乡村文化始终与世俗、平凡的乡民日常生活相联系,宏大的叙事终将接受整体乡村现实的验证。深入到现实中的广大乡村,仍可发现大量远离现代化、近乎本能的传统生存现象,缺乏现代化所必需的真正理性和自主精神。这些被乡愁式叙事所忽略的、依然留存在广大乡村的许多令人难以愉悦的记忆,都需要面对和正视。
二、新乡村文化的乡建式叙事
与乡愁式叙事突出传统道德伦理的精神引导相比,乡建式叙事更突出现代化的乡村建设实践。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势说明,传统文化终归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着眼于现代化、面向未来的乡村建设构成乡建式新乡村文化的叙事内容。
乡建式叙事以对乡村的现代化憧憬为基调,为乡村注入现代化发展的理念和希望。在乡建式叙事中,未来的乡村文化既有不亚于城市的现代城市功能,也有传统乡村的生态、自然、温暖。近年来,文旅融合的“生态乡村”“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民俗村”“生态示范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频频见于各类媒体、学术刊物、图书出版中。从图书来看,渠岩的《艺术乡建:许村重塑启示录》(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林峰的《特色小镇孵化器——特色小镇全产业链全程服务解决方案》(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年)、吴立群等的《特色小镇典型案例及成功经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年)、渠岩的《青田范式:中国乡村复兴的文明路径》(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等乡村建设案例与经验总结类图书陆续出版。此外,学术刊物刊登了大量有关乡村建设的文章,以“乡村旅游”为关键词的知网检索结果有22070条,以“特色小镇”为关键词的知网检索结果有7260条,以“休闲农业”为关键词的知网检索结果有6861条,以“美丽乡村”为关键词的知网检索结果有3499条,以“生态示范区”为关键词的知网检索结果有2356条。对于乡建式新乡村文化叙事,笔者关注三点。
其一,各级政府主导的田园综合体试点。田园综合体的概念首次出现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8]。田园综合体的总体设想和规划是建设融合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宜居宜业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现代化乡村。田园综合体被寄予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休闲旅游经济发展、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厚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样板。
2017年7月,经过逐级评审,第一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公布,包括河北唐山市迁西县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山西临汾市襄汾县田园综合体、山东临沂市沂南县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美丽南方”田园综合体、福建夷山市五夫镇田园综合体、海南海口市田园综合体、海南共享农庄(农垦-保国)田园综合体、重庆忠县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市田园综合体、云南保山市隆阳区田园综合体、陕西铜川市耀州区田园综合体。对获批的试点项目,国家财政和省财政每年予以资金支持,资金支持连续三年。在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的同时,各省市支持的地方田园综合体试点也同时推进。2021年5月,财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再次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除了山东、福建、海南、云南,又增加了北京、吉林、黑龙江、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共13个省市,各安排1个试点项目,中央财政按照有关规定实施定额补助。试点项目要具备“以农为本”“农业生态资源条件优越”“产业发展与农业有机结合”等前提条件,重点任务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促进乡村宜居宜业、促进农民富裕富足。从两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看,它们皆以一定数量村庄构成的特色片区为单元,力图将前期以行政村或示范区为单元投入建设的生态乡村、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民俗村、乡村产业园区、一村一品等加以整合,目标是建设生态平衡、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消费旺盛、农民富裕、品牌响亮的现代化乡村片区,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农业农村[9]。
其二,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各级政府振兴乡村的政策、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规划、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措等,吸引社会各界把目光投向乡村,也吸引美术、建筑领域的艺术工作者以乡村为舞台,以艺术特长参与新乡村的建设实践。艺术乡建叙事的特点是高举传承传统乡村文化、建立中国特色精神秩序的价值大旗,在特色小镇、生态园、民俗村等新乡村建设中,注重将具有现代功能的城市要素注入乡村,同时也强调用区域传统乡村文化元素增强识别和吸引力。许多艺术乡建者在村落改造、乡村休闲旅游建筑中强调视觉符号化的运用,着意打造有地方独特性的视觉符号,突出区域化的乡土风格,如以石头路、石头房、海草房等作为吸引游客的地方名片。
在艺术乡建的叙事中,独树一帜的是广东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青田村的“青田范式”。“青田范式”创建者围绕青田村的村落祠堂、书院、礼俗、物产、自然环境等介入建设、开展活动,致力于“贯通传统和当代的历史脉络并延续多彩多姿的乡村生活”。有别于一般艺术乡建者的是,其发起人主张“用批判的方式来认清‘乡建的真实与局限”,反对把乡村改造成满足城市休闲需要、乡愁情思的“后花园”;并且以探寻“乡村文明的复兴路径”为志,秉持复兴乡村文化的理念,提出 “艺术乡建的初衷不是仅仅满足温饱或发财致富这类单一经济目的和愿景。相反,它是在尊重乡村在地传统及村民诉求的基础上,用情感融入和多主体互动的温和方式,使乡村社会整体复苏,以修复乡村完整的天地人神世界”[10]。经中央电视台、《中国摄影报》等媒体的报道,“青田范式”引发学界广泛关注。
其三,从理想到现实。艺术乡建者在近年的特色小镇、生态园、民俗村等建设中投入了理想、热情和精力,他们的基本叙事逻辑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依靠现代农业、旅游业、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产业,特别是依靠文旅融合产业,通过艺术介入和设计开发,使乡村成为既有现代化功能,又传承传统乡村文化的宜居宜业之所。在乡建式叙事中,发展与和谐兼顾、效益与质量兼顾、现代化追求与继承传统兼顾,新乡村文化是高品质和人情味的结合,是摆脱传统乡村贫弱和现代城市弊病的理想文化。但理想不等于现实,在乡建实践中,我们需要回答的疑问是:艺术乡建的“视觉符号化”形式与乡村文化承载者的乡民日常生活有何关联?如何让乡民理解、接受艺术乡建的价值意义?乡建者能否超越文化开发商的利益追求,而真正解决乡民的生存、发展、公共服务问题?从发展和商业的角度看,近年来已涌现了一些成功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但也有不少在经过短暂红火后已难以为继或走向败落的项目。
乡建式叙事中的新乡村仍在试点、探索阶段,且试点、探索对象严格受制于所在地的自然条件、物产特色、文化积淀等资源禀赋,相对于体量庞大的乡村,试点对象体量有限。特色小镇也好,生态园也好,无论多少新概念,最终都不能不回答一个现实问题,即规划设计、花钱建设的新乡村实际效果如何,是否具有广泛推广的潜力。
三、新乡村文化的乡土式叙事
与乡建式叙事着眼于未来相比,乡土式叙事强调面对现实,以务实理性为基调。乡土式叙事借助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和讲述贯通历史与现实的乡村故事,分析研究乡村面对的具体问题,探讨应对思路、路径等。
乡土式叙事者多为科研单位、高校的乡村调研机构。在众多乡村研究机构中,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引人注目,号称“华中乡土派”,其研究成果近年来大量出版,如贺雪峰的《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东方出版社,2019年)、《在野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杨华的《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吕德文的《大国底色:巨变时代的基层治理》(东方出版社,2021年)等都是乡村研究的力作。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官方公众号为“新乡土”,有200多篇原创文章,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和社会实践,发现、分析农村政策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如农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区域性差异、代际关系、宅基地、村级治理、农村纠纷、农村保底、合村并居、农村合作社“空壳社”等问题。
乡土式叙事者强调广泛的脚踏实地的乡村调研。从时间上看,重视选择有代表性的乡村进行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持续性跟踪调查,从而把握乡村纵向变迁信息;从空间上看,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个别的定点调查不足以反映全局情况,因此,重视多区域的多点调查,全面了解乡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信息,从而比较区域差异。乡土式叙事偏重讲述平淡无奇的乡村和庸常的乡民生活,不乏对乡村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描述,诸如农民的生计选择、人际交往、生老病死、日常习俗等,在掌握乡民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深层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区域差异,发现不同区域不光存在历史、地理、经济的不同,而且“农民行动逻辑不同,自上而下的政策、法律、制度在不同地区实践的过程、机制与后果也不同” [11]。
在乡土式叙事中,广大农村被看作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蓄水池”“压舱石”。“华中乡土派”领军人物贺雪峰提出:“在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2035 年之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要为占农民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保底,要解决中国绝大多数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回应他们的诉求。要防止当前学界、政策部门和地方政府实践中已经普遍蔓延开来的激进的乡村振兴解读,倡导积极稳健的乡村振兴战略。” [12] 乡土式叙事总体上看是审慎、实事求是的。
四、结语
综上,乡愁式、乡建式、乡土式新乡村文化叙事,分别表现出怀旧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色彩。三种叙事内容侧重点不同,在理论探讨、实践探索方面各有价值,从乡村振兴的大局看有一定的相互补充意义。三种叙事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的政策导向、价值引导,反映了乡村文化的不同侧面,也反映了相关社会实践产生的乡村文化变迁。对于新乡村文化,观察角度不同,叙事内容和主题亦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但总体统一于乡村振兴战略和政策的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梁漱溟. 乡村建设理论[M]//梁漱溟全集(第二卷).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晏阳初.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工作大概[M]//晏阳初, 赛珍珠. 告语人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卢作孚. 建设中国的困难及其必循的道路;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M] //卢作孚文集(增订本).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中央城镇工作会议公报 [R/OL] (2013-12-14)[2021-08-09] . http://zgb. mof. gov. cn/zhuantilanmu/xcjssd/bf/201401/t20140121_1037854. html.
[6]R. E. 帕克, E. N. 伯吉斯, R. D. 麦肯齐. 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M]. 宋俊岭,吴建华,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7]斐迪南·滕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M]. 张巍卓,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8]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發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EB/OL]. (2017-02-05)[2021-08-09] . http://www. gov. cn/zhengce/2017-02/05/content_5165626. htm .
[9]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 (2021-05-21)[2021-08-09] . http://nys. mof.
gov. cn/czpjZhengCeFaBu_2_2/202105/t20210528_3710512. htm.
[10]渠岩. 艺术乡建,中国乡村建设的第三条路径[J]. 民族艺术,2020(3):14-19.
[11]贺雪峰. 饱和经验法:华中乡土派对经验研究方法的认识[J]. 社会学评论,2014(1):4-12.
[12]贺雪峰. 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下的乡村振兴[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