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线上体育赛事风险认知评价与行为促进

2021-10-19 06:32许庆忠胡德刚
关键词:参赛者体育赛事赛事

许庆忠,胡德刚

(1.闽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福建漳州363000;2.北京建筑大学体育部,北京102616)

后疫情时代,线上体育活动已渗透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互联网+体育”模式飞速发展,线上体育赛事也随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2020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关于有序恢复体育赛事活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各单位要继续通过网络、视频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的体育赛事与活动.线上体育赛事成为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其便捷性、经济型、普惠性等特点受到参与者的青睐,然而,基于互联网衍生的竞赛模式存在时间、空间上的多元化特点,不可控因素较多,运动风险因素也较多,只有全面评估和掌控风险,才能有效降低和避免竞赛中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率.

线上体育赛事是指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的远程体育运动竞赛.线上体育赛事源于电子竞技,发展于马拉松,2014年运动APP 咕咚首创线上马拉松[1],2019年有38.3%的跑者通过跑步APP 或小程序参与过线上赛事[2],较低的要求和更加宽容的比赛规则使得线上体育赛事受到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喜爱[3],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我国同时上线的运动人数达到16万人[4],春节期间,某线上体育转播平台平均观看比赛流量同比增长151.4%[5],后疫情时代,线上体育发展的产业创新模式得以延续[6],线上结合线下,深层次、多方位的融合必将形成体育产业发展新趋势[7],因此有必要逐步加快线上体育赛事体系建设,完善赛事企业管理运营模式[8].线上体育赛事是后疫情时代体育运动竞赛的重要模式,是未来线下体育赛事的重要补充形式,目前,对于线上体育赛事的研究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尚未查阅到对于线上体育赛事风险的相关研究.

任何一项运动竞赛都存在风险,国外研究显示,大型体育赛事存在政治、经济[9]、自然环境[10]、社会环境[11]和组织管理[12]等方面的风险,风险管理在大型体育组织的规划和管理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根据可靠的数据和研究评估整个赛事可能遇到的风险,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体育赛事风险所造成的不良影响[13].我国目前体育赛事风险一般可以分为环境类、管理类、灾害类[14]、技术类和政治经济类[15]5 大类[16],带有频发性、突发性、负面影响大的特征[17],识别赛事风险可以减轻或消除风险对赛事产生的影响[18].综上所述,线下体育赛事风险研究已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对于体育赛事风险管控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体育赛事组织方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线上体育赛事作为新生业态,其风险管控的研究尚待探索,研究线上体育赛事风险,对于广泛、安全、持久地开展线上体育竞赛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20 体能先锋云端公开赛”参赛者.112 名受试者分布于全国16 个省市,其中男队员81 名、女队员31 名,年龄从18 周岁至48 周岁,平均年龄为22 周岁,进行规律性体能练习的年限分别为:1年以下45.53%,1~2年17.86%,2~3年14.29%,3~4年4.46%,4年及以上17.86%.

1.2 研究方法

通过对“2020体能先锋云端公开赛”14名裁判进行网络调查,结合笔者作为赛事主管对比赛全程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参赛者在整个比赛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因素,编制问卷项目池,邀请5位专家,采用5点计分方法(非常有效至无效)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3位专家认为非常有效,2位专家认为有效,形成初始问卷后,采用Likert5点计分形式发放预测试问卷50份,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删除载荷不合理的4个题项后形成结构效度良好的正式问卷,基于问卷星平台,赛后一周内通过参赛者微信群发放问卷,匿名填写,回收问卷共115份,其中有效问卷112份.问卷信度分析均以Cronbach,s α系数作为判断的依据,本研究中各因素Cronbach,s α系数介于0.869~0.956之间,说明问卷信度水平较高.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赛中风险概况

线上体育赛事具有比赛时间的不精准性、比赛空间的差异性、比赛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等、比赛组织管理的复杂性、比赛中执裁视角的单一性、比赛沟通的延迟性等特点,给赛事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同时给组织者和参赛者带来了异于线下体育赛事的风险.赛后调查统计显示,有56.25%的参赛者在比赛中出现了异常症状,头晕目眩占35.71%,心慌气短占30.36%,脚下打滑或跌倒占28.57%,胸闷胸痛占15.18%,心跳异常占15.18%,与家具等物体碰撞占8.04%,以上都没有的占43.75%.由此可见,经过周密设计的线上体育赛事仍存在一定的风险,且呈现多元化特点,组织方必须经过全面的评估和防控,避免造成运动伤害事故.

2.2 线上参赛风险认知评价模型的构建

首先对风险认知题项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为0.911,P值为0.000,通过Bartlett球形检验,表明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26个题项进行正交最大化旋转,得出旋转后因子负荷矩阵,如表1所示,提取出4个公因子,4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联合解释变异量为69.805%,第一个公因子中包含了场地、器材、空间等指标,因此将其命名为对比赛环境因素的认知,包含7 个指标,旋转后方差解释率为20.142%,所占权重最大;第二个公因子中包含了裁判、规则、组织、管理等指标,因此将其命名为对比赛组织管理的认知,包含7个指标,旋转后方差解释率为19.492%;第三个公因子中包含了精神状态、补给、伤病史等指标,因此将其命名为对运动卫生事项的认知,包含6 个指标,旋转后方差解释率为15.222%;第四个公因子中包含了热身、放松、监测等指标,因此将其命名为对运动技术程序的认知,包含6个指标,旋转后方差解释率为14.949%.

表1 探索性因子分析Tab.1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其中,比赛环境、运动卫生和技术程序属于参赛者认知和行为因素,组织管理属于赛事组织者认知和行为因素,每个因子旋转后方差解释率都达到10%以上,表明保留的4个公因子是适切的,题项的共同度值通常以大于0.5 作为标准,如表1所示,最小值为0.533,说明因子可以良好地提取各题项信息,整体说明因子分析结果良好.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以比赛环境、组织管理、运动卫生、技术程序4 个因子为潜变量,以探索性因子分析中的26 个指标为观察变量,构建并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所示,RMSEA=0.031、χ2/df=1.103、GFI=0.850、AGFI=0.802、NFI=0.886、CFI=0.988、PNFI=0.732、PGFI=0.642,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以此判定该模型的拟合程度较为理想.

图1 线上参赛风险认知评价模型Fig.1 Online competition risk perception evaluation model

2.3 参赛者对线上体育赛事的风险认知与应对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将提取的4 个公因子作为风险行为指标,即参赛者在参赛中遵循了体能项目的技术程序(Y1),遵守了运动卫生事项(Y2),准备了良好的比赛环境(Y3),服从了赛会的组织管理(Y4),与模型中4 个公因子认知均值进行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参赛者对技术程序、运动卫生、比赛环境、组织管理的风险认知与行为之间均呈现0.001 水平上的显著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404、0.499、0.394、0.482,说明上述风险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正向相关关系,即线上体育赛事风险认知水平高的参赛者具有更积极的风险应对行为,证实了文中的假设.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参赛者对于赛事风险认知的均值介于2.99 至3.57 之间,说明总体认知水平不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表2 赛事的风险认知与应对行为的Pearson相关分析Tab.2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risk perception and coping behavior

2.4 基于参赛者认知途径的线上体育赛事行为促进策略

线上参赛风险认知评价模型中,比赛环境、运动卫生和技术程序属于参赛者认知和行为因素.对参赛者体能运动知识认知途径的调查显示,有85.71%的参赛者通过学校体育教学获得,学校体育发挥着主导性作用;67.86%的参赛者通过微信公众号或App 等获得,41.96%的参赛者通过图书获得,35.71%的参赛者通过校外培训获得,社会体育发挥着指导性作用;10.71%的参赛者通过家庭成员获得,家庭体育对于参赛者风险认知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

以往学校体育教学中,强调技能教育,体育运动风险认知教育呈现碎片化特点,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风险认知不足.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也要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地参加运动的技能,不仅要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安全地参加比赛,将零散的运动风险认知教育内容融入到日常体育教学当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按学段分层递进教学,通过14年的体育教学全面提高学生体育运动风险认知水平.随着移动网络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移动网络获取健身知识和指导,然而面对复杂的虚拟环境,许多受众难以分辨健身知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盲目照搬,增加了运动风险隐患.在公众体育传媒中,应以降低运动风险为前提,对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不断加以提高.校外培训机构在提高受训者体育运动技能的同时,应加强运动风险认知教育,在保障学员安全运动的同时,也要教会学员如何安全地运动和参赛.家庭成员之间体育运动风险认知的相互影响较小,家庭体育锻炼行为具有代际传递效应[19],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成员之间的体能锻炼频率相关系数都出现0.01 水平上的显著性,子女与父亲之间体能锻炼频率的相关系数为0.379,子女与母亲之间体能锻炼频率的相关系数为0.276,父亲与母亲之间体能锻炼频率的相关系数为0.602.由此可见:家庭成员间的体能锻炼频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父母参与体能锻炼的习惯与频率直接对子女参与体能锻炼的频率产生正向影响,父亲的体育锻炼行为在家庭成员参与体育锻炼中起主导作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体育锻炼行为具有一定的代际互动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参与体育互动中,父母应重视对子女在体育运动风险认知上的教育,不断提升他们对网络健身知识内容的判断能力,以免因认知不足引发运动伤害事故.

2.5 基于组织者风险认知的线上体育赛事行为促进策略

线上参赛风险认知评价模型中,组织管理是赛事组织者认知和行为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参赛者对赛事组织、方法、内容、形式不满意的分别占11.61%、11.61%、10.71%、8.04%,参赛者对线上体育赛事的整体评价较高.赛事组织方是保障线上体育赛事安全的责任方,必须全面评估和掌控比赛中存在和潜在的风险.赛前充分评估风险,做好应急方案,通过核验参赛者体检指标、报名信息等了解参赛者体质状况和伤病史,统一购买保险实现风险转移,根据构建的体育赛事风险认知指标体系开展参赛者的赛前安全教育和裁判员的风险识别能力培训;赛中密切观察,与参赛者保持良好的沟通,监控参赛者身心状态变化,项间休息时监测参赛者心率;赛后及时获取参赛者反馈信息,对出现的持续性不良症状进行追踪,保证参赛者赛后安全.

在比赛方法方面,赛事主管全面负责比赛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根据裁判员配置,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远程监控参赛者状况,为参赛者提供及时、必要的安全提示,保证第一时间洞察、判断和报告参赛者发生的异常症状,采用提示补给、劝说休息、劝说退赛、联系陪同者等方式应对风险,做到“早发现、早沟通、早处理”.在比赛内容方面,以大众参与度较高的动作作为比赛项目,尽量避免出现技术较复杂、动作难度大的项目,赛前召开参赛者技术会议,明确动作技术规格、比赛程序和评判标准,降低因技术不合理而引发的运动伤害事故;项目设置还应便于裁判员的观察和记录,比赛中及时提示参赛者出现的技术不规范问题,按照比赛规则严格评判,以免出现风险和争议.在比赛形式方面,根据线下运动竞赛的比赛形式,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做好各个环节的衔接,保证比赛的流畅性,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成绩统计、公告、申诉等方面的时效优势,及时统计和公告成绩,及时受理参赛者提交的录像、录屏等申诉材料,确保每次比赛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为参赛者打造优质的参赛环境.

综上所述,构建了基于风险认知的线上体育赛事行为促进策略,如图2所示,全面提高参赛者和组织者的风险认知水平,改善风险行为,降低风险发生率,共同促进线上体育赛事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图2 基于风险认知的线上参赛行为促进策略Fig.2 Online competition behavior promotion strategy based on risk cognition

3 结论

3.1 构建了包含4 个公因子和26 个指标的线上参赛风险认知评价模型,4 个公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联合解释变异量为69.805%.

3.2 参赛者对线上体育赛事风险的认知与应对行为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即线上体育赛事风险认知高的参赛者具有更积极的风险应对行为,表现为更遵循比赛技术程序,更遵守运动卫生事项,准备了更好的比赛环境,更加服从赛会的组织管理,提高赛事参与者风险认知水平有利于降低线上体育赛事风险.

3.3 参赛者对于线上体育赛事的风险认知途径呈现多元化特点,学校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线上体育赛事风险认知起到主导性作用,社会体育传媒和机构起到指导性作用,家庭成员间具有代际互动关系,起到互相引导的作用;赛事组织者要在比赛组织、方法、内容、形式方面充分认知风险,根据线上体育赛事风险认知评价模型,制定贯穿于赛事始终的风险应对方案,为参赛者营造安全的参赛环境,保障比赛的顺利举行.

猜你喜欢
参赛者体育赛事赛事
本月赛事
体育赛事项目管理对体育赛事形象及其管理的影响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劝退马拉松参赛者
害我受伤的小石头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畅聊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