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卫杰,孙旭锐,袁楚明,吴小珑
(揭阳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广东 揭阳522000)
食管癌为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主要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及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显著提高,为临床提供根治手术机会,提高临床治愈率[1]。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目前临床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主要手术方式,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疗效显著等优点。但临床中ESD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如术中病变黏膜视野暴露不理想,可显著增加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并可增加穿孔发生风险[2]。改良ESD在经典ESD基础上进行手术改良,以改善手术操作流程,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同时保障手术安全性。本研究探讨改良ESD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60例进行研究。纳入标准:①患者经内镜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②对患者病情、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均有经典ESD或改良ESD手术指征;③患者知情下自愿配合参与此次治疗、研究。排除标准:①中晚期食管癌,或存在ESD手术禁忌证者;②合并其他系统恶性肿瘤者,如胃癌、直肠癌等;③肝功能、心功能、肾功能等严重疾病者;④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严重疾病者。采用随机数表分为经典ESD组(经典ESD手术治疗,30例)和改良ESD组(改良ESD手术治疗,30例)。经典ESD组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63.2±8.8)岁;病变部位:上段2例,中段24例,下段4例。改良ESD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 (62.9±9.7)岁;病变部位:上段1例,中段26例,下段3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手术方法经典ESD组手术步骤:①标记:用0.75%卢戈氏染液在食管表面进行喷洒,显影出病变边界、部位,在距病变外缘约5 mm位置采用Dual Knife进行环形标记,明确手术切除范围。②黏膜下注射:用注射针抽取适量“美兰+生理盐水”混合液,于标记点外缘黏膜下进行注射,以抬高病灶。③黏膜预切开:用Dual Knife沿着标记点外缘约3 mm位置,切开黏膜层,后逐层进行分离,边分离边电凝止血。④黏膜下剥离:对黏膜下病灶进行完全剥离,剥离过程中观察病灶抬高情况,如剥离后病灶抬高不完全,继续注射“美兰+生理盐水”混合液,直到黏膜剥离完全。⑤创面处理:对剥离创面上出血点及裸露血管进行预防性处理止血,对肌层损伤或剥离较深患者,采用金属夹封闭。改良ESD组手术步骤:①标记:用0.75%卢戈氏染液在食管表面进行喷洒,显影出病变边界、部位,在距病变外缘约5 mm位置采用Dual Knife进行环形标记,明确手术切除范围。②黏膜下注射: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美兰+玻璃酸钠+生理盐水”混合液,于标记点外缘黏膜下进行注射,以抬高病灶。③黏膜预切开:用Dual Knife沿着标记点外缘约3 mm位置,切开黏膜层,形成环周切开,后退出内镜,在镜身中插入钛夹,在钛夹一脚系上牙线,在镜身一侧系上另一端牙线,在术者牵引下,将钛夹轻轻收回透明帽内,重新装镜,在口侧已经切开黏膜上引入带线钛夹,借助牙线牵引将切割点的黏膜下层充分暴露,然后继续采用Dual Knife进行剥离。④黏膜下剥离:根据病变抬高情况,边注射边剥离,直到病灶完全剥离。⑤创面处理:对剥离创面上出血点及裸露血管进行预防性止血处理,对肌层损伤或剥离较深患者,采用金属夹封闭。
1.3 观察指标①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变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②围手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止血时间、术后住院时间。③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穿孔、狭窄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疗效改良ESD组的病变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经典ESD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疗效比较[n(%)]
2.2 围手术期指标改良ESD组的术中出血量、术中止血时间均低于经典ESD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s)
术后住院时间 (d)改良ESD组30 75.4±13.2 20.0±6.8 21.6±3.5 6.2±1.3经典ESD组30 73.2±10.4 23.6±6.5 24.6±3.9 6.5±1.5 t值 0.717 2.096 3.135 0.827 P值 0.476 0.040 0.003 0.411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中止血时间(min)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良ESD组的术后出血、穿孔、狭窄发生率均低于经典ESD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食管癌为食管黏膜上皮细胞癌变性疾病,早期病变局限在食管黏膜内,将病灶黏膜剥离后可达到临床治愈。近年来随着内镜及超声内镜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显著提高,为患者早诊断、提高临床治愈率提供保障,有效改善患者预后。ESD在内镜下对病灶黏膜进行剥离,相对传统开放性手术可显著降低手术创伤,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3],已成为临床中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食管癌前病变的首选手术方式。
临床研究[4]表明,ESD在内镜下实施手术,具有手术视野窄、手术操作难度大等特点,影响术中黏膜剥离效果,可增加术中穿孔、术后食管狭窄等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为影响手术疗效及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随着ESD技术的发展,辅助技术应用于临床,不断对ESD手术进行改良,本研究在ESD术中采用牙线牵引辅助手术,相对经典ESD手术,可显著提高病灶切除效果(P<0.05)。牙线辅助ESD技术可简化黏膜剥离操作,提高黏膜剥离效果,提高手术操作精细程度,可一定程度上减轻手术操作损伤,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5]。本研究结果亦显示,改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可缩短术中止血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P<0.05)。有研究[6-7]在早期食管癌患者ESD手术中采用牙线辅助牵引,结果显示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并提高手术疗效。
综上所述,改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可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