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秦香
又是一届初一新生。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眉眼不一,神情各异。然而,翻开他们的作文,整洁美观的格子纸上,却是一篇篇气质类同的文字:概念化的词藻,流水式的记述,无问而问的思索,故作高深的格调,以及结尾处“这件事使我明白了……”的千篇一律。每到此刻,一种万里长征从头走的无奈总是让人欲言又止。
看着一段段幼稚的文字,想想三年后,要亲自送他们在高手如林的写作之路上横刀跃马,过关斩将,怎能不令人急火攻心。
于是,每一个课间都用来搜索、保存,每一个午休都用来复制、粘贴,每一个夜晚都用来整理、排版。经过一周的准备,从5年的陕西中考作文中精心遴选出15篇满分作文。有的华丽思辨如《会玩,才好》,有的深沉厚重如《为我心中的那片海》,有的朴质而稳健如《我的老师》,等等。
然后一篇篇展示,一篇篇讲解。每领学一篇,就从学生们现有的作文中找出一篇进行比较,讲范文的优势,讲自作文的不足,讲中考的要求,讲自作文的现状。不难想象,当孩子们看到自己作文与范文之间巨大的差距时,那种不可思议而又充满羡慕同时又有点胆怯的表情屡次让我自责。这样做是不是太残酷了?不!现实比我更残酷!要想让他们达到顶峰,必须先让他们知道顶峰在哪里,高度在哪里!要不要停止这样打击他们?不!看不到自己的薄弱,又如何能突破自我变得强大!坚持下去,让他们从对比中找到方向,从失落中寻找希望,从不服中诞生动力!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虽然作文满分的目标离他们还很遥远,但是,我必须帮助他们在现在的起点和高峰作文的顶点之间连线,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站在今天的点上,时时眼望别人已经到达的高度,即使它在短时期内无法到来,也要为此不懈努力。而这个努力,却是一个“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痛苦过程。
正常情况下,语言永远构不成作文的硬伤,内容,才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那么首要任务,就是消灭干巴生硬的流水帐式叙述。
命题。写作。批改。找出典型例文逐篇细究:这件事全过程共有几个情节点?每个点上的环境如何?当时天气如何?主要人物表情是什么?神态怎样?有哪些语言?有哪些动作?周围人有什么反应?他们的表情、神态、语言、动作又有哪些值得描写?而促使情节继续发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下一个情节点上又有哪些重要信息?以上信息与主题相关的是哪些?不相关又是哪些?删去不相关的内容,留下的就是有效的细节描写。它们丰富了文章内容,生动了情节发展,突出了作品主题,增加了行文篇幅,解决了写不细的问题,又解决了写不生动和写不长的问题。
细节!强调细节!细节是衡量记事文字的标尺。第一步,要求學生把所有细节都写进来。第二步,删去对主题没有帮助的细节。第三步,把留下的细节按照主题的需要修改得更加精当。
每一位学生进行相同要求的步骤,每一次练笔要求相同程序的重复。渐渐地,记事的细节丰富了,情节的叙述生动了,描写的角度不同了,详略的安排也不用强调了,根据文章的主旨表达,选择叙事角度,基本上变成了大多数学生未曾动笔就要思考的前置问题。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细节描写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百就,而要在讲后练,练后讲,讲后再练的反复中逐步完成。这个过程几乎用去了整整一个初一学年的绝大部分写作训练的时间。然后磨刀不误砍柴功,有了这一段艰苦的细节描写训练,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记叙性文体写作的进步,而是在多角度描写、主题突破、详略得法等多方面的经验积累。因此,其他文体的训练,也因此变得比预想中轻松。可谓衣带虽宽,人未憔悴。
有了扎实的叙事功底,使得情感类散文情有所托,写景类散文点面结合,写人类散文表现有方,议论类小品言之有据。初二一个学年的多种文体训练,只需将记叙文训练中掌握的理念转接入相应的文体中,稍假时日,便可左右逢源,顾盼生辉了。到了初三学年,随着年龄渐长,阅历日丰,写作时的心态也日趋沉稳;眼界的开阔,思想的深邃,写作时的哲辨也偶露峥嵘。佳作的出现也从偶尔一篇的艳惊四座,到时不时地引人叹赏,再到一题数篇的各自精彩,谋篇布局的手到擒来和语言修辞的精益求精逐渐从老师的苛刻要求变成孩子们写作时的自觉追求。
再次翻出当初奉为巅峰的十五篇中考满分作文。这一次,除了赞叹,更多的则是你一言我一语提出的完善意见和跃跃欲试的信心满满。此刻,当初的苦心孤诣终于演绎成两个字:值得。正如一路奔走的寻寻觅觅,终于等到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怦然心动。
是啊,作文教学,是三年一轮的陪跑,从起点的开步,到中途的坚持,再到最后的冲线,再开步,再坚持,再冲线;作文教学,也是一场螺旋式上升的修行,沉沦、煎熬、升华,再沉沦,再煎熬,再升华。学生升华的,是写作的醇熟,而我升华的,是热爱的纯粹。愿这一程喜忧掺拌的风雨同舟,能如这首小诗一般,为这段难忘的时光存证:
雕文琢句欲清嘉,
心血磨平碧玉瑕。
砥砺秋冬霜雪后,
修成妙笔待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