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秋女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包含精纯的思想、深刻的道理、优美的语言的文章。这些文情并茂的美文不仅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佳作,更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材料,它们在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有着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结合现实实际,打破传统的德育框框,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思想教育。
1.在课文导入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得好,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为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是为了什么来学校读书的?”然后分别指名学生回答,对于回答得好的随即表扬鼓励。接着过渡,“我们来看看文中的一位伟人周恩来,他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他从小就志存高远,他将读书与国家的振兴连在了一起。”导语设计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环节之一。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可以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像重锤敲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
2.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让学生朗诵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中华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走月亮》一课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我将这些句子投影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这些句子包含了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对语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并且产生共鸣。还能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关键字、词、句的深入剖析品味中渗透德育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关键字、词、句中,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思想。我在教学《梅兰芳蓄须》一课时,出示:“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从“宁可……也……”这个关联词语中重点剖析,品味出梅兰芳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学生才能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
4.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渗透德育
在阅读教学中,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的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出色品质的感染熏陶。我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重点分析了周恩来的人物形象,通过几件事多角度地展现人物的个性风采。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接触一个个高尚的人物,让他们的思想情感感染熏陶学生。
5.在总结归纳时渗透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的依据。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归纳学习内容时,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如在教学《七律·长征》时,我这样总结:中国工农红军以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于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们要发扬长征精神,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才,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6.在拓展延伸中渗透德育
对一些故事性或象征性的选文,在讲述经过得出结论后,还必须进一步加以恰如其分的引申发挥,使学生从具体事例中领悟出更深的哲理。课文分析后,要因势利导,由事及理,加以引申发挥,揭示出其中哲理,使学生受到启迪——真、善、美的东西,即使开始时没有被发现,只要经得起考验,终有一天会显露出来的。
7.在作业中渗透德育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还可以利用课外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如教学《美丽的规则》时布置学生写一件有关规则的文章,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受到了德育的渗透。作业既能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责任编辑 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