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娜
(四川省煤炭设计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31)
2020年的疫情改变了自然、城市、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显示出现代社会中三者相互的关联和脆弱,使全球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每个国家都试图以特定的方式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作出反应,城市则是这一反应的中心。城市是人类最复杂的创造,永远都不会完成,不断地发生变化。城市被建造、被摧毁,又重建,城市中最主要的现代人的居住场不断被定义和更新,又一次让现代社会中的人思考城市的结构性问题,关注城市模式和居住环境。
2003年“非典”之后,“健康住宅”概念首次被提出并成为舆论热点;2020年之后,对健康居住环境再次提出了新认识和新要求。后疫情时代,人们对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工作习惯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我们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何结合当前防疫需求,解决安全底线问题?如何强调居住者的感受,在健康性能方面提升居住质量?如何创造符合设计、采购、成本、工程全链条要求的健康产品?
国内外对健康建筑早已进行了研究,从1939年《雅典宪章》中提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交通等问题开始,人们就开始关注居住与健康的问题了。国内外在健康建筑领域出台了各类标准,包括1990年英国的BREEAM标准、2002年日本的CASBEE标准、2007年德国的DGNB标准、2015年美国的WELL标准、2017年我国的《健康住宅评价标准》等。其中,我国的评价标准中对健康住宅的定义是:在符合居住功能要求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与服务,促进居住者生理、心里、道德和社会适应等多层次健康水平提升的住宅及其居住环境。不同国家的评价标准中衡量健康建筑的指标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归纳为空气、水、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人文环境、服务等方面(见表1)。
表1 不同国家健康住宅标准对比
对于后疫情时代的健康住宅而言,从人们短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变化,到长期的居住生活意识的改变,体现出多个层面的内容,从最基本的对健康基础系统的需求,到对健康住宅空间的需求,最后到对健康生活服务的需求,需求层次有了巨大的转变。总体而言,健康住宅从最基本的生理和物理健康转向了更高层次的心理和精神健康(见表2)。
表2 对健康住宅的需求
2020年,住宅的基本居住庇护属性得到了显著加强,长达数周的全时段封闭式居住体验,使人们对小区规划、配套设施、套内功能布局、建筑物理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大幅度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物业的精细化服务、社区配套的完善以及建筑工程质量的保障。人们的行为发生了一些转变,全时段的居家生活导致了极限叠加的生活场景,人们对健康住宅提出了多元场景的需求。在长期室内封闭的生活转变中,生活矛盾得到了放大,人们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提出了对房屋改造的意愿,例如在对客厅的改造意愿中提出放置运动设备、扩大儿童活动区域、增设办公空间等。
在小区封闭式管理的基础上,人们对健康住宅的要求体现在小区自身的配套服务上,应满足日常的体育锻炼、卫生防疫、食品安全等。一方面体现在对硬件设施的提升上,小区有可供居民健身的室内健身场所和室外体育活动空间,有景观优美的小区环境供邻里休憩和社交,有舒适安静的小区内环境和儿童活动的场所等。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物业的管理服务上,满足频繁线上下单线下取物需求,具有便捷和安全的途径,提供放心和充足的食品购买渠道,在噪声隔离、污物处理、健康系统设备等全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
后疫情时代的健康住宅应当同时设立居民视角下的底线标准和居民可感知的高线标准。底线标准是从使用者出发,从使用者的后评价形成的住宅产品底线和判断依据,深刻理解居民对健康住宅的真实需求,从而形成不可突破的标准底线。高线标准则是通过提升住宅的品质和服务,让居民在感知度更高的部分享受到更健康的生活,提高健康宜居的体验,创造真实的使用价值。
健康住宅应以杜绝直接导致疾病的健康风险为原则,在结合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开发住宅产品的底线标准,在空气品质方面杜绝化学污染超标导致的白血病或先天缺陷,避免通风、清洁死角导致的卫生问题,包括化学污染防治、公区集中式新风、厨房抑菌背板、地库空气质量。在水质方面避免群体性水污染事件风险,包括排水系统卫生、水质监测机制。在热舒适方面避免垃圾源等污染影响空气品质,包括社区风险环境分析。在声环境方面避免设计、构造缺陷导致的噪声问题,包括隔断外界噪声、排水噪声、电梯噪声、户间噪声、设备噪声。在光环境方面避免照明设计缺陷导致的眩光等问题,包括光线质量、哑光表面、照度优化、灯具遮蔽角(见表3)。
表3 健康住宅底线标准
后疫情时代的健康住宅在满足底线标准的基础上,从长远的角度应该以满足居民的更高健康需求,在设备、技术、服务、理念上全面提升,让居住者有真实的健康体验获得感。在空气品质方面,参照污染物限量的国际最严标准,交付后立即可入住,室内空气长期保持优良,避免厨房油烟等问题带来的慢性疾病风险,包括化学污染防治、环境AI系统、新风系统、空气过滤、防尘设计、活性炭过滤、厨房健康模块。水质方面,提升饮用、烹饪、沐浴、洗衣等用水品质,帮助保持居民健康科学的饮水习惯,包括全屋净水、RO反渗透直饮水、软水、管线即热末端。热舒适方面,通过无冷水、微暖通等智能舒适模块实现体验感更好的生活场景,包括辐射空调、隔热性能、卫浴健康舒适模块、微暖通、无冷水系统。声环境方面,在层间隔声上降低噪声,避免上下楼层的影响,包括浮筑楼板。光环境通过感应、节律等方式实现调节作息、艺术性照明,实现更高的品质,包括节律照明、感应夜灯、社区照度优化。生活方式方面,以提供更美丽的小区内环境、信息化、数字化的智能手段为居民提供更便捷和安全配套服务,包括景观渗入、健康信息平台、健康食品供应、单车服务支持、园区步道(见表4)。
表4 健康住宅高线标准
后疫情时代的健康住宅在居民感知度及重要性、技术成熟度及经济性、住宅产品的健康关联度的综合考虑下可以搭配出不同的健康住宅提升模块,其中,高感知度和技术成熟度的模块优先配置,中等感知度和中等成熟度的可以根据重要性和经济性平衡配置,低感知度和低成熟度的尽量不选,以居民的真实感受为导向研究开发健康住宅,在社区底盘、公区楼栋、户内装修各个环节进行健康模式的深化,结合人体健康与舒适的物联网技术,形成智慧健康的未来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