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鸿
走进湖南芷江县纪委监委,庭院中廉政文化展板美观大方,走廊里廉政警句直击心灵,阅览室里廉政书画清新隽永……
在清廉建设中,芷江开展清廉机关、清廉村居、清廉家庭、清廉企业、清廉学校、清廉医院和清廉风尚创建,分层级、分地方从组织领导、干群参与、政策保障、考核评比等方面予以系统考虑,为创建工作提供人力、物力和软硬基础设施条件保障,鼓励各层级各地方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创新,形成具有芷江特色的模式、标准、步骤、方法和样板。
中国梦是复兴富强的梦,也是文明清廉的梦。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是全国人民的美好愿望,需要各地干部群众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绣出一幅“清廉中国”的国家画像。
一张名片—通过两年努力创成怀化市清廉建设“芷江样板”,通过3至5年努力创成湖南省清廉建设“芷江样板”,让以清为美、以廉为荣蔚然成风。
一次廉政教育—每年开展“廉政党课村村行”、送廉上门活动,县委书记、县纪委书记带头上廉政党课,举办廉政模范典型表彰大会、巡回宣讲、廉政文艺汇演,组织召开警示教育会、领导干部和家属参观监狱(看守所)、违纪违法人员“以案说纪(法)”,对各级各部门“一把手”及配偶、新提拔干部、新党员、新录用公务员、执纪执法和管人、管钱、管物等重点领域和部门的工作人员分类分系统开展廉政教育。
一处廉政风景—开展“新媒体问政”“基层评机关、下级评上级”、县纪委书记“听音问廉”系列活动,机关、村居、企业、学校、医院开辟一处廉政专栏,各级各部门和公职人员签订一份“廉政承诺书”,领导干部家庭书写一封“廉政家书”,县城至农村开通一条“清廉专线”公交车、客运车,县城建设一个清廉公园、红军清廉故事展厅和讲堂,乡镇和村寨开辟一处清廉广角。
一个志愿者协会—广泛吸收纪委监委、组织、宣传、政法、文化、教育、医疗、审计、国土、财税、媒体等相关部门干部职工和“两代表一委员”、退休干部、企业家、乡贤,组建“芷江清廉志愿者协会”,定期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或其他有利于社会的志愿者活动。
一个短视频公众号—开通“清廉芷江”短视频公众号,拍摄“清廉芷江建设”短视频,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播放。
一个专家团队—建立一个以权威专家领衔的专家团队,对清廉芷江建设给予专家指导,发挥专业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和各类监督的作用,系统化、立体化地确保清廉建設的质量。
一次评比—每年按层级对清廉创建工作进行排名,奖优罚劣。
为确保清廉建设成色,芷江实行一试点、一指标、一调度、一研判、一总结、一通报机制。
一试点,即开展清廉建设试点工作,以小切口入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一指标,即建立清廉建设指标体系,将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率,以及违纪违法发生率、巡察问题整改率、信访投诉问题人均举报率、政务服务群众满意度、社风民风调查满意度等作为重要内容考虑,将创建目标指标化、数据化、阶段化;一调度,即建立日常调度机制,乡级半月一调度、县级一月一调度;一研判,即半年举行一次研判分析会,分析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建议;一总结,即年终召开一次汇报总结会;一通报,即定期通报先进典型和落后单位。
“为服务保障清廉芷江建设,我们纪检监察机关将研究出台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若干条措施,进一步强化和做实纪检监察工作体系,开展监督执纪提升年活动,开辟‘能手讲坛,办好‘尖兵讲堂,全员开展学习标兵、业务标兵评比活动,做细容错纠错、回访教育、澄清正名工作,系统谋划和提升纪检监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芷江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刘卫星表示。
芷江县纪委监委机关女干部开展“再唱山歌给党听”活动
接地气、多角度的清廉建设,让政府、村居、家庭、企业、学校、医院和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提振了干部群众精气神,赢得了干部群众一致称赞认可。禾梨坳乡古冲村群众自创山歌唱道:“一唱祖国形势好,二唱村庄变新样,三唱人们思想理念在改变……十唱今天的努力希望从此是榜样。”在推进清廉村寨建设过程中,古冲村挖掘党史、村史、老建筑、老物件等资源,将红色文化和清廉村寨建设相结合,开设了红色廉政讲堂,建立了红军长征过古冲事迹馆、古冲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红色廉政文化旅游,让清廉建设活了起来。在古冲村的示范带动下,全县18个乡镇利用学校、圩场、农村文化广场、烈士陵园,纷纷组织开展研学活动、主题讲座、重温入党誓词、讲廉政故事、放映廉政电影等活动,219个村(社区)群众自发组建了一支支文艺队伍,自编自导廉政文艺节目演出。如今,清廉建设已经融入了芷江干部群众的工作生活,“人人讲廉洁、事事讲廉洁”“企业办事不求人、群众办事不烦心”,处处彰显“政通人和”“干群一家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清廉建设极大地促进了芷江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县GDP达53.2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31亿元,同期分别增长12.2%、22.7%、14.6%;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1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116元,同期分别增长9.6%、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