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贵州民生发展破局之路

2021-10-20 06:45唐任伍武天鑫
民生周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福祉十四五民生

唐任伍 武天鑫

经济发展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前提和基础,民生保障和改善离不开经济实力的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始终将培养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路,把产业振兴作为国计民生的动力源。从民生需求角度而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产业的发展关乎着“最大的民生”,可持续的产业布局是人民安居乐业的最大前提。从民生供给角度而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多元化产业提供多样化产品可以满足人民多维度的需求。因此,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两者相辅相成,民生发展为产业振兴提供源源动力,产业振兴为民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发展产业更是民生发展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以产业发展为龙头,坚持产业扶贫、产业脱贫,贵州不但和全国一道,按时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而且人民民生福祉得到了极大改善、民生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由于底子薄、基础差,贵州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生保障和改善。

贵州民生发展的产业制约

乡村产业模式化严重,缺乏乡土文化支撑。乡土文化是村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和总结出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既包括有形的物质遗产,更含有无形的文化遗产,这些乡土文化是乡村文明的一种传承,也是凸显地域特殊性的标志。但现状是乡村的发展逐步模式化,乡土文化在资本外注的背景下逐渐没落,典型的例子是基层政府引进城市资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城市资本在政策的吸引下发展以民宿、农家乐等模式为代表的乡村文创,缺乏对乡土文化的深入吸收,导致乡村文创千篇一律,甚至沦为“文化快餐”。一旦撤出扶持政策,同构化的乡村产业难以长期维持,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民生福祉也会受到严峻挑战。

县域地区产业同构化,缺乏优势产业。贵州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环境,地区间资源要素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地区间资源要素的差异决定着其比較优势,因此客观环境决定各地区的优势不同,发展模式也应不尽相同。但目前,县域之间的产业结构高度相似,大多以第一产业和旅游业为主。如此高度同化的产业结构必然会引起区域间过度竞争、企业生产过剩等问题,降低城市资本的投入意愿,长远来看不利于城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人民就业不能得到长久保障,不利于民生的持续发展。

生态资源利用率低,缺乏综合产业开发。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贵州拥有6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生态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但受制于传统的生态资源价值评估思维影响,贵州地区对于生态资源的价值开发仍停留在简单的林业开发层面,一是生态资源仍以自然资源属性而非生态资产形态存在,二是未将生态资源中的“山水林田湖草”视为具有“生命黏性”的共同体进行整体开发,大大低估生态资源开发的价值。这种受限制的生态资源开发,不仅降低了生态的开发价值,更使得居民很难在资源开发中获取利益,生态资源对于居民的民生价值被束缚在生态层面。

城乡养老产业不完善,缺乏配套产品供给。贵州作为人口外流大省,每年有大量的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伴随着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成为独居老人,城乡居民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凸显。在养老群体逐渐扩大的背景下,人民对于提高幸福感和服务的需求逐渐增高,但与此对应的城乡养老产业体系仍未系统建立。一方面,目前贵州市、州及大部分县城的生活已经可以满足老人的物质需求,相应的老人文化、心理、金融等方面的需求逐步增加,但目前产业市场还无法满足;另一方面,在乡村大量劳动力外出的现状下,传统的家庭养老结构被破坏,乡村老人成为独居老人,但目前乡村养老产业同样无法满足老人在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滞后,传统产业面临不确定的风险。贵州依靠生态环境优美、多彩文化涵养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以茅台酒为龙头的酱香型白酒产业和旅游产业,不但解决了大批贫困人口消除绝对贫困,而且提升了贵州的民生保障和改善水平。但是,这些产业发展有它的独特性和风险性。尽管优质的酱香型白酒产业在几千年中华酒文化的熏陶下经久不衰,但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和长寿,再加上中国各地白酒产业日益严重的恶性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过度依赖茅台为代表的白酒产业潜伏着风险。旅游产业作为绿色、低碳的朝阳产业、富民产业,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理所当然,但在发展中同样面临着自然灾害风险、生物风险等的威胁,2020年暴发、至今仍然在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贵州旅游业的打击就是明证。贵州尽管大数据产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处于大而不强、散而不齐的阶段,尚没有将大数据融入产业发展中,新农业、新制造业、新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严重滞后,使得贵州的民生保障和改善后劲乏力。

破制约,促民生保障和改善

从民生可持续的角度看,“十四五”时期贵州产业存在以上4个风险点,产业存在不可持续性发展的隐患,必须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从贵州实际出发,发挥各市州资源要素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优化城乡产业,确保民生福祉有源源动力;充分利用贵州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以生产结构转型为契机做好生态价值大开发,建设绿色发展与生态民生相统一的新形态;同时发挥好产业对于民生的保障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开发新的养老产业链以满足城乡老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确保产业发展转化为民生福祉的可持续性。

以乡土文化为内核振兴乡村,持续改善乡村居民的民生福祉。贵州作为曾经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在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后,要做好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有效衔接,重点关注乡村民生的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撑,乡村企业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应广大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创新元素,以乡村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为核心开发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产品,满足人民多元文化需求的同时为乡村经济注入持久动力。政府在此过程中做好乡村文化重塑的主导工作,培育农民树立文化主体意识,通过建立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文化为核心、市场为载体的乡村模式,从根本上防范乡村模式化发展带来的民生隐患。

猜你喜欢
福祉十四五民生
数字十年·民生福祉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建优美生态 谋百姓福祉
创造健康红利 增强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