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治痛风的历史源流

2021-10-18 04:18张平孙海成朱丽娜马常媛王敏
婚育与健康 2021年14期
关键词:病因病机痛风

张平 孙海成 朱丽娜 马常媛 王敏

【摘 要】本文综述了自《内径》成书以后,汉、隋唐、元、明清及现代医家对痛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預防调护等方面学术观点的演变,总结出痛风论治的历史脉络。痛风的病因病机从《内经》中,“风寒湿邪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逐渐发展为累及外感六淫,肝脾肾三脏及湿热瘀毒等完善的理论和论治体系,治疗原则以清热燥湿,健脾益胃,补肝益肾,祛瘀通络止痛等为基本治法。

【关键词】痛风;历史源流;病因病机;痹证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或尿酸排泄不良导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组织损,以尿酸盐结晶析出沉积于关节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历代医家称之为“痹证、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等证。以下就痛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的历史源流做系统回顾。

一 汉代以前对痛风的认识

痹证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日:“风寒湿邪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意为风寒湿三种邪气夹杂侵袭人体,经络滞结,气血闭阻而成为痹证[1]。继《内经》之后,东汉末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记载: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主肾,弱即主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名历节。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凤,凤血相博,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对痛风病的成因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二 隋唐时期对痛风的认识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卷一·风湿痹》: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入于血而为痹,故为血痹也[2]。强调了正气不足,素体虚弱感受外邪入血为痹。指出体虚标实为痹病的特点。唐代.王焘《外台秘要.白虎方》日:白虎病者,大都是风寒湿之毒,因虚所致,捋摄失理,受此风邪,经脉结滞,气血不行,蓄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疾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骨髓,酸疼不歇,其病如虎之啮,故名:白虎之病也[3]。书中“白虎病”与现代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相似,病机与“内经”观点基本相似。

三 元代首创痛风病名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首设《痛风》章节,创“痛风”病名,并提出“痛风”专论。朱云:彼痛风也者,大率因血受热己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抟,热血得汗,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治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然亦有数种治法稍异,谨书一二,以证予言[4]。

四 明清时期对痛风的认识

龚廷贤《寿世保元》云:夫痛风者,皆因气体虚弱,调理失宜,受风寒暑湿之毒;而四肢之内,肉色不变。其病昼静夜剧,其痛如割者,为寒多;肿满如剜者,为湿多,或汗出如水,逐成斯疾……一论痛风,腰背手足肢节疼痛,乃血虚气弱,经络枯涩,寒滞而然也[5]。对痛风的病因病机,临证特点加以阐述。《景岳全书.风痹》则日: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

清张璐《张氏医通.痛风》日: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痰饮流注……痛风一证,多由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相凝滞所致[6]。陈歧《医学传灯.痛风》中云:痛风者,遍身疼痛,昼减夜甚,痛彻筋骨,有若虎咬之状,故又名白虎历节风。有痛而不肿者,有痛肿而且者,或头生红点,指肿如槌、皆由肝经血少火盛,热极生风,非是外来凤邪,认为痛风即白虎历节,由肝经火盛引起。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痹证有瘀血“的观点。并运用补气活血之剂治疗痛风,为临床创立了治疗的新思路。

五 现代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现代医家对痛风的病因病机认识方向基本一致,多由脾肾清浊不分,湿瘀内生,经脉阻滞或饮食失调,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肝胆疏泄失常,上焦失宣发,中焦失传导,下焦失流阻,病于下肢。或脾虚为本,湿热瘀毒为标,夹风、夹痰、夹寒。本虚标实、肾虚为本制在脾;或脾肾阴虚,浊毒内蕴,瘀痰互结;或病为在肝,则以疏肝解郁,健脾祛湿,通利关节为关键。

六 小结

现代医学中的痛风性关节炎,历代中医学家称之为“痹证、历节、白虎历节”,痛风起病之初多以邪实为主,湿热痰浊凝滞于筋骨之间,病在经络,以湿热为要,继而反复难愈,久病必虚,久病必郁,累及脏腑,病因病机从最早《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日:风寒湿邪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逐渐发展为湿热痰浊深入筋骨,致使肝脾肾三脏俱虚,正气亏耗,易外感六淫,使整个疾病的理论和治疗体系更趋于完整。治疗原则以急性期清热利湿、益气通络、活血化瘀为主。间歇期则以补益肝肾、行气养血,除湿通络为主,双套治法互为补充,临证时辩证化裁便可取得“效如桴鼓,覆杯而愈”之功。

参考文献

[1] 牛建义.《素问.痹论》浅析[J].中国医药学报, 1997,12(5):58.

[2]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547.

[3] 唐.王焘.外台秘要集要[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33.

[4]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178.

[5]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3:2.

[6] 清.张璐.张氏医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1.

猜你喜欢
病因病机痛风
痛风患者饮食要注意
治痛风不能“见好就收”
治痛风不能“见好就收”
什么是痛风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精神压力大可诱发痛风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谭波诊治脑中风恢复期验案2则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疗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