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军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违规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今年9月20日,北京通州玉桥街道某小区租户带电动自行车电池入户充电引发火灾,造成楼上住户5人死亡。有报道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发生电动车火灾事故6462起,过分充电、电池故障、线路短路等是导致此类火灾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面对群众出行的刚性需求,以及防范安全隐患的需要,近些年各地在治理电动自行车上楼的工作中没少费心思、动脑筋,也亮出了不少实招。
在北京大兴,一种10秒内就可换“满电”的电动自行车电池格外引人眼球,不僅免去七八个小时的充电等待时间,平均换一次满电电池的费用不到2元,且每块电池都有第三方保险公司承保。自2020年大兴区推广智能换电桩试点以来,这种一人多高的“柜子”在大兴区的街头已经安装了80组,可为至少4000人提供换电服务。
智能换电桩采用专用的电池和自动识别系统,用户收到电池低电量报警后,打开手机内换电小程序,骑至附近换电柜,将电池从车上取下,插入空电池仓,智能识别系统会弹出一块满电电池,整个过程10秒就可完成,代替了以前需要长时间充电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换电桩配备的新电池只能在换电桩内充电,从源头上杜绝了室内充电。
新“充电”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节省时间成本,另一方面杜绝火宅隐患。不仅如此,换电桩的后台设在运营公司,24小时有专人监控,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端平台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车辆和电池的远程监控、异常报警、精准定位和远程物理锁定。
近几年,各地为了满足部分群众出行需求做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工作,有的城市推广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装置,解决无处充电问题;有的小区搭建智能车棚,群众可远程查看电动自行车充电状态;也有地方推出电池充电柜,利用阻燃材料和断电保护装置,确保电池充电安全;还有地区在楼房电梯内加装可识别电动车的摄像头,发现违规就会报警。
我们可以看出,多种电动自行车痛点问题的破解之策,解决了群众停车充电难的当务之急。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对于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事前预防的意义远大于事后救济和惩戒。我们仍然要强化宣传引导,营造电动自行车不得进楼入户的舆论氛围,自觉抵制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当然,各地职能部门也应主动作为、敢作为,像北京大兴这种创新方式,从根源上正视和回应了车辆停放和充电的现实问题,从源头上杜绝了火宅隐患,这种社区治理的思路和方法就值得各地职能部门借鉴学习。
民生无小事,需下“细”功夫。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安全隐患,是增加百姓“微幸福”的一小步,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大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反映出整个社会为民服务的温情。当然,把这件事做好,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