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危险共舞

2021-10-20 05:29索何夫
科幻世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载具摩托喷气

索何夫

虽然对大多数“外围读者”而言,提到科幻作品中的载具时,第一时间想起的往往是巨大宏伟、长度动辄以千米计的巨型太空战舰;或是那些无论怎么看都充满了不合理之处,却寄托着人类文化潜意识中对顶盔贯甲的魁梧武士的强烈向往的双足步行机甲,但这些威武雄壮的大家伙毕竟不是全部。无论是在《雪崩》和《基地》这种现象级的严肃科幻作品里,还是那些“量产版”的“爆米花科幻”中,我们都能看到各种各样造型奇妙、甚至可以称之为“放飞想象”的个人用轻型载具,其中一部分的文化影响力甚至不逊于那些气势恢宏的“大家伙”。

喷气背包:艰难地照进现实的梦想

首先登场的是人均可负载的单品——喷气背包。

不同于其他载具,无需操作技术、搭载即可使用的优势很容易就让喷气背包在单人载具竞赛中拔得了头筹。從20世纪下半叶以来,这玩意儿就同时在现实和科幻作品里经历了颇为漫长的发展历程,足够狂拽炫酷、非常抓人眼球,但……也就仅此而已了。为什么这片“蓝海”依旧如此湛蓝,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分析。

单从理论上讲,喷气背包原理并不复杂,甚至传说中的“万户飞天”的原理本质上也差不到哪儿去:只要有一台能够稳定产生推力、大小足够被固定在人类背后的引擎,让人飞上天就不是什么难事儿,如果觉得火箭背包不够安全稳定,甚至可以换成小型涵道式升力发动机——这也是近几年那些成功投入实用的“飞包”更常见的模式。也正因如此,喷气背包准确地说应该称为背包式单人飞行器,毕竟一部分产品并未采用严格意义上的“喷气式”飞行原理。

不过,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喷气背包的研发,也不乏诸如Gofast这样一度有些知名度的“明星产品”,但整体而言,这类个人飞行器在现实中还是很不受待见的——毕竟,任何大气层内的喷气背包或者类似产品都必须面临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空气动力学层面上,人类的身体轮廓实在难以像飞行器那样优化。换言之,这类产品唯一能走的只有“力大砖飞”这条路子,仅此一点,就注定了它们的经济性绝不会优于常规飞行器。更糟糕的是,人类的血肉之躯相当脆弱,这导致了单人飞行器的最大飞行速度和实用高度都相当有限,而如何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同样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虽说最初的喷气背包类产品大多是军方主持开发的,并且优先考虑投入战场,但开发者始终要面临一个近乎无解的两难问题:要增加飞行效率和续航能力,就必须有更大的发动机和更多燃料,而它们在不飞行时都会变成压在驾驶人员身上的无用“死重”,严重影响效率和生存概率;如果选择轻量化,则意味着用途大打折扣,而且有限的速度和高度以及在姿态控制上的重重困难,则意味着驾驶它们的“飞人”很容易变成轻武器的活靶子……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类似的飞行载具迟迟无法投入战场、顶多只能被海岸警卫队用来登船缉私。总而言之,除了在没有重力、也无需考虑空气阻力的太空中可以作为宇航员的移动手段之外,至少在现阶段,这类个人飞行载具很难派上什么实际用场。

那么,既然喷气背包在实用领域的表现如此寒碜,为什么总有各色人等会费时费力地想要制造这类产品呢?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情怀”问题。虽然现实中的实用性过于差劲、也几乎没有任何可供“大展身手”的舞台,但在形形色色的幻想世界之中,这却并不是问题。正是由于在科幻作品中的大量“戏份”形成了特殊的“反哺”模式,才使得足够多的爱好者与发明家明知实用前途渺茫,仍然孜孜以求地进行开发,硬是让梦想一次次地照进了现实。

涉及这一技术的最早也最著名的科幻作品是罗伯特·海因莱因的《星船伞兵》。虽然在它的改编电影中,太空陆战队被描绘成一群炮灰,但在原著中,他们可都是穿着自带喷气式飞行器的动力装甲、能够迅速机动数千米并对敌方进行深入打击的猛人。受《星船伞兵》小说的影响,20世纪下半叶催生出了一大群“精神后辈”:在《星球大战》系列里,曼达洛人(其中的典型是波巴·费特)的盔甲往往装有可以用于短途飞行的喷气背包,为这些太空中的哥萨克战士提供了在战场缠斗的快速机动手段,就算欧比旺这种武功高强的绝地武士,遇上这招也会感到棘手;《战锤40000》中,装备了重型喷气背包的“猛禽”星际战士可谓《星船伞兵》里太空陆战队最直接的“后裔”,这些穿着动力甲的超人干的也是“死从天降”、突袭对方高价值战略目标的活儿,而且凭着一身比海因莱因笔下的前辈们更加豪华的技术装备,无论是突击距离还是破坏能力,都变得更加可怕了。

不过,装备喷气背包的战士能在各路太空歌剧中大杀特杀,通常都得依靠一些别的“黑科技”:要么是阿斯塔特的一整套超级基因改造,要么是包裹全身的整套动力装甲,而现实中它们大多处于八字连半撇都没有的状态。相较之下,在“现实系”科幻作品里,装备喷气背包的士兵们只能干一些辅助类的工作:《红色警戒2》中的火箭飞行兵和《命令与征服2》里的喷射飞行兵都被定位为“持有轻武器、执行侦察和骚扰”的次要角色;在《命令与征服3》里,GDI步兵的喷气背包索性被定位为“跨越障碍专用设备”,只在需要紧急逃脱、或者要跨越难以用别的方式穿过的复杂地形时,才会短暂地派上用场。当然,由于无需长时间、远距离飞行,这些喷气背包倒用不着做得又大又沉,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用性层面的两难问题。

当然,作为一种可以带来戏剧性视觉效果的炫酷道具,虽说实用性上仍旧存在着严重欠缺,但对于故事中的英雄主角而言,喷气背包仍然是件相当好使、非常适合推进故事的道具:无论是在乱军丛中纵身一跃而去、只给敌人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还是直接“天降正义”、在火光和浓烟中化身“及时雨”降临前线,都非常适合典型的“英雄”形象。正因如此,喷气背包才会在各种英雄主义的幻想作品中不断出现,又被一批批希望能圆“英雄梦”的曾经年轻过的人带进现实。或许,这正是所有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的对英雄的憧憬吧。

惊险竞速——滑板

人类社会中从来不缺乏追求极限和极速的家伙,因此,随着20世纪末期滑板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比前面更加激进的个人载具——各种具有科幻特征的滑板,也出现在各式各样的科幻作品之中。相较于好歹还有个正经座位的摩托、或者往往得和密不透风、自带防护性能的飞行服搭配使用的喷气背包,滑板可以说是简化到了极限的“载具”:除了最低限度的“立足之地”,它无法为搭乘者提供任何防护,搭乘者必须直面一切风险——甚至仅仅是站在高速移动的滑板上,就是一件需要勇气和技巧的事。

在现代电子游戏中,飞行滑板可以说是不羁少年的青春标志,与之对应的,一系列灯红酒绿的科幻赛博背景板也呼之欲出。

最早的滑板是美国乡下人在19世纪末发明出来的,一开始就是大家闲暇玩乐的道具,毕竟天大地大,原野广阔,适合滑来滑去。但它的“大行其道”却要到20世纪70-80年代,也就是60年代民权运动和嬉皮士运动之后,这一时期,滑板不僅仅是一种运动,更变成了一种象征。愤怒而充满激情的年轻人用它来表达自己对老人和陈旧习规的叛逆和不服从。因为滑板简单而廉价,它也成为了“富有活力和斗争精神”的社会底层的象征。自然,当赛博朋克恰好于这一阶段崛起,滑板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其中的关键元素。

在赛博朋克的“开山之作”《雪崩》中,女主角是一位踩着滑板、靠搭顺风车送文件的快递员,每天过着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度日的刀尖舔血式生活。但当标准滑板加装了引擎、变成微型飞行器后,则成为在赛博朋克的都市丛林里挣扎求生者的标配:正面人物踩着它逃避军警追捕行侠仗义,黑帮混混和地痞小流氓踏着它四处欺行霸市打砸抢烧,而亦正亦邪的人——唔,他们当然更需要一只飞行滑板,以便把上面那两类活儿统统干完。

除此之外,对于呼啸而来呼啸而去、主打来无影去无踪的城市反派而言,飞行滑板及其变种也是非常合适的工具:《蜘蛛侠》电影版里,主角遇到的第一个敌人“绿魔”就踏着这玩意儿在城市里大搞无差别恐怖袭击;《战锤》系列里,黑暗之都科摩罗城里滋生的那些黑暗灵族暴徒帮派也会把这玩意儿当成“座驾”四处乱闯。对于各类作品的受众而言,滑板类“载具”所能带来的刺激感——无论是主角的“速度与激情”,还是不幸沦为主角对手的那些家伙被击落栽倒的惨状,以及与它牢牢绑定的那股都市气息,都是其它种类的奇门载具难以提供的。仅此一点,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幻想作品里,各种各样普通或者不普通的滑板,总能在近未来城市的高楼大厦所投下的阴影之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总而言之,和被赋予了协助进行宏大叙事“重任”的飞船、机甲或者其它庞然大物不同,这些奇形怪状的轻型载具往往承载着人们相对不那么“沉重”的浪漫化想象,无论是骑士、英雄还是反抗旧时代的游侠,这些轻型载具所象征的东西更加贴近于“人”而非“人类”,与前者构成了象征意义上既对立又无法相互脱离的鲜明两极。

摩托——未来“骑士”的战马

压轴出场的未来载具是拉风的摩托,想必这并不出人意料。

在大多数文化中,人们总是将坐骑视为身份的象征——毕竟,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前现代社会中,一头优秀的骑乘动物是很不易得的。无论是繁育、饲养、医疗照顾还是圈舍的维护,都需要相当昂贵的投资,负担作战任务的战马尤其昂贵。正因如此,“骑士”这个词从罗马共和国时代开始,就被用于称呼最为富裕的那一批公民。封建时代,由于骑士们数量稀少、社会地位较高,比起集团作战,他们天然地倾向于单打独斗,因此相较于流水线式量产、缺乏个人特点、只能作为队列中的一员投入冲锋的近现代骑兵,他们更加适合作为故事与传说中的主角存在。纵然在现代,“骑士”已经变成了少数国家的荣誉头衔,但他们在人类文化中留下的影响却并不那么容易消失。

由于人类对于勇敢和技艺精湛的个体的天生崇拜,即便封建骑士已经被组织度更高的步兵方阵和近代骑兵淘汰,人们仍习惯于寻找相应的替代品:20世纪上半叶,驾驶早期战斗机的飞行员就曾被视为“空中骑士”,但空战技术的发展最终淘汰了绝大多数的视距内战斗,使得飞行员不复“骑士风范”。对于大多数科幻作品而言,除非是像《星球大战》那样的“纯种”太空歌剧、或者学着《高达》系列拿出“黑科技”对超视距作战进行限制,否则要在未来战争中让飞行员们继续在视距内缠斗,实在是太过“不合理”。但即便如此,对于“骑士”的追求仍然存在——尤其是在那些需要突出英雄主义基调的故事中。

于是,形形色色的摩托就成为了许多科幻作品中“骑士”们的新“坐骑”,并延续到了许多具有未来元素的游戏世界中。骑士、孤狼精神、奋进不屈,共同组成了一副特点鲜明的画卷——在《和平精英》的“重启未来”版本中,反重力摩托将成为特种兵们的重要交通工具,协助特种兵们穿梭战场,守卫和平。

相较于战斗机或者机甲,摩托作为“坐骑”无论在合理性还是技术层面上,都有着不少“先天优势”。首先,摩托通常和马、骆驼这类军用坐骑相去无几,也没有封闭式座舱,双手抓着握把的摩托骑手显然更贴近于“骑士”的形象定位;其次,在现实世界中,军用摩托经常也扮演着传统社会里轻骑兵的功能,直到现代,我们仍然能在第三世界的低烈度冲突中看到大量此类应用。

人类对摩托的幻想一脉相承,自然对摩托承载的科技寄托了美好想象。最早出现在银幕上、并给全世界观众留下鲜明印象的“未来摩托”,来自于1983年上映的《星球大战6:绝地归来》(事实上是系列的第三部)。在决定银河命运的恩多森林卫星战役中,主角团队与帝国军侦察兵在丛林中进行的那场惊心动魄、节奏感爆棚的反重力摩托追逐战,甚至要比随后的太空大战更能调动人们的肾上腺素。

认真分析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这场追车戏其实是对传统文学作品中“马上追逐”的一次全盘复刻,不但双方的战术动作里处处能看到小规模轻骑兵追逐缠斗的痕迹,甚至连乘坐的反重力摩托也都按照这一需求进行了特殊设计:这些有着流线外形、能够通过反重力场飘起一定高度以避免恶劣地形影响的摩托没有个人防护手段,驾驶者完全处于与近代轻骑兵类似的“裸奔”状态;当然,它们也没有装备任何高精尖武器,唯一的固定式武器是装在摩托正前方的一门射界固定、射程有限的轻型爆能炮(发射高能等离子束),驾驶员只能通过调整车头的方向来进行概略瞄准,也只有在冲锋到近距离后才能确保准头,这使得它的使用方式颇为类似近代枪骑兵手中的骑枪。反重力摩托驾驶员使用的另一件武器,一支随身携带、射程短但使用方式灵活的爆能手枪,则显然是近代手枪骑兵们的簧轮手枪的“进化产物”。

从军事效能角度来看,除了速度和全地形能力之外,帝国军的反重力摩托远没有达到“最优”(缺乏与其科技水准相当的传感器系统,观测只能靠侦察兵目视,武器装备和防护也相当脆弱,驾驶员甚至可以被恩多的石器时代土著撂倒),但在艺术角度上,这种对传统骑兵的未来风“复刻”却是极为成功的。正因如此,它很快便在类似的科幻作品中衍生出一系列“亲戚”,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光晕》和《星际争霸》系列中的类似产品。

在《光晕》系列中,星盟军队的精英战士经常驾驶被称为“幽灵”(Ghost)的反重力摩托出战,除了把武器装备由一门爆能炮改成双联装,并且用光滑锃亮的优雅外壳取代了银河帝国棱角分明、配色灰暗的金属风之外,它们几乎就是对《星球大战》中反重力摩托的全面复刻,其作战方式也同样刻意复制了近代骑兵风格。事实上,《光晕》的编剧和设计者们对此并不讳言,在被戏称为“通关攻略”的官方小说《光晕:洪魔》中,UNSC陆战队的人工智能“威灵顿”甚至直截了当地将精英战士驾驶“幽灵”摩托的集团冲锋称为“一次典型的骑兵冲锋”,并建议陆战队员组成方阵回击。而在游戏中,主角不但可以操纵“幽灵”冲锋陷阵或者高速机动,甚至还可以用一系列格斗招数从对方手中抢夺车辆,充满了典型的骑兵战斗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星盟的另一种载具“单人超轻型战斗机女妖”(banshee)則复刻了典型的一战式“骑士空战”,算是另一种“情怀再现”。)

相较之下,因为具有特殊的“布雷”功能,《星际争霸》系列中的“秃鹫”式反重力摩托在中国玩家圈里顶上了“雷车”这么个既贴切又以偏概全的名号,以至于人们常常忘记了它的“本职工作”——在原剧情中,这种拥有强力的离子推进器、可以发射破片榴弹的高灵活性座驾,可远不是“买地雷送摩托”,而是各路英雄好汉打家劫舍驰骋天涯的标配,尤其受到主角吉姆·雷诺等“牛仔”的偏爱。考虑到《星际争霸》故事背景里颇为浓厚的“狂野西部”风格,可以说,“秃鹫”正是19世纪的牛仔和游骑兵们在太空歌剧背景下的“骏马”。

在《和平精英》“重启未来”版本中,反重力摩托作为重要载具,由特种兵们从来自2050年的黑刃手中缴获,这一设定自然非常合理。同时,相较于特种兵们平素在海岛上获取的现代摩托,未来的反重力摩托拥有更高的行驶速度和更平滑的漂移能力,而更加酷炫流畅的外形自然是不在话下。

从《疯狂的麦克斯》到《终结者》和电影版《生化危机》,经过各式改造的摩托永远是灰暗的废土背景的“最佳搭档”,甚至连《未来水世界》里,纵横海上烧杀掳掠的反派也酷爱驾驶单人摩托艇,扮演水上马贼的角色。在以“末日世界”为主要特色的《命令与征服》系列中,设定脱胎自现实中的恐怖分子的Nod兄弟会更是大量使用轮式摩托作为野战部队标配:从《泰伯利亚的黎明》到《泰伯利亚的黄昏》,这些速度极快、神出鬼没、装载着火箭轻型导弹发射器的不起眼的单人车辆,一直是GDI玩家们眼中的大麻烦。总之,无论是英雄还是反派,无论未来是星辰大海还是废墟末世,弄一辆“铁马”骑骑总是既实用、又颇有面子的事儿。

【责任编辑 :丁培富】

猜你喜欢
载具摩托喷气
英国重型无人地面载具(H-UGV)正在进行试验
一种巡检载具及运动特性研究
骑摩托的哪吒酷吗
小摩托参赛
变迎风面积载具运动轨迹及机构强度仿真研究
科幻题材载具设计思路解析
这个世界,尼比打算和他的摩托一起丈量
喷气的板车
喷气织机松经机构与后梁配合的应用探讨
My experience as a foreign teacher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