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融入中国优秀文化的途径初探

2021-10-19 01:35张庆敏
校园英语·中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英语教学

张庆敏

【摘要】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学英语课应响应国家号召,以教材为基础,立足语言,放眼中西文化,采用新型教学方式,把中国优秀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出贡献。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英语课堂现状,探讨课堂中中国优秀文化缺失的原因,提出大学英语课堂与其有机结合的途径,以期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找到更好的教学实践思路。

【关键词】英语教学;思政教育;中国优秀文化

【作者简介】张庆敏(1985.0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外宣翻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石家庄铁道大学2019年度第二批高等教学研究一般项目“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中国优秀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浸润研究”(项目编号:Y2019-2-18)。

一、引言

当今全球面对深刻变革之际,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新的竞争领域,是国际公认的衡量国家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作出贡献。大学英语课程,应不仅仅培养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也应将中国优秀文化纳入跨文化教学之中。立足本国文化输出,加强学生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国故事的阐述能力,从而在促进教学效果的同时,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当今大学英语课堂现状

1.大学英语课堂中的中国文化缺失。《大学英语》是大学课程中最重要的公共课之一,涵盖学生面大,跨度广,课时多。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也远超其他公共课程。但审视中国的英语课堂,由于受到西方教育理论和文化影响,中国优秀文化都处于“缺席”状态。

首先,在当今大学英语教材中,大多数基本没有或很少展现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安排。我国多次改革英语教材的重心,从新中国成立后以语法和结构主义为纲,到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再到最新一代重视英语应用能力的教材,现今使用的优秀教材已经达到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实用性的统一。但选取的往往来自西方报刊书籍中的文章,内容虽具有时代气息,语言地道,富有文采,但展现的是英美文化和风俗习惯,鲜少有中国特色文化和优秀思想,以外研社出版的《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提高版)第一册(2018年8月版)为例,全书八个单元中只有第五单元涉及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和属相文化。大学生根本无法从教材中获得相应的中国文化知识输入,也就无从做到中国文化内容的有效输出。

其次,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储备不足。不论国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单就国内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来看,教学大纲以语言基础性知识、西方文化、西方文学、语言学等专业课为主,少数涉及中西方文化對比或中国文化的选修课,但当进入研究生或博士阶段后,除了个别研究方向,大多数都忽略了中国文化相关的知识融入,也就造成了英语专业毕业生在任教后缺乏宣传中国文化的意识,自身也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

最后,大学英语授课过程和课程评价缺乏中国文化方面的指标。在教学过程,教师主要以课文为基础,强调教材内容,看重阅读和理解,突出西方文化。在课程评价中,也以语法、词汇、阅读、听力、写作和翻译等基础能力测试为主。学生在课堂授课过程和最终评价中根本没有用英语了解和展示中国文化元素的机会,自然也就没有学习动力。

2.当今大学生思想上的中国文化缺失。当代00后的大学生从出生开始接触的信息,很多元,个性强,思维活跃,好奇心重,对新观点和新鲜事物的接受力强,有很高的可塑性,但心理不成熟,过于自我,自控能力差,情绪起伏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仍在形成阶段,思考问题容易片面和理想化。他们对待英语的态度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喜爱英文歌、英文影视剧,对欧美文化的英语表达了如指掌,对本土传统文化就缺乏兴趣,也不关注相应的英语表述,比如认为欧美 “高大上”,国内“矮穷矬”。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认为英语无用,上课与自己无关,考试及格就行。除了学习态度上的不同,有些学生又奉行个性主义和个人主义。集体意识弱,不愿与其他人分享,宁愿单独完成。奉行“咸鱼”和“躺平”主义,得过且过,毫无奋斗和努力的热情。还有一些学生时间观念薄弱,上课迟到,作业晚交,总推诿责任,甚至发展到缺课留级。

从上述问题来看,中国优秀文化与大学英语课堂的融合势在必行,不仅可以丰富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其文化自信。

三、大学英语课堂与中国优秀文化的关联性

1.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与中国优秀文化一致。2020年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加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教学内容。由此,大学英语在除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素质以外,还应以英语为桥梁,充分发挥课程的人文性,拓展课程内涵,将正确的三观、中国优秀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进学生日常学习中,担负起弘扬中国文化和爱国精神的任务。此外,还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学习动力不足、个人主义等问题,开展多样性活动,塑造学生健康的品格,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2.大学英语课程特点适合融入中国优秀文化。首先,大学英语课程覆盖面广,时间跨度久,相比其他学科来说更能系统全面的融入中国文化。所有高校在大一、大二两学年内都安排了至少每学期32课时的英语课,有的甚至更久,这样便于教师和团队统筹规划,制定更完整的教学计划,实现与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

其次,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广泛,题材丰富,适合嵌入中国优秀文化元素。教材内容常选自西方报刊书籍,涵盖政治、科技、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典故多,结构灵活。扩展中国文化内容后,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树立正确的跨文化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批判性看待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

最后,四、六级考核内容逐步向中国优秀文化倾斜,为提高学习积极性奠定基础。四六级考试是社会公认衡量大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2013年四六级考试对翻译题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汉英段落翻译作为了考核内容,如2020年12月的四级翻译中,考察的是中国春节饮食风俗和南北方的饮食差异,侧重传统文化,六级翻译主题分别是港珠澳大桥、青藏铁路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突出的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这些对于中国文化词汇的考察,大大增加了学生对这方面内容的重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要求学习传递中国文化的英语内容。

四、大学英语课堂内融入中国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

1.设计教学内容,挖掘中国优秀文化元素。教材是一堂课的“根之所系”,是中国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基础。但一本教材的内容繁多,需要科学选取,选择切入点。此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系统规划,才能于润物细无声中融入课堂。例如,《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提高版)第二册的第二单元为“Start up young”,课文内容与大学生创业相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If we start a business…”,研究可实现的创业方案,再由其他小组进行盈利性评判。并就“大学生创业利弊”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幸福的生活需要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这次虚拟创业,激发学生明确目标,勇于追逐梦想,提高其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作为一门富有生命力的课程,大学英语课能够跟随时代不断完善:加入最新发生的世界新闻、国家大事,丰富授课内容,吸引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时代意识。如《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提高版)第二册第六单元“When arts meets science”,讲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恰好这一年“天问一号”和“祝融号”落地火星。教师抓住这一新闻故事,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既弥补了课文中只有国外科学家故事的不足,也传授了与中国航空、神话故事相关的英文表达,更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感受我国深厚的文化科技底蕴。

此外,还可利用课外时间,使网络和第二课堂成为学习的第二阵地。比如通过公众号、中西方英文媒体APP,补充学习材料,锻炼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推介中国文化相关的影片,如Hello,China(《你好,中国》)和Amazing China(《美丽中国》)系列,不仅扩展词汇量,学习相关表达方式,还能欣赏美丽的中国风景;选择思政元素作为英语比赛主题,如今年“外研社”演讲大赛的题目为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彰显浓郁的思政元素,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中国优秀文化,了解长征精神,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坚实理想信念。

2.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在互联网+的时代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类软件层出不穷,学生应用网络、电脑和手机的能力越来越高。学习软件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新一代大学生对传统课堂的热情。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和多媒体资源的优势,利用微课、慕课、SPOC、翻转课堂等多重手段,开展演讲、表演等多种活动,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有机结合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和课程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以《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五单元“A taste of culture”为例,本单元与饮食文化相关。首先,课前自学阶段。教师精选网络资源,设计教学任务,制定学习目标。在学习平台上传相关的视频和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总结饮食相关的英文表达,并搜集自己家乡的美食信息。 其次,课堂引导和讨论阶段。在课上,教师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检验学生课前任务完成情况,就学生的汇报加以总结,导入课文内容,布置探索性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与传统课堂中老师主讲的情况不同,教师像是导演,搭好一座舞台,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在舞台上积极展现,精准输出英语表达,在语言输入和反复输出中达成多层次的知识理解,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异同,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最后,课后巩固阶段,通过线上软件上交作文,将口语落实到写作中,达成最终任务产出。教师在线上进行点评和指导,学生间也可以利用网络互相评价、互动学习,增进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改革评价模式,嵌入有关中国优秀文化内容的指标。由于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变,大学英语课堂的评价模式也应相应发生改变,增加对中国优秀文化理解的考核。以往传统的英语考试只侧重单纯的英语语言知识,而新的笔试中应加入文化方向的翻译测试。同时,还应改变单一的考试方式,将课堂中与中国文化学习相关的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指标,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活动,又能检验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结语

大學生是中国未来的开创者,也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大学英语课程,要充分利用课程优势,承担起服务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任务,进一步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多元的网络资源搭建平台,将中国优秀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提高英语语言素质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

[2]詹秀伟.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下以中国文化输出为导向的大学英语缩微课堂教学实践[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3]傅荣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探究[J].才智,2018.

[4]何莲珍.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指南》 修订依据与要点[J].外语界,2020(4):13-18.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英语教学
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漫谈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