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
(宁南县人民医院,四川 宁南,615400)
在呼吸道疾病中小儿哮喘非常的常见,其临床症状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气喘,以及流鼻涕、哮鸣音、打喷嚏等症状,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喘憋等症状,对患儿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有较大的影响[1]。小儿哮喘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神经因素、遗传因素以及免疫能力都会引发小儿哮喘,最常见诱发患儿出现过敏性哮喘的因素表现为对花粉和植物过敏、动物皮毛过敏等[2]。本次研究观察并分析了小儿哮喘临床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对提升治疗依从性的价值,现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观察我院收治的68例小儿哮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34例,研究组患儿男女比例为21:13,年龄2~14岁,平均(6.85±3.36)岁,其中有15例轻度哮喘患儿,16例中度哮喘患儿,3例重度哮喘患儿;常规组患儿男女比例为19:15,年龄2~15岁,平均(6.58±3.68)岁,其中有18例轻度哮喘患儿,12例中度哮喘患儿,4例重度哮喘患儿。对比两组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将常规护理措施应用在常规组患儿的护理中,①病情观察,在患儿入院时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和各项生命体征,并询问患儿家属患儿是否存在家族哮喘史、过敏史。在患者入院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观察患儿夜间睡眠状况,如患儿在夜晚入睡后是否出现气喘的状况,观察患儿饮食、排便等方面的情况,避免出现呼吸困难等病症。②雾化护理,由于小儿哮喘病症在夜间的发生率较高,因此护理人员要注意在夜间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严密的监测,当在患儿症状发作时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患儿相关药物治疗及雾化护理,及时改善患儿的症状。研究组在常规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健康教育,在患儿查明病因后,护理人员要对患儿及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包括对患儿家属讲解小儿哮喘的病发原因,以及治疗流程,使患儿家属对小儿哮喘的预防方法以及缓解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促进减少哮喘的病发次数。同时针对患儿的年龄等各方面采用适合的语言方式与患儿进行交流,如使用洋娃娃作为例子讲解小儿哮喘,让患儿认识到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观察和比较两组护理效果、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患者在护理后打喷嚏、流涕等症状完全消失,心理状态明显转变较好。有效:患者护理后打喷嚏、流涕等症状基本正常,心理状态有所改善。无效:患者护理后打喷嚏、流涕等症状没有较大的改善,心理状态没有改善。总有效率=显著率+有效率。患者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问卷,出院前进行回收。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n(%)表示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x²检验。使用(x±s)表示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时以P<0.05表示。
2.1 对比护理效果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研究组的护理有效率更高,效果更为确切,P<0.05,详情见表1。
表1:护理效果对比 n(%)
2.2 对比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对比两组护理前治疗依从性并没有太大差异(P>0.05),对比两组护理后数据,研究组的数值明显更高,P<0.05,详情见表2。
表2:两组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对比(x±s)
2.3 对比护理满意度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研究组的数值更高,研究组对护理满意的34例,满意度为100%。常规组对护理满意的29例,满意度为85.29%,两组对比x²=5.396,P<0.050。
小儿哮喘是气道的慢性炎症,多数以过敏性炎症为主,由于小儿年龄较小,因此患儿气道的敏感性与反应性都较高,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如冷热、运动、过敏原的刺激以及感染的刺激,就会出现咳嗽、胸闷等症状,且小儿哮喘容易反复发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针对患儿的发病机制以及后期治疗方式,对患儿及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患儿家属对小儿哮喘的预防方法以及缓解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促进减少哮喘的病发次数。同时针对患儿的年龄等各方面采用适合的语言方式与患儿进行沟通,让患儿认识到配合治疗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综上,将健康教育应用在小儿哮喘临床护理中对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护理效果相比常规护理的效果要更为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