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莉 甄君
【摘 要】目的:研究冠心病诊断过程中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以及冠脉造影监测的结果。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阶段内进行诊治的130例冠心病患者,对这些患者分别进行临床诊断,即引进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基础组与引进冠脉造影监测的实践组,对比两种监测方式诊断结果。结果:经过临床对比与实践,13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中有100例患者属于冠心病,实践组诊断的敏感性结果是100.0%、特异性结果是100.0%,多个数值均优于基础组诊断结果,基础组诊断的敏感性结果是88.9%、特异性结果是30.0%(P<0.05);实践组诊断结果得到冠心病确诊有100例患者,基础组诊断结果中三支诊断率以及实践组诊断结果的诊断相似,数值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基础组诊断中三支病变诊断率较单支病变诊断率以及双支病变诊断率高(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医护人员应首选冠脉造影方式,提高临床诊断率,便于针对性的治疗患者。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监测;冠脉造影;冠心病;临床诊断
冠心病归属心血管疾病的范畴,是临床领域内的常见疾病,科学的诊断结果可直观呈现患者自身病变现象,对患者设定早期治疗方式,调整患者心血管运作情况,降低病死率[1]。在具体的检查期间,医护人员要结合患者病情配合心电图检查,随后进行深层次的临床诊断。相关文献表明,动态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均是冠心病诊断的思路,所以选取130例患者加以医学调查和临床诊断,获取下列报道信息。
1.1 一般资料
时间明确为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对疑似患有冠心病的130例患者纳入研究范畴,对这些患者均实施动态心电图监测以及冠脉造影监测,分别记作基础组与实践组。其中男性52例,女性78例,年龄46岁~80岁,平均年龄(63.01±5.40)岁,全部患者自身年龄资料与性别资料不会对诊断结果带来不良影响,可比性较强(P>0.05),同时患者与家属均签订知情协议书。
1.2 方法
在这些患者入院之后进行临床诊断,基础组资料通过动态心电图诊断模式得到相关信息,患者入院之后接受大于等于两次检查,仪器来源于美高仪企业,型号是MGYH12M型12记录器,通过动态研究软件处理患者检查ST段抬高现象[2],安排两位以上的經验丰富医师加以鉴定;实践组检查结果通过冠脉造影诊断加以获取,引进Judkin法,记录患者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左主干以及左前降支的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比诊断阳性结果、阴性结果、敏感结果与特异结果。其中敏感性是真阳性与真阴阳性的比值、特异性是假阴性与假阴阳性的比值。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呈现冠状动脉病变的实际现象。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研究冠心病诊断结果
经过临床对比与实践,13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中有100例患者属于冠心病,实践组诊断的敏感性结果是100.0%、特异性结果是100.0%,多个数值均优于基础组诊断结果,基础组诊断的敏感性结果是88.9%、特异性结果是30.0%(P<0.05),如表1。
2.2 研究冠状动脉病变结果
实践组诊断结果得到冠心病确诊有100例患者,基础组诊断结果中三支诊断率以及实践组诊断结果的诊断相似,数值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基础组诊断中三支病变诊断率较单支病变诊断率以及双支病变诊断率高(P<0.05),见表2。
冠心病的发病机理,即机体冠状动脉产生粥样硬化现象造成血管内部狭窄,严重状态下引出血管阻塞,患者表现出心肌梗死等一系列综合征,特别是老年人群,发病概率较大。本次研究中探索诊断冠心病的有效方式,分别对患者实施动态心电图监测以及冠脉造影监测,结果表明实践组临床诊断正确率更高,即13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中有100例患者属于冠心病,实践组诊断的敏感性结果是100.0%、特异性结果是100.0%,多个数值均优于基础组诊断结果,基础组诊断的敏感性结果是88.9%、特异性结果是30.0%(P<0.05);实践组诊断结果得到冠心病确诊有100例患者,基础组诊断结果中三支诊断率以及实践组诊断结果的诊断相似,数值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基础组诊断中三支病变诊断率较单支病变诊断率以及双支病变诊断率高(P<0.05)。说明此种技术可更为清晰的呈现血管狭窄现象[3],给临床诊断提供必要条件参考。基于此,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最佳模式,值得医护人员重点研究和实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少君,李晓君.心电图与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价值比较[J].医药前沿,2019,9(27):158.
[2] 曾雁云.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诊断冠心病中的效果观察[J].健康之友,2019(8):87-88.
[3] 李霞.动态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20,41(1):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