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遗址价值阐释与展示策略研究
——以曲阜鲁国故城遗址为例

2021-10-18 07:25海南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井水清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7期
关键词:故城曲阜鲁国

文/海南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井水清

山东筑葏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陈爱华

海南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孙超雄

0 引言

鲁国是西周、春秋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之一。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末年,鲁都曲阜一直是我国东部地区一大重镇,也是当时的文化名城。结合《周礼·考工记》记载都城规范性的资料以及当前考古结果,得出曲阜鲁国故城为周初到战国乃至两汉时期的古代城址示范,在我国商周断代考古以及城市考古方面意义重大。1961年,曲阜鲁国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于曲阜鲁国故城遗址留存现状,研究遗址的四大价值,分析遗址的展示策略和方法,可更好地表达故城遗址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

1 遗址概况

1.1 遗址性质

曲阜鲁国故城是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古遗址类,该遗址是周代至汉代的一处重要城址。自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鲁,至公元前249年被楚所灭,都城延续900余年。西汉刘余封鲁恭王亦居于此,直至西汉中期。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鲁文化应运而生,《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和利用研究》提到我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其中就含有特殊地位的鲁国文化,还包括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1.2 地理位置

曲阜鲁国故城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及其以东和以北地区,处于泗河与沂河之间,地理位置为116o58′20″~117o01′10″E,35o35′18″~35o37′02″N。鲁国故城位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向鲁西南泗、沂冲洪积平原地带的过渡区域。

1.3 遗址规模

城址呈扁方形,东西3500m,南北2500m,面积约10.45km2。另有“舞雩台”遗址和南张羊制陶遗址分布城外,面积分别为0.43hm2和3.65hm2,至今仍有约4000m2的城垣残留地面,大量珍贵文物被掩藏于地下。截至目前,明朝时期曲阜县城以及十多处村镇在鲁国故城遗址保护区内仍有迹可循,当时约有8万居民。

2 遗产构成

遗产构成研究主要从现存的遗产构成和故城遗址历史环境2个方面展开,通过分析现实留存情况和历史背景,可从现实维度和历史维度深刻了解鲁国故城遗址的价值。

2.1 现存遗产构成

曲阜鲁国故城现存的遗产包括从周代至两汉时期的城垣、城壕、城门遗址,大规模建筑基础遗址,行道与排水工程遗迹,手工作坊、民居、墓地等遗址(见图1)。从上述存留的历史古迹可洞察古人生活状态,分析各个时代的文化发展程度,遗迹价值通过故城规划、留存文物样式折射,如周朝的道路、古代车马器遗迹等。

图1 鲁国故城部分遗存基址

2.2 故城遗址历史环境

曲阜鲁国故城历史环境要素包括构成或增强该遗产的文化底蕴,以及位于该遗址范围内或遗址周边的相关文物古迹和历史山形水系。

2.2.1 人文历史环境要素:相关文物古迹

故城内的孔庙及孔府、周公庙、颜庙、明故城,紧邻故城北侧的孔林,东北侧的修治洙河碑,以及故城东城壕以东约1km的仙源县故城,上述文物古迹具有承袭鲁城历史或充实该遗址文化内涵的作用,是构成曲阜鲁国故城历史环境的主要人文要素。

2.2.2 自然历史环境要素:历史山形水系

故城外环流洙、泗、沂河以及邻近古泉群,防山余脉延伸至故城中部。根据《曲阜鲁国布局新探》得出的结论,鲁国故城很可能围绕自然地貌“周的公庙高地”修建,并保留足够面积以抵御洪水冲击,达到治理水患的目的,故自然高地的存在极有可能促成鲁国国都选址于此。笔者认为历史山形水系可以解释、证实鲁城选址的意义,并展现该遗址历史景观的作用,是构成曲阜鲁国故城历史环境的主要自然要素。

3 曲阜鲁国故城遗址价值阐释

3.1 历史价值

3.1.1 见证历史,传承文化

曲阜鲁国故城是鲁国历史的浓缩: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鲁国建都曲阜,至鲁顷公四年(公元前249年)鲁为楚所灭,其间九百余年,曲阜一直是鲁国都城。基于周公旦对周王朝的业绩,鲁在受封时的地位远较其他诸侯国显荣,且西周初年最大威胁来自东方,鲁国肩负着维护王朝安全的重任,故其在周代诸侯国中具有特殊地位,鲁国故城遗址是周文化演进的见证。

3.1.2 秉承周礼,教化子民

鲁在受封时曾受到王朝的特殊恩宠,除封土受民,还格外被赐予一批典章文物,享有立文王庙和进行郊祀等天子礼仪的权利,鲁建国后,“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变其俗,革其礼”,积极推行周礼,周王室东迁后,周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经历激烈变化,固有的礼乐制度崩溃。该时期鲁国的社会内部新因素迅速发展,但仍保存着较多西周礼制。现在的山东地区重视礼教,沿袭和浓缩周礼精髓,齐鲁地区人民敦厚、好客的民风也延续自周礼。

3.1.3 圣人故里,儒学之源

曲阜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孔子在春秋晚期创建儒家学派,开设杏林讲坛,后世称孔子育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曲阜鲁国遗址可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再现人文情境,更好地诠释和演绎博大的儒家思想。

3.1.4 礼教之乡,滋养华夏

鲁和齐以礼义之邦为后世称道,齐鲁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研究其内容及其形成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可从礼教层面理解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形成过程。

3.2 科学价值

3.2.1 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力证”

曲阜鲁国故城是研究我国古代城市规划设计史的重要实例。曲阜是一座延续了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经历周代和明代2次城市发展高峰。南东门遗址一直保存着两周时期多次修缮和城廓变迁的历史痕迹,展现了曲阜城市发展史上的首个高峰,以及周鲁都城与汉城、明故城演进关系,是2000多年来曲阜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

鲁城“回”字布局在建设体制、城市规模及形制、城市规划结构上基本与《周礼·考工记·匠人》中所载王城规划结构吻合。重视规划方位选择、主次尊卑、上下分明,礼制规划秩序通过严谨的建筑规划体现出来。

3.2.2 技术和工艺的“铭牌”

曲阜鲁国故城的建筑遗迹及出土建筑构件表现出古人的工程技术和工艺标准,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其都城营造基本与《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世”的模式吻合。

3.3 艺术价值

3.3.1 注重天人合一

根据20世纪70年代考古发现:鲁国故城,周以护城河环绕,河宽约30m,城与河间距10~30m不等。曲阜鲁国故城的选址与山形水系有机结合,现存城垣遗址与周围环境构成的先秦城市遗址景观相融合,从遗存城址规划中体会古人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信仰,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3.3.2 追求艺术审美

曲阜鲁国故城的部分出土文物制作精美,较为珍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曲阜鲁国故城出土陶、瓷、铜、金、银、铁、玉、石、玛瑙、水晶、象牙、骨、蚌等各种质地的器物达6000余件,其中重要陶瓷器400余件、铜器200余件、玉石器100余件。玉马、玉璧、玛瑙杯、串饰、铭文铜器、鼎、簋、盘、壶和银猿带钩、牙雕等,制作精美,年代可考,兼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可洞悉当时的制造工艺水平,是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的宝贵实物资料。错金银铜杖首和银质猿形带钩外观刻画精美,线条清晰流畅,猿形图案栩栩如生,可看出古人崇高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追求。

3.4 社会价值

3.4.1 曲阜历史文化的“信源”

曲阜受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而有“东方圣城”美誉,是儒学世俗文化圣城。曲阜鲁国故城是曲阜历史文化名城的根基,该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可对曲阜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产生综合效益。鲁国故城作为西周时鲁国的都城,孔子的故乡,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在见证历史文明、弘扬中华文化、培植民族自信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社会教育意义。

3.4.2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镜鉴”

曲阜鲁国故城是我国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科学有效地开展曲阜鲁国故城的保护工作是山东地区传播鲁文化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媒介。遗址价值主要依托展示方式传播给受众,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已有的展示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遗址价值的传播,随着时代发展,应将遗址传播路径与当下新技术、新传播方式结合,探索一条“遗址故事,多元表达”的传播路径。

4 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展示概况

4.1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首批23个立项考古公园之一,建园理念为“唤醒历史记忆,再现人文情景,弘扬传统文化”,推进遗产的保护和展示进一步融入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为地下遗存的保护和考古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采用“一轴、三环、五重点”设计思路。“一轴”是指从周公庙宫殿区到舞雩台,通过在遗址公园规划中把握中轴线和宫殿区,将鲁国故城的核心框架勾勒出来;“三环”即城门、城壕和城垣3条环线,展示南北门和东北门、城壕原始状态和供游客欣赏市民休闲的慢行走道;“五重点”表现在周公庙周边宫殿区、望父台墓葬区、洙河疏浚遗址、舞雩台遗址和立新联中冶铁遗址。遗址公园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再现鲁国曾经的繁华,为当代研究鲁国历史提供资料支撑。

4.2 综合展示利用体系的构建

展示曲阜鲁国故城和相关文物古迹的价值特点及关联,构建综合的展示利用体系,例如:展示春鲁故城周代、汉代城垣系统和宫殿区遗址现场,与宋仙源县故城、明故城的展示利用结合,完善曲阜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展示体系。

与研究规划结合,现场展示曲阜鲁国故城考古工作进展和研究成果;与拟建的曲阜市博物馆(孔子博物馆)协调,形成以曲阜鲁国故城串联孔林、孔府、孔庙而成的曲阜片区主体,发展、完善鲁文化研究与传播体系。通过正式开放曲阜鲁国故城这一曲阜片区内规模最大、历史信息最丰富的遗产地,促进建立片区内旅游合作制度,使遗产保护与遗产地旅游和谐发展。

与综合的展示利用系统适应,依托曲阜的城市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解决游客参观预约、导游、食宿、公共交通等需求。

5 遗址展示模式的新路径探索

5.1 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营建“孔子课堂”

《论语》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教科书,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书中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数千年来指引着中华文明发展。孔子向世人传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书中孔子讲课场景和弟子们学习期间的故事对现代人们生活有很大启示,可借助数字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孔子讲课的故事和场景,再现“杏林讲坛”风采。借助《论语》建设“孔子课堂”知识库和故事库,传承“六礼”文化,将儒家思想用讲故事的方式结合数字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

5.2 建设“大数据”展示系统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既使文化遗址得以保护和发展,又冲破历史与现代的时空阻隔,不受文字、声音、图像等介质束缚。数字化平台建设可供不同的文化元素交流。存留年代久远的鲁国故城遗址在发现的夯土基础之上,存在展品资源缺失、观赏性不强、展示难度大等问题,故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出土文物进行大数据跟踪与处理,使遗址的修复重现与再造发展成为可能。

5.3 提出“一址一品”推广策略

融媒体时代数字性、互动性、非线性的传播特点要求既需要以官方媒体为代表的职业文化守门人,又需要发动自媒体为代表的非职业守门人,这为塑造曲阜鲁国故城形象拓宽了道路。除此之外,西安使用媒介传播“大唐不夜城”形象,即通过拍摄现代身穿唐朝服饰的“不倒翁”仕女,用短视频方式将唐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融合,通过视频剪辑技术和音乐渲染让人们再次领略大唐文化。这种短视频媒体传播方式可为鲁国故城遗址传播提供借鉴,以鲁国故城价值内容为依托,打造“一址一品”的宣传路径。

5.4 落实受众分析与意见反馈

结合地方教育资源,将鲁国故城文化引流至中小学生课堂,鼓励学生参观、学习鲁国故城遗址,同时对学生这部分受众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了解其眼中的故城,通过反馈意见改进故城遗址保护中的现存问题。同时,接待散客和团队游客充分采用多媒体互动技术,提高数字信息服务效率。通过社交媒体上传的故城遗址类文字或短视频进行大数据分析游客,通过媒体平台搜集与鲁国故城遗址相关的文字报道和视频,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在遗址展示区设置互动区域,采取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获得游客对遗址参观体验的意见,吸引公众互动,弘扬遗址文化。

6 结语

遗址的价值阐释和展示方式是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架起的桥梁,是今人感悟历史、感知文化的重要途径。曲阜鲁国遗址不仅要借助世界文化遗产“三孔”的文化辐射力量打造自己的遗址铭牌,还要结合现代化展示策略展示遗址丰富的故事性、历史性、传承性等特征。进一步发挥遗址公园对于曲阜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引领作用,利用更具可操作性、观赏性和现代性设计手法进行现代化演绎,展示周礼、鲁文化和儒家思想,使鲁文化绽放异彩、中华文化熠熠生辉、五千年文化薪火相传。

鲁国故城遗址价值的现代化传播让大众更好地了解齐鲁文化,其展示研究和新路径探索可为我国故城类遗址保护工作提供借鉴。故城类遗址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发扬,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不竭动力,也是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奋斗的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故城曲阜鲁国
费县故城勘探报告
柳季与岑鼎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航拍图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曲阜:“居家医康养”新模式
若使梦至故城
山东·曲阜·孔子故居
那一天
鲁国的军事家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