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华歌
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 摄影/李 军
“我很牵挂你们,咱们过去那个家啊,离开是不容易的,我听说‘有山有水,有田有林’,有的还有船是吧?为了沿线人民能够喝上好水,大家舍小家为大家,搬出来了。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呐,你们就是挖井人。”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下船后乘车前往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邹庄移民村,走进移民户邹新曾家,查看邹家实际生活情况。总书记在看了邹家的厨房、卫生间、储物间后,很关切地询问吃水、用液化气、年收入、孩子教育等,看到这家日子红红火火,总书记很高兴。
一出院门,村里的乡亲们都赶来了。鼓掌声、欢呼声沸腾了宁静村落。总书记动情关切的话语,久久响彻温暖在邹庄移民村村民们的心头……
这是五月,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金色的光芒将绿如蓝的一泓清水起伏出明亮闪烁的光斑。水波浩荡,浪花翻卷,穿越时空,在过去和未来之间,一种前人不敢向往的梦,于时空的重组中终于呈现。
宁静统领着这儿,阵阵花香时浓时淡向四周弥散。站在南水北调陶岔中线渠首的石碑前,望着从源头大坝出发一路北上碧清澄澈的江水,那一刻,盛大的震撼、感动和感恩,让一颗心面临对生命和世界的重新认知。
这儿的树木花草该记得,枝头的飞鸟该记得,浩瀚的大江该记得,那座移民民俗博物馆该记得,1002棵移民村的古树该记得,巍然屹立在丹江之滨、镌刻着16.5万淅川移民名字的56座移民丰碑该记得……
山记得,水记得;
风记得,云记得;
天记得,地记得;
时间记得,历史记得……
不仅都记得,还将永铭于心,这不能忘却的纪念,这中华民族的世纪创举,这世纪史诗般的涛声水韵,这注定要留在国家记忆中、留在史册上、永放光芒的伟大移民精神。
供水线,生命线。
为了国家,为了给北京和沿线人民送去好水,移民们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他们远离故土,迁往异乡,到陌生的土地上开始新生活。穷家难舍,之前他们祖辈居住的老屋,重叠着无数生命印痕氤氲着一家人气息的小院,如掌纹般熟悉通往邻里的阡陌村路、果树良田、耕牛庄稼、网箱渔船以及靠水吃水特有的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等,全都被滔滔的江水淹没了,永沉在深深的水底……
挥泪告别,那是怎样的依依不舍,怎样令人痛断肝肠的场景啊!
带一包特地挖来装好的“老娘土”,就是把故乡带在身边。老人们说,如果到了新地方出现水土不适,就喝一点儿这家乡土比什么灵丹妙药都管用。
带一瓶祖辈饮用的丹江水,就是带上故乡的味道,这水甜啊,有了这水的陪伴和润泽,无论走多远,家乡仍是这个世界上离自己最近的地方。
从老屋旁的梨树、葡萄藤、夹竹桃等果木上,各取下根须和枝子带走,把它们栽植在新家院子里,还能长久保持原来老家的样子。
带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就是带着已故的亲人远行,这是故乡未来记忆的见证,老家的模样,就这样定格在子孙后代的心中。
明天就要启程了,在老家的最后一夜,大家并没有商量,可全村男女老少却不约而同都在做同一件事情,他们面对虚空,都默默地跪拜先祖,跪拜生养了自己的这片土地和浩瀚无边的大江……
南水北调,造福人民,也依靠人民。
于是,我们记住了一生都在青海、湖北荆门、河南辉县三地不停移民、可谓是“移民标本”的何兆胜老人,记住了为动员群众移民搬迁、未能与病床上妻子见最后一面的鱼关村移民党支部书记王文华,记住了为移民搬迁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的各级干部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记住了将生命置之度外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移民干部马有志、王玉敏、李春英、刘伍州、魏华峰、范恒雨……
我们还记住了那些焚膏继晷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废寝忘食奋战在工地的南水北调建设者们,每当关键时刻、危急关头,共产党员总冲在最前面。
碧水荡漾,扬波千里,一泓清水从渠首“水龙头”出发,途经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联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在1432公里的长途跋涉奔流中一路北上,滋润四季……
世界上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受益范围最广的调水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巍巍丰碑,彪炳史册,而每一个移民都是一滴水,一粒土,一束光……
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十月初一,不管天气如何,也不管人在哪里,移民们都会从各地赶回来,他们向着浩渺无际的茫茫江水虔诚揖拜,长时间望着江水回忆、寻找、确定先前自己家的位置,一遍遍对着家数说这一年来全家的喜事和收成。然后,到移民丰碑前用粗糙颤抖的手轻轻摩挲着石碑上自己和家人的名字,将沾满泪水的脸紧贴于碑上,大家惊喜相告,谁的名字挨着谁,哪家和哪家是近邻,末了都感叹:咱们鱼关村的人呐,全都在这石碑上团聚着哩,谁也不孤单…… 再然后,他们就像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那样,去祭拜那棵先前生长在自己村子里、后从水库淹没区抢救移植到移民文化苑的老古树,这片苍然挺立蓊郁葱茏共40多个树种的古树,就是他们之前村庄的坐标……
作为来自南阳的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几年来,我在全国“两会”上,之所以持续提交“关于大力弘扬和传承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建议”,就是想把移民的根留下,让移民记得住乡愁,留住深入骨髓的农耕文化与乡土记忆,为移民守住一方心灵家园,让温情的寄寓打开一扇扇心窗,从而深挖南水北调背后的文化力量,令其成为一种精神地标,永恒地镌刻在心壁上,流淌在血脉里。
虽然人搬走了,但是他们的根却永远在这里,留下的一泓“忠诚奉献”的上善之水,一种“大爱报国”的无私精神,将世代传承,在时光中愈来愈显出其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